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光学―紫外谱拟合黑洞质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光学―紫外谱拟合黑洞质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活动星系核是中心区域有大量辐射的一类特殊天体。针对活动星系核的能量来源提出了黑洞-吸积盘模型,黑洞-吸积盘模型是当前最流行的假说,认为活动星系核中心是一个大质量黑洞,外层依次为宽线区,尘埃层,窄线区。针对活动星系核的多样性提出统一模型,认为各种活动星系核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由于视角的不同,才表现出区别。许多类星体光学/紫外连续谱存在一个大蓝包,一般认为大蓝包来自于吸积盘的热辐射,由吸积盘的物理状态所决定。因此,观测到的类星体连续谱反映了吸积盘的性质。

关键词: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吸积盘;吸积率

1 标准薄盘模型

所谓标准薄盘是指由Shakura & Sunyaev[1],Novikov & Thorne[2],Lynden-Bell & Pringle[3]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吸积盘理论。这种吸积盘在解释观测资料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被尊为“标准”盘。由于假定了局域热平衡,径向结构和垂直向结构实际上是分别处理的。盘的径向结构由连续性方程和角动量方程决定。要得到盘的垂直向结构,可以利用垂直向的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和能量传输方程。分析表明,描述一个几何薄盘的方程为

由于吸积盘是光学厚的,出射辐射近似为黑体辐射。因此,辐射流为

令 ,由上式可得

的谱常称为吸积盘的特征谱。

2 光学-紫外谱拟合黑洞质量

2.1 拟合吸积盘的光谱(标准薄盘模型)

由于类星体的紫外-光学谱弥散很大,拟合并不是针对合成的连续谱,而是针对每个具体的类星体的大蓝包。利用参数的变化来拟合黑洞质量,(1)分别改变参数黑洞质量和视线与盘的法线的交角,cosi=0.1,0.25,0.5,0.75,1;黑洞质量分别为M=M109M;我们可以得到,吸积率和黑洞质量不变,随着角度的减小,流量在增大。(2)分别改变参数吸积率和视线与盘的法线的交角,黑洞质量M=108M,吸积率分别为M=M,M=10-1M;cosi=0.1,0.25,0.5,0.75,1,我们可以得到,随着角度的减小,流量在增大。(3)吸积率M=10M,cosi=1,黑洞质量分别为M=109M,M=108M,M=107M,M=106M;我们可以得到,在logv≤13.5,随着黑洞质量的减小,流量在减小;在logv≥14.5,随着黑洞质量的减小,流量在增大。(4)M=108M,cosi=1,黑洞质量分别为M=10M,M=M,M=10-1M,M=10-2M;我们可以得到,在同一频率下,随着吸积率的降低,流量在减小。

2.2 对大蓝包的拟合结果

对八个类星体的大蓝包的拟合图如下:横轴为logv,纵轴为logFv。八个类星体分别为0237-233;0844+349;0742+318;1004+130;0955+326;0958+551;1100+772;1115+080。以下图1就是对八个类星体的大蓝包拟合结果。

应用标准薄盘模型研究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大蓝包,在大多数情况下,模型光谱能够较好地拟合观测光谱。

3 讨论

大部分类星体(AGN)中心黑洞质量的测定是由间接方法得到的,例如,由MBH~σbu1ge相关。这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除了方法本身的误差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我们现在还不清楚,这些相关是否对所有类型的活动星系核都一样。另外,目前的许多方法是有小红移样本得到的,它们能否推广到大红移活动星系核?有人现已得到一批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的质量。结果表明,Seyfert星系的黑洞质量在107~108M;类星体的黑洞质量在108~109M。本文利用光学-紫外谱拟合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的质量,得到的结果大概在106M,与别人利用别的方法得到的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的质量有差异,但是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的质量的范围是106~109M。而我们所得到得结果正好在这个范围内。得到的结果为黑洞质量的下限,在拟合过程中可能与参数的调节有很大关系。我们给出利用reverberation mapping方法得到的黑洞质量,如下:

把以上两个表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本文用光学-紫外谱拟合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的质量的方法,得到的黑洞质量偏小,可能因为拟合时调整的参数比较多,带来了很大误差。但是总体来说,拟合的效果很好,只是得到的结果误差可能比较大,所以这个方法的缺点就是参数太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Shakura N I,Sunyaev R A.Black holes in binary systems. Observational appearance.1973,A&A,24:337.

[2]Novikov I D,Thorne K S.,1973,p.343.

[3]Lynden-Bell D,Pringle J E.The evolution of viscous discs and the origin of the nebular variables.1974,MNRAS,168:603.

作者简介:董宏伟(1983-),男,助教,山西柳林人,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