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兰坪县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兰坪县种植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市场粮食产量的增加,要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就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 种植业 结构调整 科教兴农 社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70-02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提出“把发展作为主题,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而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之一,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要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的效益和需求,需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为此,本文试从对兰坪种植业结构调整有关问题作如下思考

一、概述

兰坪地处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是一个谷深狭长、山高坡陡、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突出,旱耕地比重大的贫困县,县内最高海拔4435米,最低海拔1360米,相对高差2675米,平均气温11.2℃,年降雨量980-1010毫米,80%以上人口分布在海拔2000以上的高寒山区,为高原峡谷地形。全县辖四镇四乡,10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10179人,其中农业人口181099人,2012年农村人均有粮416公斤,农民人均所得832元,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山区贫困县,从水平梯度来看。以兔峨乡为代表的海拔1400-1800米的江边一线为干热河谷气候带,海拔在1800-2200以啦井镇、河西乡为代表的中山冷凉气候带;以金顶镇、通甸镇两个乡镇为代表的海拔2200-2800的高原地区寒冷气候带,其气候复杂多样,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全县总面积25214公顷,旱地栽培、雨养农业特点十分明显。恶劣的环境严重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加之,兰坪地处边疆,交通落后,少数民族众多;劳动者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受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生活管理等方式影响,生产种植落后,严重阻碍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的推广应用,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者并存地区,是农业生产多样化,复杂性、落后性的一个典型样板。

二、兰坪县种植业结构现状分析

目前我县常年播种面积55万亩中旱粮面积达45.5万亩,而旱粮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玉米常年种植面积12.6万亩,小麦8.3万亩,其他薯类、青稞、荞麦、豆类13万亩,而经济作物、饲料作物面积仅有61395亩,种植业结构呈单一性,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格局。呈现出一种结构不合理、产品趋同、区域性相对过剩,而总量供应不足,少的紧缺多的过剩的一种现状,具体表现为:

1.全县2011年播种面积55万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面积少,粮、经、饲三元结构尚未形成,有些增产、增收成效显著又能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粮经、饲料作物没有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就粮食作物而言,粗粮比重大,细粮比例小,高产优质品种少,常规品种多,种植明显受小农经济自食自用思想束缚,从单个农户种植情况看,种植作物小而全,而从整体看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优势作物没有得到发挥,产品多为原料型初级产品,产品上市成品率低,价格低廉。如:玉米播种面积中85%种植常规品种,种植虽稳但品质着、增产不增收。

2.科技含量低。种植业生产栽培管理、加工工艺落后,很多先进实用技术、良种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大部分还处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的落后状况。常常是“种一坡、收一锅”。

3.农业基础脆弱。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情况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4.劳动者素质低,全县现有农村人口17.7618人,其中文盲率高达33%,明显高于云南省73个贫困县农村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28.7%6个百分点,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程度明显落后于内地,很多先进、实用技术、良种推广普及难度较大。

5.现实主义思想严重。“求稳、怕乱”,不愿积极开展新项目的试验示范,缺乏敢闯、敢想思想,生产仍处于原始的封闭状态,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没有考虑种什么才能赚钱,内部缺乏调整动力。

三、对兰坪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考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结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种植结构亦然,它是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随着人口及消费水平、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生产发展阶段上各作物内部为发达最佳组合而进行的变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调整是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市场要求,其调整内容、目标、步骤和方法不同,依照我县目前现实状况应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进步为依托,逐步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解决吃粮问题,而增加方面根据市场要求挖掘我县生物资源潜在优势,增强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积极开展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在调整中应坚持:市场导向为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为原则;注意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原则;相对比较优势、农民自愿利益驱动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1.增加投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兰坪县地处滇西北高原三山夹两江,山高坡陡,谷深狭长,平地面积少,坡地面积多,有效灌溉面积少、水利化程度低,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实际,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以工补农”项目资金,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坡改梯,坡改台及客良、旱地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县委提出的人均一亩高稳农田的目标,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2.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和应用。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关键是要现代化科技管理和改造农业,要牢固树立“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的思想,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抓好种植业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显得非常重要,而抓农业就得依靠科技进步。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增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对新项目、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要追加科技“三项费”的投入,支持农科人员开展科技承包,开发和信息咨询等有偿服务,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实施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加工增值三大工程。种子工程:做好良种选育高产优质化、种子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更新换代定额化,彻底改变现在品种多、乱、杂现象;沃土工程:发动群众大积大造有机肥,彻底改变种卫生田卫生地掠夺性经营习惯,远田远地大力发展种植绿肥,走用地养地相结合道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微量元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积极探索农产品加工增值工程: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重点,实现农产品的加工、种植,如建设亚麻厂,南瓜粉加工厂。通过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外延效益”来促进种植业的调整。如亚麻、南瓜、红萝卜等加工,使产品变为商品来增加群众投入,促进种植面积扩大;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力度,鼓励支持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函授教育或脱产到农学院校进行深造,改变专业水平低、职称结构低,高、精尖人才少,专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四是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加快“绿色证书”制度的推广普及,积极争取“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省科教扶贫”项目的申报,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农村科技青年和种田能手。

3.建立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农业是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手段,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是一再造成兰坪县许多地方“卖粮难”,“卖豆难”的问题,如芸豆、中排西瓜,兔峨生姜、桃树大蒜等烂市积压,造成极大损失。解决增产不增收问题,就需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及农业经营自;二是建立一批功能完善,配置齐备的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市场及信息市场等,完善和优化这些市场的规划服务和管理;三是完善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动作和法制监管,切实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权益;四是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保证市场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健康运行。

4.搞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农业产前产中的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信贷、保险,技术指导服务及产后的产品保鲜、加工、销售服务,因此开展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一是要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如:农业、商业、物资、科研、机构对农业的间接和直接服务。二是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对农业的服务,建立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5.因地制宜,分区域布局种植业结构。按不同气候类型和乡镇水平来调整种植业结构,沧江两岸干热河谷区如兔峨、石登乡的水稻种植以优良杂交粳稻推广为重点,结合旱育稀植主功单产增加总产,同时还要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河西、啦井乡镇为代表的中山温凉区,以发展旱粮作物为重点,扩大豆科作物种植面积,充分发挥豆类生产优势;以金顶、通甸两镇为代表的高原寒冷地区,其种植业结构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主功玉米,大面积推广间套作等立体栽培,扩大脱毒马铃薯、蔓茎等粮、饲料兼用作物,青稞、燕麦等杂粮的种植。在县城所在地为中心的城郊农业区,应立足本地市场,积极发展蔬菜生产,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等保护地栽培、露地栽培等方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花卉等以满足和提高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6.切实加强和提高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视和领导。我县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因此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涉及面广、工作面大、持续时间长。又关系到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为此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重要性,要以“没有农业的现代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合理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像“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一样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把调整结构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主要指标来抓,才能形成从上到下重视和支持种植业结构调整。才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科技进步做为动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目标,才能逐步改变目前我县种植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的局面。

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调整是进步,调整是必然,但兰坪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复杂性、多样性、艰巨性,在当前调整中应以粮食的稳步发展和粮食的安全为前提,离开粮食的安全谈调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因此在实施中一定要按“稳粮、增收、调结构”这一顺序。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实现我县种植业结构有序更替、优化组合,进而满足社会对各种农产品的不同要求,促进兰坪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兰坪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段跃庆,《怒江农村经济研究》怒新出版刊[2011]第5号,P4~9

[2]兰坪县农经局,《兰坪县2011年农村经济统计年报》P10~15

[3]密大兴,《怒江农村经济研究》,怒新出版刊[2011]第26号,P44

[4]王海龙,《云南农业》,2011年第1期,P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