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郭北平油画的写意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李铁夫以来,中国油画已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油画家在不断向西方学习借鉴的同时,也一直立足中国本土文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诉求。在引进、借鉴、融合、创新中努力寻找中国人的审美价值需求与西方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主义和写实主义成为两大主流,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成为许多油画家努力的方向。郭北平便是这样一位勤奋执著的艺术家。
尚辉在《郭北平油画艺术的集评》中这样描述:“郭北平的油画作品充满了中国绘画的情调,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气质。这种油画,在世界油画史上也不多见。他把西方的油画进行本土化,同时将这种本土化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这也是郭北平进行艺术创作的支点。”
郭北平的油画以肖像画为主,把色彩表现与光影对比、形象的典型性和绘画的表现性巧妙地结合,从写实出发,向写意深入,将体积性的造型与写意性的笔触融为一体,努力探索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一、笔触的激情性与肌理的偶然性
郭北平油画的写意性首先体现为笔触的激情性与肌理的偶然性,郭北平以自由多变的用笔技巧制造肌理,赋予表现对象以丰富的内心情感。
在郭北平油画作品《天下黄河》中,饱经风霜的老人坚若磐石,铭刻了岁月的销蚀,但身躯依然坚强,如同古老的黄河一样沧桑,整幅画用笔刚劲有力,人物和环境浑然一体。在《丹青无言》中,生动而随意的笔触,表现出了长安画派领军人物鲜明的个性。石鲁的刚毅、赵望云的豁达、何海霞的谦逊,在看似不经意的笔触中被表现得熠熠生辉。《石鲁》中凝重深沉的笔调和奔放大块的笔触凸显了油画的特有语言,也使画面的色调充满阳刚、力度和张力,不仅塑造出石鲁高洁的性格,也使作者对石鲁强烈的敬仰之情得以充分表现。《家园》中,画家用表现性手法将环境与人物处理成为统一的色调,使整幅画面沉浸在一种大气与凝重之中,以苍劲有力的用笔营造气氛,实现对人物与故土的深刻结合和深情的依恋,表现了岁月的沧桑。
郭北平在用笔方面不拘小节,敢于大面积纵横捭阖,无论是用刀还是用笔都很放得开,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及其偶然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在视觉上给人以率真、灵动的意味,使人物形象的内心情感得以充分表现。
二、造型的夸张性与色彩的主观性
造型的夸张性与色彩的主观性是郭北平油画写意性的另一表现方式。在他的笔下,形象的塑造不是对客观自然的直接描摹,而是根据对事物的理解和对审美客体的印象与感悟进行提炼,综合利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以及主观性的色彩表现,与自然保持若即若离,凸显画家所要表现的情感和理念,从而获得无尽的趣味。
《两个花剑手》《旱冰》《女射击手》等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比例适度拉长,如贾柯梅蒂笔下的人物,在空间中获得一种雕塑般的凝重。
《冻土》在处理上打破西方传统油画色彩概念,以主观色把冻土意象所蕴涵的情感和精神凸现出来。在《相扶的人》中,色彩跳出了过分真实的羁绊,把经受过磨难的农民工形象,用厚拙古朴的色调加以表现,以召唤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迫切需要的友谊和关爱,赋予画面极为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人文精神。这就是色彩的主观性,它服从于主题、意境、情感、色彩形式美感的需要,打破具体时空色彩的限制“随类赋彩”。正因为这样,郭北平经常鼓励学生利用土黄、土红、赭石、熟褐描绘中国人民的肤色,表达身处黄土高原的民族情感。
造型的夸张性也好,色彩的主观性也好,郭北平都是为了抒写胸中之意。正如他《自序》里所言:“我的探索表达了我的感受和理解,感受西部,感受中国北方和中国。”
三、构图空间的多维性
营造诗意空间,构筑东方意境。这是郭北平油画在构图上所体现的写意性。他积极打破画面中焦点透视和真实时空的束缚,在画面中营造某种诗境,传达特有的东方意蕴。
在作品《高原千秋》中,画家打破了三维空间的物理性限制,变单向视点为多维视点,以同一时间内的多空间组合,使画面众多人物结构呈离散状态,通过视觉经验的综合让造型语言变为一种视觉想象的自由组合,使众多的人物幻象成为浑厚的黄土高原符号。画家以这种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对铸就高原灵魂的人民群众的歌颂。
在《冻土》中,画家为了把两位藏族青年表现得不同寻常,有意在画面构图中加强几何体的构成因素,使画面构图显得饱满而不失灵动;抬高视点,把两个人物最大限度地放置在画面空间中,并产生游刃有余的视觉效果。
《室内风景之一》中,人物背后植物的叶子正在悄无声息地落下,使宁静的氛围倏然凝滞在梦幻一般的背景中,让观者在空间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在静谧典雅的梦幻空间中感受到生命的流逝;《相扶的人》勾画了正在飘落的岩石,把时间因素引入了空间。
《雪域》《安西随想》《三危下山》等,都是以一种多空间的重组方式,在以实写虚中表现一个时间的多空间景观。这是一种动静结合、虚实映照的处理。这种手法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和耐人寻思的意味。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意”就是构思、思想,是一种对事物或自我的看法;“意”也指“意境”,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对象的交融统一。中国绘画审美的根本就是尚“意”,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所以,“写”的方式与形式构建,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郭北平自幼生长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古都西安,早年受石鲁等国画名师的艺术指导,对花鸟、山水、国画人物有全面的学习研究。其后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阳太阳的首届硕士研究生。阳太阳早年东渡日本学习国画和油画,晚年基本上是立足中国、跨越中西的探索方向。郭北平承接了这一传统,他的油画作品中既有一种用笔用色的纵横捭阖,又有严谨的现代感构图布局;既有运笔写意的气韵生动,又有耐人寻味的色彩肌理;既有厚重与力度,又有轻松的视觉。他油画的写意性实际上就是他在中国与西方、写实性与表现性中寻找的一个契合点,体现了他对西方油画所传达的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对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理解和继承。
(注:本文为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学实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杜耀中.吾师之行[D].西南大学.2009.
[2]姚端.论郭北平油画的现实主义特征[D].西南大学.2009.
[3]殷双喜.神超物外——郭北平的油画艺术[J].当代艺术,2007(2).
[4]王海玲.试论油画作品的写意性[D].四川师范大学.2010,12.
[5]冯民生.纵横捭阖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解读郭北平先生的油画艺术[J].今日中国画坛,2009(Z1).
作者系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本0801班学生
指导教师: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