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四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四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导

入;插图;设问;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0―0050―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其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四种方法。

一、合理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导语,通过别出心裁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一课导入中,首先,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谁能讲一讲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他们的回答都不够准确。在为学生指出上述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课课题。然后,告诉学生:“历史上的人物形形,有的光耀千秋,诸如英雄刘胡兰;有的遗臭万年,就像奸臣秦桧。”最后,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如此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用好插图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用好教材中的有关插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着重要作用。如,在“战国七雄”一课教学中,“商鞅变法”是其中的重点,用好《商鞅舌战图》,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认识。我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向他们进行讲解:该图展现了商鞅舌战保守派大臣的情形。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则手拿竹简,引经据典,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而坐在他对面的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则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场历史性大辩论最终在秦孝公“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的话语中结束。这样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了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巧妙设问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设疑、析疑与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节时,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有学生说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之前用什么作为书写材料?”当学生回答“龟甲、竹木简与帛”后,我简要地向他们介绍了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用到的书写材料。然后,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完“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指导他们观看有关汉代木简的插图。最后,再次提问学生:“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的蔡伦还要改进造纸术?”由于教材中没有涉及到这一问题,学生回答起来非常困难。我则告诉学生:“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这样环环相扣的设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创设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能够调动学生情感、具有吸引力的情境,可在潜移默化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首先,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然后,形象生动地为学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这一故事情境的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张骞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而且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最后,我告诉学生: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西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交流,这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对张骞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