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南四大古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总会想起说到江南水乡古镇,似乎人们的目光总是离不开周庄、乌镇。其实,在江浙一带还星罗棋布着许多优雅秀美、保存有真正原生态乡土气息的古镇。虽然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轻舟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其中有四个最具个性的古镇,赫赫有名的“江南四大才子”经常在此吟诗作对、饮酒交游。巧合的是这四个古镇的个性与四位才子分别对应,简直是浑然天成的“绝配”。
水色朱家角与文征明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誉,坐落于上海西南青浦区的淀山湖之滨,东距上海虹桥机场30公里,北连昆山,南接嘉兴,318国道横贯全镇,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简直就是文征明丹青山水的绝佳创作基地。明朝万历年间已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繁华集镇。“水木清华文儒辈出”,从清代金石学家官至刑部右侍郎的王昶,到上海《申报》的创始人席裕福,从御医陈莲舫到清末民初的著名通俗小说家陆士谔,从南社女诗人陆灵素到著名实业家菜承烈,朱家角可谓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北大街
北大街,自古就是朱家角最繁华的地方。有上海郊外“明清第一街”之美誉,是古镇最富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之所在,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此街狭窄如小巷,最窄的地方只有两米左右,街两边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黑瓦相接,滴水檐翘首相连,站在街心抬头仰望,头顶处仅有一线天空。因此,此街又被形象地称作“一线天”。
朱家角的老街属于原汁原味的那种,因为这里的老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灰瓦错落有致,茶楼酒肆处处林立,米行肉铺百业俱全,窄窄通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相信文征明来到这里也是不会放过这等创作美景的。
放生桥
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的放生桥,是朱家角最著名的建筑,也是古镇中上镜率最高的建筑。此桥横跨于朱家角东首漕港河上,由慈门寺僧人性潮募款修建,因性潮规定桥下只准放生鱼虾龟鳖,不得撒网捕捞,故由此得名。
作为古镇的代表性建筑,放生桥早已成为了朱家角的核心。原因是时至今日人们仍延续着自古流传下来的习惯民俗,商贩们借用此桥的“放生”二字,在这里兜售鲜活的龟鱼,供往来的游客买来在桥下放生。
惠民桥
惠民桥,朱家角桥中的小家碧玉,是古镇中唯一的、也是最独特的木桥。因桥面建有木板栅栏,上盖砖瓦翘角,所以又称廊桥。廊桥造型飘逸潇洒,登临此桥,既可欣赏市河两岸整齐的石驳岸和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又可看到枕河人家凭水开窗,临水购物等动人的江南水乡风情。
朱家角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桥,正向朱家角人常说的那样,“到了角里不看桥,等于角里勿曾到。”
弄堂里
如果说老街、漕港河是朱家角的主动脉,那么,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弄堂毫无疑问就是古镇不可缺少的毛细血管了。
在古弄里漫步,白墙窄窗,黑瓦如黛的徽式风格建筑,看上去颇有了些年头。上面斑驳脱落不清的墙体,露出了里面的筋骨,而在墙体的缝隙中则长出墨绿如黑的青苔和微微下垂的枯草,弄堂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令我们这些外乡人一直孜孜不倦地追寻下去。
茶馆
在水乡古镇,我最喜欢拍摄的一个题材就是那里的茶馆。江南的万种风情,不仅在现代都市里绝无仅有,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境界,都能从这清而不淡的茶水中悠悠地品味出来。
每天凌晨的四五点钟,总是茶馆率先拉开水乡古镇一天的序幕。居住在镇上的老人在被漕港河摇橹的水波声摇醒后,披上晨衣,从四面八方赶往已经约定好的茶馆。八仙桌,长条凳,紫砂壶,搪瓷缸,位置依旧,喝茶的搭档也依旧。他们姿态各异,或手捧茶壶,或双手紧握玻璃杯,或干脆就焐着白搪瓷缸子,一边注视着窗外的风景,一边谈古镇的轶事,忆古镇的变迁,侃古镇的琐事。这人间的烟火气息,知心的话就在这飘荡着袅袅茶香的气氛中展开。这里喝的是茶,品的是韵,迷恋的是酽如茶,淡似水的乡情。
友情提示
在这里,我要告诉喜欢摄影、采风、捕捉艺术灵感的朋友们,来到古镇最好能在此住上一夜,头天要打听好古镇茶馆的确切位置,仔细检查所带的摄影器材。相信到那时,你会感觉如获至宝,拍摄尽兴到位。
江南少女锦溪与唐伯虎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锦溪(旧称陈墓),被誉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位于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西与苏州市吴中区为邻。锦溪小镇素来有“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之称,且具有小家碧玉般味道。菱塘湾古莲池边经常有江南女子赏莲观花,风流倜傥的唐寅若在此,岂不灵感之泉大涌。锦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沪宁铁路,312国道,南有318国道,昆山南北交通主干道在此过境。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携宠妃陈妃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亡,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江南之最
锦溪之名,由来一溪。相传溪水穿镇而过,两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使得满溪被映照的金光闪耀,灿若锦带,故得名锦溪。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繁衍。吴越春秋,伍子胥修筑苏州古城时,这里就已成为集镇。
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绵长的历史文化,在为古镇留下诸多名胜古迹的同时,也凸现出真正的水乡神韵,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吟颂的地方。 “画圣”吴道子、“民国状元”朱雷章等都出于此地,为古镇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无怪乎一代文豪沈从文先生曾深情地把这里比喻为“睡梦中的少女”,而已故美术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莲池禅院
来到了菱塘湾畔。眼前出现的是一片黄墙围拢的建筑,仔细查询随身携带的古镇导游图,方知这里便是具有“水乡佛国”之称的莲池禅院。南宋隆兴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为纪念爱妃,特在陈妃水冢旁修建了这座禅院,并在寺边挖池栽荷,取名为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的整体建筑采用坐南朝北方式建造,与一般寺院坐北朝南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原来陈妃水冢在寺庙的北方,宋孝宗为让寺庙日夜面对陈妃冢诵经护墓,特规定寺庙的建筑方向坐南朝北。
在莲池禅院的后面,还有一座文昌古阁。该阁一直被称作文运昌盛的象征,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吟诗题赋的地方,也是乡民为保佑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曲星君”的庙宇。
菱塘湾与古莲池
走出莲池禅院,便是菱塘湾畔。菱塘湾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小湖泊,弯弯的锦溪河穿过古镇中心地带,拐入菱塘湾,流进了“母亲湖”五保湖中。
据说菱塘湾在两千多年前古镇成名时就已存在,以前塘内种植的是菱,夏季,满塘碧绿的菱叶与古莲池内亭亭玉立的莲花相映成趣;中秋,菱角满塘,两岸飘香,湖面菱盆轻晃,叶间人头攒动,加上河畔倒影的古建,随风飘逸的杨柳,处处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古莲池的胜景自古就被人们“赏识”,清朝诗人张大钧还以此为素材,一一赋诗歌咏。其中“春风桃李湖边艳,秋月芙蕖水底清”等佳句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到古莲池自然以观赏莲花为主要目的。七八月份正是莲花盛开的季节,古莲池中那绿裙白衫、微风摇曳时的情景,定让你如至仙境。
老街古弄
锦溪的古弄很多,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要数丁家弄和王家弄了。丁家弄长近百米,宽不足一米,它的结构比较特别,从老街上望去,根本不像弄堂。那些斑驳陆离的墙面,半露着黛色方砖,瓦棱上的野草和青苔,会向你絮絮诉说世事的兴衰。当你走进小弄深处,你的眼前可能会亮出一座小院,一个枝叶繁茂的葡萄架,一口古井,一棵参天大树。那院落里锅盆碗筷的叮当声以及木楼上飘来的吱吱嘎嘎的悠远声响,会古筝般地拨动你的心弦。
廊棚
如果说老街古弄是锦溪古镇的一大特色的话,那么,水乡沿河廊棚又是古镇的另一道风景线和繁华历史的印证了。
造型古朴的廊棚,其实就是墨瓦盖顶的街,即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还可沿途摆摊贩卖。徜徉其中,清晨,小桥流水,绿波荡漾,临水入影,薄雾轻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穿梭,摇橹的女子身着水乡服饰,歌喉轻展,婉转悠扬。触目所见,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廊棚在给锦溪的百姓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自身形成了一道妙趣横生的水乡景致。坐在檐下凭水临风,纳凉聊天,视野开阔,心旷神怡,便可真正体会到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陶然意境。
古河道
来到锦溪的人都知道,锦溪有一条由西向东延伸的古河道,这条贯穿古镇的河道起先没有名字,因著名的天水桥横跨河面,人们就叫它“天水河”。天水河是锦溪桥文化的集中代表,古镇现存的三十六座古桥中,这里就占了三座。始建于明永乐五年的天水桥,桥柱上的两幅楹联非常有名。一幅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另一幅为“愿天长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桥两侧的石缝中,许多已枯死的树根和长得翠绿的小树,向人们展示着这座桥的古老和不衰的生命。
友情提示
锦溪的美食佳肴有:锦鲤、水晶虾、酱汁肉、长隆月饼、袜底酥和小苏州五香豆等。
千年古镇震泽与祝枝山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震泽位于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毗邻,古称“吴头越尾”。前唐开埠,南宋设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俱佳。苏州南门汽车客运站有车发往震泽,由苏州经205省道向南到平望镇,再向西经318国道到震泽或由上海经328国道向西到震泽。
师俭堂的雕刻
师俭堂的迷人之处,就是随处可见、巧夺天工的“三雕”装饰。可以说,整个师俭堂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座雕刻艺术宝库。就拿敞厅朝南正对的砖雕门楼来说,门楼正上方的匾额刻着隶书“世德作求”四个大字,枋上雕的是“鱼樵耕读”,枋下雕的则是“竹林七贤”。再看敞厅正厅梁柱间的雕刻,上面饰有六对枫拱,俗称“纱帽翅”,上面雕刻着卷叶花纹,金壁辉煌,预示着主人当年的显赫。
友情提示
震泽的名优特产有:辑里湖丝、丝棉、丝线和蚕蛹、熏青豆和熏豆茶、麦芽塌饼、黑豆腐干、香大头菜、红烧羊肉、河鲜等。
诗情画意黎里与徐祯卿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黎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南30公里处,距苏州市区40公里,南与浙江嘉兴、嘉善隔水相望,位于苏、浙、沪之要冲,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的江南古镇。黎里和一代诗魂、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柳亚子先生的名字连在一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的“柳亚子纪念馆”就在镇中心。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陆龟蒙、陆游,也曾云游黎里镇吟诗填词。
水上人家
出客栈左拐,也就前行二十多米,便是横穿古镇的太浦河。由于事先知道黎里河道驳岸上的船缆石是江南水乡古镇中最有名的,所以也就沿着河边的老街走了下去。
沿河道继续前行,不知不觉便来到老街尽头,河面上停靠的几只船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否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水上人家。急忙换上广角镜头,也不管船家是否同意,就第一个跳了上去。来到船的后面,舱中的一位中年妇女和她的老母、孩子正在包粽子。正当我拍的起劲的时候,就听见那位中年妇女大喊,你怎么也不脱鞋呀。这时我才发现,此时我所处的位置正是人家休息睡觉的地方,旁边还摆放着整齐的被褥。
初次来到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里不如其它江南古镇规整,略显凌乱。但当你真正静下心来,把自己融进这个古朴幽静、清清淡淡的小镇,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有的水乡古镇已被现代化、商品化包围淹没的今天,黎里却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保持着一份清闲、一份厚重、一份从容。也正因为如此,更有“天然去雕饰”的味道。
柳亚子纪念馆
拍完水上人家,顺河道西行,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便映入眼帘,这就是柳亚子纪念馆。柳亚子纪念馆原是清朝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的府第,宅名“赐福堂”。十二岁那年,柳亚子全家迁居到这里。站在纪念馆门前凝望,只见门厅正前方挂着“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在往里望,二道门楣上枋有廖承志题赠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
河埠头
江南的水乡,一般都是“开门便见河,出门便摇橹”,因此,河埠成了水上建筑的一部分,而且是居家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百姓们在河埠上择菜、挑水、洗衣服,往来船只停船上下装卸货物,水陆交易及百姓买卖东西都离不开河埠。黎里的河埠是用条石逐级堆砌而成,形态的大小多和临河人家的地位、贫富息息相关。巨富官宦人家前的河埠,条石整齐,宽敞大气,加工精细,造型大多为两边均可洗涤的桥式河埠。而百姓门前的河埠,则窄小粗糙,样式单调,多为单边阶梯式。但不管是何人使用的河埠,一般都离不开简洁明快而实用这个原则。
船缆石
所有的水乡都离不开船揽石,黎里也是如此。据说在三华里的河道中,共有船揽石252颗,其数量和密度远远超过江南水乡的其它古镇。说实在的,要不是时间紧,我真想象数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数一数驳岸上的这些船揽石。
船缆石是一块块花岗岩浮雕,分别点缀在古镇的驳岸上、窗棂下、河滩边,如同金石家手下的印章,方寸之间趣味无穷,它们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雕刻的工艺水平,雕刻的内容恐怕还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有关。这些船缆石既是系船的极好设施,又是珍贵的艺术佳品。
友情提示
根据河道中船揽石较小且又离得远的特点,带上长焦镜头和增倍镜。
出行注意
摄影采风以志趣相同者为好,人员组合一般不超过四人(便于包车和统一意见),除往返乘坐火车外,游览古镇宜采取包车形式,既安全可靠便捷,又可缩短路途上所占用的时间。
摄影采风以头天中午以前到达和第二天中午以前结束为最佳选择。这样安排不仅可以达到在古镇留宿一晚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利用早晚的光线,因为水乡的清晨和傍晚是拍摄的最好时机。
出发之前和拍摄之中仔细检查所带的摄影器材,广角、长焦镜头,三脚架必不可少。在拍摄的时候,不仅要拍摄、关注镇内的民俗、风景,有时间还应到镇子的边缘去转转,早市、水上人家、茶馆等镜头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