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州沙面记忆中流淌的异国情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州沙面记忆中流淌的异国情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五月,既没有刚入春时的料峭之寒,也没有盛夏时的炎炎浮躁,与友朋结伴同行,不看广州的花花世界,而是溯江而上,踏入水中央的桃源深处。在广州城里发一场白日梦,萍水相逢那被遗忘的时光。

走进广州十三行的旧址,200年来,这里一直都是广州的商业脉搏,如今仍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但是,那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却仅仅距此20米之遥。

老树、老人、老建筑……仅仅0.3平方公里的土地,委婉避开尘世喧嚣,在珠江白鹅潭北岸自成一方乐土——这是沙面给我的第一印象。三横五直的街道布局,将全岛分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域。在绿水环绕的沙面上行走,林荫遮道,江风徐徐,少有骄阳当头的行路之苦。建筑物、路灯、雕像、凉亭、花圃、木椅和喷水池都是西式的,满是古老的异国风情。

100多年前,沙面是与沙基相连的沙洲,名叫拾翠州。自宋至清,沙面均为广州对外的通商要津、城防要地。鸦片战争后,沙面沦为英法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逐渐完备,多国领事馆进驻于此,住户则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职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这里简直成为了欧洲人在广州城内的“独立王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沙面由政府接管,1959年总理视察时要求保护旧貌,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并将其开放为旅游区。

如今的沙面岛仍存有150多座欧式建筑。建筑之间有草坪院落间隔,楼层大多不高,沿路树木葱郁。除了券廊式的民居、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古典复兴式的银行、英国浪漫主义式的俱乐部,还有一些巴洛克式、新古典式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各种风格的建筑。在这里,你不必去细究哪幢是古典复兴式,哪幢是券廊式或是折衷主义,当你走完一圈,这150幢建筑会自动在你脑海里汇成如油画一般的印象。那恒久的魅力,在全国34个租界中也是寥若晨星。

小小的沙面不足千米长,在宽300米空间里除了古木、教堂、洋楼、使馆外,还藏着很多艺术馆。我想只有沙面才只有这样的张力,不管是唐装、旗袍、小洋装,还是国画、油画、景泰蓝,或者是茶馆、教堂、星巴克,全都融合在这里,竟然没有一点突兀和不协调。

同行友人说这里有家名为兰桂坊的建筑。初始我以为是香港的兰桂坊酒吧,随友人脚步去一探究竟,方知是一间泰粤食馆。一片树围之中,绿叶繁密,鲜花点缀,里头有一个两三百米的露天场子。餐厅不大,却是不同国家人的聚首之地,不禁误以为来了欧洲的餐馆。挑了一处被枝叶覆盖的桌子坐下,沏一壶茶,试上餐厅的有名菜式——烤乳鸽。夜清风来,闭眼品味沙面昔日的光怪陆离,今日的静若止水。

夜晚的沙面更是迷人,五光十色的灯光照射在一片欧洲建筑群上不显庸俗,反而多了一份五彩的华丽。我喜欢在那些写着诸如“沙面大街39号 清末民初建”的英文铭牌前驻足,猜想那个年代这屋子里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在江边大树下,遇上一位在饭后散步的老人,老人是沙面人,已是满头白发,却坚持让我们称呼他为“沙面仔”。后来才知道,“沙面仔”这个称呼是沙面收回后才开始有,这是沙面人优越感的体现。

吹着江风,我们和“沙面仔”谈起沙面。也许昔日青丝已作今日白发,可是沙面人身上那种卓而不同的群体意识,让他们觉得整个沙面就是他们的家。这种情感没有因为时光而冲淡,没有因离开而空白,反而越发强烈。

TIPS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一德路

交通:8、9、61路等公交车一德路站下,或乘地铁2号线至海珠广场,B出口至一德路。

开放时间为:8:00—17:30(节假日不休息)

弥撒时间:

平日弥撒:星期一至星期六 6:45(粤语)

前夕弥撒:星期六19:30(普通话)

主日弥撒:星期日 第一场是6:30(粤语),第二场是8:30(粤语),第三场是10:30(普通话),第四场是15:30(英语)

门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