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假《功甫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假《功甫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2013年9月19日纽约苏富比举办的“中国传统书画精品”拍卖会上,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书法作品《功甫帖》成为最大的亮点。这幅估价30万美元的作品经过70轮激烈竞价后,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拍得。

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突然向刘益谦发难,称其用5000万买了一幅赝品。上博的三位研究员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联合发表声明,力证《功甫帖》钩摹自晚清鲍漱芳(约1763-1807)辑刻的《安素轩石刻》,作伪时间大概在道光四年至同治十年之间。

拍卖方苏富比反应迅速,次日随即发表声明,表示没有收到定为伪作的鉴定报告,并言之凿凿“苏富比一贯恪守艺术拍卖业界的最高德行标准,并保留对此事件的所有法律权利”。苏富比作为全球知名的拍卖方曾承诺对拍品负责,如果有两个官方鉴定拍品为假,就可全款退货。由于历史上苏富比也曾有过赔偿退款的先例,因此苏富比在业内一向是信誉权威。苏富比相对强硬的回复让事件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12月23日,《功甫帖》备受压力的买家刘益谦通过“新浪收藏”发表声明,表示“感谢上海博物馆书画部的学术团队能够群策群力、集合老少研究员共同的学术力量,并且代表上海博物馆这样备受世人瞩目的博物馆的官方组织,如此关注一个私人收藏家的收藏行为。不仅先在大众媒体发表粗放的研究结论,激发广大民众的热切关注,并且还有详尽的学术文章有待公布,引起相关人士的无限期待。”虽然语句温和,却绵里藏针。一方面指责上博不应在得出专业结论前将消息抛给公众,另一方面也向对方施加压力,催促其尽快公布《功甫帖》的完整研究报告。

新年伊始,上海博物馆不甘示弱,将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三位研究馆员署名的两篇长达一万四千余字的研究文章刊登于《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报告详细地阐述了作伪手法,称《功甫帖》钩摹自《安素轩石刻》。这种近似“小儿描朱”的作伪手法,名曰“双钩廓填”(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勾出轮廓,叫做“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由于方法太过简易老旧,许多质疑上博的人也因此调侃:“真用这么个老方法作假也太土了吧!”

2014年1月2日,刘益谦又一次公开声明,高喊《回归学术 回归理性》。表示上博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言下之意并没有机构的公信力。双方毋庸置疑的态度,让《功甫帖》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愈发扑朔迷离。

《功甫帖》原稿仅两行,共计九个字:“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按照拍卖方的说法,《功甫帖》是苏轼写给朋友功甫的告别手札。功甫即北宋另一位闻名遐迩的诗人郭祥正。其人出身官宦之家,少年时即因过人天赋被传为诗仙李白转世。但像所有根红苗正的人一样,郭祥正从一开始便不懂得夹着尾巴做人的重要性。经常在同僚间高谈阔论,屡遭非议。年轻气盛的“高富帅”屡次与上司时任太守顶撞,等到嘉八年(1063年)郭母去世时,郭祥正干脆以为母亲守丧为名,弃官回家。直至王安石变法开始后才终于复出。

据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等人考证,《功甫帖》作于1072年前后。当时,郭功甫被提升为“殿中丞”(《功甫帖》中的“奉议”,即殿中丞的官职级别),上任路过杭州,苏轼便写下墨宝赠予知己。那时郭祥正春风得意,苏轼则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一而自求外放,冠以各种闲差在各地流浪。正当盛年、政治上的不得志给了苏轼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创作,他的几部传世之作均是出自这一时期。而《功甫帖》则创作于他自我放逐的初期。它传世900余年,在诸多鉴藏家的著作中均有记载。清代著名鉴赏家李佐贤曾将自己收藏的历代书画编录成册,取名《书画鉴影》。据《书画鉴影》中记载,《功甫帖》被录在苏轼、米芾的四幅手札合册中。李佐贤特意指出这个《苏米翰札合册》中 “苏书尚完好,第二幅尤佳。”所谓的第二幅,指的就是《功甫帖》。

今日就真假《功甫帖》隔空口水战的双方对于这段历史似乎均无异议,然而,疑点就恰恰来自手札合册。据佳士得国际有限公司中国书画部顾问马成名先生考证,这个合册曾被天津的收藏家许汉卿收藏,分拆裱装。上博称,部分《苏米翰札合册》曾经被许汉卿之子许允恭先生无偿捐赠给上博。且捐赠当初上博就曾经鉴定过,将卷中《道祖帖》定为米芾真迹,而《刘锡敕》则定为伪书。此次,三位专家由此展开论述认为当年李佐贤《书画鉴影》中著录的《苏米翰札合册》中的苏轼《刘锡敕》、《功甫帖》作伪手法完全一致,换言之,刘益谦买下的《功甫帖》很可能是晚清时期民间根据《安素轩石刻》作伪的摹本。

对古书画的真伪质疑,在民众是最常见不过的事。更何况《功甫帖》号称是目前唯一一件流于民间的苏轼真迹。其实早在这次上博专家发声之前,关于《功甫帖》的真伪在民间就已经有所争论。虽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对《功甫帖》赞颂有加,在其《复初斋文集》中形容它为“神采奕奕,照映古今,信苏书神品也”。还是有人诟病《功甫帖》的书法绝非进士级别的书法,更别说出自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坡;也有些人质疑作品的材质和年份,称宋代书法很难保留到现在。而这次上博更以高调官方的态度创造了该帖真假辩论的高潮。

事情发展到今天,收藏界的老先生们和媒体界的朋友也都纷纷坐不住了,一拥而上地站队、亮态度,连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都曾较为中立地表示:“学术质疑是正常的,但操作要严谨。”

不可否认的是,质疑让世人对《功甫帖》的兴趣愈发浓厚。这些讨论也不仅仅是为了《功甫帖》上的九个字,更包含了后人对苏轼盛名的膜拜和对那段历史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