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孩子们一片记忆的乐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孩子们一片记忆的乐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基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指出词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词汇教学中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强调词汇教学要与语言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关注语言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语境;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44-02

自2005年9月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县90%的英语教师反映仁爱版教材容量大、发展快,对于教育落后的山区学生来说无从下手。从普教室提供的前两个学期期末考试数据来看,全县参加统计的班级中,40%多班级的差生率在50%以上。许多英语教师在研究新教材上付出大量时间,却没能在学生的成绩上获得相应的成就感,这足以引发我们思考。笔者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和尝试,对新课程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就语言基本材料之一的词汇教学略谈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不可忽视的“乐园基石”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著名语言学家里弗(River)认为,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没有所学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意念。事实上,词汇量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许多学生对大量词汇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由于记不住、遗忘快、费事多、效果差,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听说和阅读理解等能力的训练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有效地指导学生尽快而牢固地记忆单词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课题。

新课程教学中,师生最大的“拦路虎”在词汇量上,仅七年级上册词汇量就有600左右.使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感到措手不及。英语词汇不但数量大,而且非常活跃,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词汇的变化最快、最明显。教材主要表现在:(1)新词的不断出现。如dumpling、rice dumpling、SARS、UFO等.(2)表达又增新招,一词多义的现象更加普遍。如:Anything wrong? 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Long time no see.Are you kidding? give sb. a hand等。(3)大量吸收外来词。如:elite(优秀的团体,精华,杰出的人物)是来自法语,kung-fu(中国功夫)来自汉语,judo(柔道)kimono (和服)来自日语等。词汇的变化发展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五级)在词汇方面的要求为“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时指出,各地可以根据所用教材和实际教学需要,自行补充选定另外的教学词汇(小学300,初中100)。?同时,《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词汇量要求增加了弹性,对词汇表的呈现方式也作出了较大调整,不再具体标注教学词汇的词性和中文释义。这充分体现在具体语篇语境中学习和理解词汇的理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词义、词性和用法。

然而,有些教师在起始阶段没有给予词汇教学以充分重视、教学方式单一、对词汇学习策略缺乏指导,导致学生对词汇学习无所适从,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英语学习便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二、“乐园园丁”育花中的瑕疵

拨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纱,共同关注教学是否符合英语词汇教学原则。“词汇教学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1)质量并重,逐层加深。(2)立足于词汇教学系统之上,着眼于词汇教学之外。(3)集中分散,交替互补。”(胡春洞)

1.深平均,浅主次

初中英语词汇通常由常用词、根词等组成,这些词在英语总词汇量中只占小部分,数量虽少,但用途却非常广泛,故学生要掌握这些词的本义、转义、比喻义、引申义、修辞义等。《课标》对每个单元的词汇都作了具体要求,在听、说、读、写方面各有不同,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依据《课标》的要求,而是对每个单词都同等对待,“一古脑儿”地传授给学生,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只要求能听懂,哪些要求能听、说、读,而哪些是最重要的,即通常所说的“四会”词。这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加重了学生负担。这样,不少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但记不住大部分单词,而且连常用词也掌握不了,从而对词汇学习失去了信心。阅读文章时,一旦遇到较多新词.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文章看也不看就胡乱选个答案,特别在看到似曾相识的词汇,又认不出的时候,便产生一种焦虑的心理,以致看到英语就害怕,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违反了“质量并重,逐层加深”的教学原则。

2.深词义,浅语境

英语词汇教学中,要善于导入和创设语境,将文化信息融入教学才能使学生受益。由于词汇具有多义性,所以讲授单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使学生知道它什么时候使用,怎么用。如:Dog is my favorite pet.(狗) You are a lucky dog.(忠实的伙伴) 又如Green can make you feel happy.(绿色) He is really a green hand.(生蔬的)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贪图方便,只按照单词表一字不漏地教授单词,有些教师还成了“词典专家”,把单词的意义一个不少地抄给学生,让他们课后去背。如:dark这个单词,教师只告诉学生它的意思:名词,黑暗、愚昧无知;形容词,黑暗的、深色的、棕黑的、神秘的、无希望的、悲伤的、无精打采的、未启蒙的、意义不明的、暧昧的等。这种把单词孤立起来、与语境脱离的教学方法,使许多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枯燥无味,对一连串毫无联系的符号产生厌烦心理。在这样的心理控制下,学习时感受不到快乐,遇到困难时产生抵触心理,整个学习过程由于教学方法的缺失和不正确的学习态度而陷入恶性循环。

3.深词表,浅内涵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但即便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许多情况下也会出现与别人沟通不了或尴尬的场面。因为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更是语言的深层基础。然而,有的教师只按照词汇表详细地讲解单词的拼写、音标、词性和搭配等,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景却鲜有提及。殊不知,多一些文化习俗知识,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在词汇学习中学生喜欢用汉语词汇的读音、类别、释义来规范英语词汇,用汉语的语言习惯来表达英语。比如互相关心是我们国人大力提倡的美德,人们见面时会寒喧几句,以示关心之意。但在交际中,过多地给予西方人劝告或建议会招致老外的不快。有学生看到外国朋友感冒了,总会体贴地说:“You should have a rest and drink more water.” 对方则不以为然。这是因为,在英美文化中人们一般不轻易给别人提建议,除非对方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忠告。否则会让人感到你在用长辈的口气在教育他。这对自我个人意识(individuality)及独立意识很强的西方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三、让课堂成为记忆的“乐园”

1.“我”担主角增活力。笔者不喜欢一开始就教给学生一大堆的拼读规则,让他们装在我的套子里,兴趣黯然。而喜欢让学生来当主角,尽情地表演,因为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大多用于情景会话,但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词汇教学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的辅助手段,以达到运用英语进行思想交流和用英语思维的目的,变机械乏味性教学为学生积极参与性学习,把“死”记单词变为“活"用单词。如八年级Unit 5 Topic 1教学表示情感的形容词,可先请一位擅长表演的同学到讲台上来,用自制的面具做道具,让其余学生给出多种处境,如考试失败了你会sad、unhappy,以此来学习表示情感的形容词surprised,disappointed,angry,bored等,当学到surprised 时,我为表演者准备一束鲜花,让学生们在愉快的笑声中领悟了词义,接着指导全班同学分组表演,并要求学生尽量用句子来表达,如I couldn’t get the ticket to… How do I feel ? 由于直观、生动、形象,短短几分钟内的游戏表演后,学生就掌握了这些单词,并熟练的运用到句子中。暂时的新鲜感将可能转变为学生稳定的学习动机。

2.演技比拼竟争先。争强好胜、表现欲强是初中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我们可用竞赛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使竞赛活动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表示表情的形容词时,让学生制作各种表情的面具卡片(如angry,disappointed,sad等),教师先示范读几遍,然后任意展示卡片,请各组派一名代表猜,一次猜对插3面小红旗,两次猜对插2面小红旗,三次猜对插1面小红旗,三次仍未猜对不给旗,一轮完了再进行第二轮。笔者以为这种方法最能激发英语基础稍弱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愿望。此外,由于班级的差生面较广,故时时关注他们,处处给予关爱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恰当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让我的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更让孩子们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及竞争的存在。

3.片断回放扩思维。随着语言教学的逐步发展,词汇量的不断扩大,语法知识的逐渐加深,在教学中采用链环式教学,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很有帮助。如教形容词及其用法,可联想其反义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的变化规则;教动词时,可以扩充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变化形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词的运用能力。另外,在学习动词词组时,采用精彩片断大回放方式效果更好。如教make him a monitor,可启发学生把已学过的与make搭配的词组做归类复习,同学们很快就联想到“make the monkey king of the forest,make me sad,make us 1augh”等句子。这样做集思广益,复现频率高,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4.给形配音找伙伴。“英语词汇总量虽上百万,但基本构词成分却是有限的。无论就音形而言,还是就意义而言,每个英语单词都同其他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整个英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分子。”(胡春洞,)由此可见,各词汇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系统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利用词汇的这些特点,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当然,最好能在集中识词时呈现出来,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现,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如学习care这个单词,可用构词法引申出care―careful―carefully―careless,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也扩充了词汇知识。

再如复习时,可把形音相近的单词如:cup-cut-duck-bu -ter-truck-club-rush,cheese-asleep-speech-agree-wheel-queen

-greet-sweetreal-really-realize-dear-appear-disappear等进行归纳类比,它们不但词形大致相同,发音也有相似之处,有规律可寻,记单词自然就不会令学生感到恐惧了。

5.“英文解释”小插曲。“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多听、多读,通过听读这两条渠道向大脑输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有了大量的、足够的语言输入与积累,才能融会贯通形成语言规则。”(林崇德)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用英语来组织教学,用英语来解释单词、句子等,设置各种交际情境来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教学(English possible and Chinese necessary)。英语解释法符合用听、说向大脑输入大量语言材料的要求,是用简单的、已学的、熟悉的词汇来解释新词,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来认知新词。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而且已有的知识也得到反复重现,从而丰富了语言知识的内涵。如 (1)impossible: can’t be done (2) patient: a person who is ill (3) vacation: time off from work (4) exam:an important school test,此方法效果不错,当然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课前备课量,但也加大了英语课堂容量。

6.创设情境真感受

“语境不仅包括文章或言谈的上下文,而且也包括了各种社会环境。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任何词汇也将变得没有意义。”(王文斌)由此可见语境对语言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词汇学习要置于一定的语境中。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如教学八年级Unit 5中的line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或学生熟悉的动作,如画线的动作等,再呈现以下句子:(1) You’re in a mess,please line you up quickly.(2) It’s a key word,please line it.(3) The boy is worried about waiting in line. 通过语境学生可猜测出(1)句中的line 是“(使)成行”,(2)句中的line是“划线”,(3)句中的line为“行”,这样学生可以知道line 的不同词性和用法。还可以模拟创设情境,增强对词汇的理解。比如学习电话用语时便可准备两部会响的电话,让学生仿真模拟打电话,使它们在交际中学得新词、增加新知。当然,在使用语境教学法时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也较高,但是效果却是明显的。

四、结束语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它只有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更具生命力。有效实施词汇教学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即结合教材,针对学生兴趣和特点进行。由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动态的特点,教师应关注文化的发展,关注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避免文化定型,在词汇教学中关注引导学生文化探索的道路,并结合形式多样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一片“乐园”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胡春洞,《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崇德,《英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