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效性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效性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必须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根本准则,在已有的多样创新做法基础上提炼规律。

关键词:创新 规范 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49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形势政策》课是“05”方案规定的一门全新必修课。正因为其“新”,所以毫无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加之不能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的作法,于是众多高校各自为战、自出心裁,导致该课程各个环节都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同时,正因为课程自身的不规范,又导致学校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师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从而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抱悲观的态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因为这六七年来的全方位探索、创新,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今日的课程规范化建设才可能得以实现:必然性借偶然性以开辟道路,该课程教学规律必将随着我们的总结概括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没有先前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今日的“规范”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多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理性思考,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 一切以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为核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塑造、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程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需要,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生命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更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高职院校中的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漠视,甚至抵触、排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定势,思政课似乎只能依靠点名和考试来维持自己的尊严;而这又从另一方面折射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实效性欠佳的尴尬局面的现状。

高职院校三门必修思政课中,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实效性最佳者首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因为该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最为贴近,只要教学设计得当,就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实效性最差的则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理论性太强,而这些“大道理”与90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需要相去甚远,其教学内容甚至被认为包含一些远离现实的历史和老生常谈的道理,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于是,课程内容本身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与教学的实效性,就只能是背道而驰的了。

但是,《形势与政策》课由于自身独具的特点,理应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实效性强的课程,尽管就目前来看这一点尚未凸显出来。首先,形势与政策具有鲜明、具体、生动的特性,容易使人产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更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其次,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现实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和求知使人们都迫切希望得到合理的答案。再次,形势与政策教育用事实来阐明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巨大的感染力、铭心的渗透力,容易打动人、激励人、教育人。最后,形势与政策教育所涉及的面广,既可能涉及到宏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会与道德风气、法治生活产生关联,正可以与其他两门课程互相配合,有“助动效应”、 “放大效应”之功效。下一步,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大思路中来,以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当代大学生为目标,塑造整个校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形势与政策》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一门实际效果明显、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所做的任何改进和改革,都必须紧紧围绕如何令其实效性更加充分彰显这一核心。只有成功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转变了他们的思想,端正了应有的立场,才是衡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所谓的“规范化”,也不是为规范而规范,应该是以规范化可以更充分发挥课程实效性为前提。

2 多年来《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索创新的得与失

多年以来,各高职院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的处理上做出了种种尝试,其间成就与缺陷并存,而如前述,课程教学的真正规律也正蕴藏其中。

从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内容来看。一直以来,缺乏固定的教学内容、没有规范化的教材被当作《形势与政策》课缺乏规范性的罪状之一。殊不知,正因为没有内容上过多的硬性约束,反而提供给教师广阔的可操作空间,这正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活力与魅力所在。《形势与政策》应该是一门“另类”的思政课。首先,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知识面较窄而求知欲同样强,《形势与政策》所讲的各种新鲜知识对他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其次,《形势与政策》不像“概论”、“基础”那样以理论讲述和分析为主,而是更具“操作性”特点,某种程度上类似高职院校的实操课,更易受师生欢迎。成功的《形势与政策》课能够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联结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示范或者学生参与解决的,正是如何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认识面临的社会问题,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观察、分析、判断形势,理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论,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性内容本就不应该被教材局限起来。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作为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队伍必须实现专门化、专家化。有些学校出于照顾行政人员、辅导员岗位聘任或职称评聘的考虑,大量使用他们为兼职教师。由于这些人员学历、职称甚至责任心参差不齐,导致课程教学出现严重的不规范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就必须全部专任。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甚至环境保护等等均有涉猎,所以可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来授课,除来自于校外的各领域专家外,校内其他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如经济系、体育部甚至外语系、环保系、艺术系教师都可以发挥特长来讲授《形势与政策》,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也有利于扩大课程在校内的影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无论校内外专家,都不能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专家的选择必须以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水平为首要标准。很多学校会邀请校领导做专题报告,其用意无非是冀望引起领导的更多重视。但是校领导充其量可算作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一般做政治经济类的形势报告是勉为其难的,硬着头皮上阵,只能导致学生对讲述内容的排斥,从而降低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实效性差反馈回来,领导会更加怀疑这门课的重要性,其结果只能与初衷适得其反。更可取的作法是,请领导做学生形势与政策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的评委,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成果,反而有可能增加其对这门课的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尊严应该建立在高度的实效性基础之上,而不是依赖于乞求。

从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来看。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由专人负责,能够开展常规的教研活动、教学研究和教学观摩等。没有成立专门教研室的也要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形势与政策》经常被安排在学生上课接受力和注意力都较差的“垃圾时间段”,很多老师怨声载道。但是,作为一门新开课程,如果一定要跟既有课程争夺上课时间,会存在很多操作困难。这就逼迫我们改变教学方式。作为一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启迪学生思考的课程,绝不应该继续其他课程那种“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单向灌输的落后教学方式。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思考方法作为教育根本内容,不能满足于告知学生事实及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了解求得结论的逻辑过程,甚至引导他们独立得出正确结论。为此,必须创新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除了有针对性的专家报告、学术讲座外,常见的有效教学模式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专题教学”模式、“情景体验”教学模式、“栏目品牌化”教学模式、“网络交流”教学模式等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以自主选择。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读书会”、“学马列小组”等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经常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另外,考核方式也要多样化,以学生思考能力作为测量对象。

总之,经过六七年的探索,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作法,当然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种种不足。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课程规范性建设,使之更加完善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继续前行夺取更大胜利的起点。在这样的规范化教育下,学生必将能够健康成长,尽快成才,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贾秀丽.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8).

[3]张时春.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作者简介:王彦威,男,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哲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佛山 52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