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是远见不读是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是远见不读是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耳熟能详的问题,在课本中写的清清楚楚,学生却一无所知,问学生,为何不知?学生说没有好好阅读课本。在他们眼里化学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何必浪费时间在阅读课本内容上,这让我非常震惊。应试背景下学生不看书、不研究课本只做题的现象屡屡出现在不少学校中。笔者经常走进课堂听课,发现不少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而对教辅用书却表现出浓厚兴趣。有些教师也错误地认为阅读是文科课程的事,理科课程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为何不少学生平时解题和考试中不能正常发挥,屡屡受挫,笔者认为关键是概念没有理清,没有对课本好好阅读、理解和缜密思考所致。

初上讲台时,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就谆谆告诫我们说:“课本课本,上课的根本。”虽然新课程背景下十分强调教学不应照本宣科,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外”引领虽精彩,但我认为教学仍应以课本为核心,忽视课本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教学。

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有一首题为《读书》的诗:这是前人的智慧/这是未来的储备/这里有夕阳晚照/洞箫的长吹/这里有晨风拂柳/湖畔的明媚/此时,舒卷便是舒心/此刻,饮茶宛如寻醉/明镜从来不染尘/书本岂容落薄灰/何必皓首枉叹息/读是远见/不读是悔。

这首短诗把阅读的意义、阅读时那种美的愉悦表达得多么准确,最后两句“读是远见,不读是悔”我特别欣赏。作为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读好书,更要把书读好。教师要引领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明晰化学课本阅读有四大功能。

一、 阅读是吸收

阅读主要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课本所负载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都是精神的产物。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滋养,这是阅读的本质特征。阅读是课程编写者和读者(师生)两个头脑的理智的转换,两个心灵的情感交流。读者在阅读中要提取信息,深刻理解,从课本中汲取古今中外人类的精神滋养。

例如化学2中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有这样一句话: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常用单位是mol·(L·min)-1或mol·(L·s)-1,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往往会引起误解,未能顺利解决问题。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可用”,看来不一定用浓度的改变量,也可以用其他的物理量的改变量来表示,如质量、体积、微粒数等。如对固体物质而言,就不能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再者,其“常用单位”,说明即使化学反应速率用浓度的改变量来表示,单位也未必是mol·(L·min)-1或mol·(L·s)-1。如可以是mmol·(L·min)-1或mol·(L·h)-1等。

再如2011年浙江高考理综化学题第7题,不少考生就是因为对化学课本阅读的缺失和不正确地理解相关内容而错解了本题。

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B. 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金属元素,红外光谱仪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C. 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较大影响,而对溶解度无影响

D. 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此题中的B选项,不少考生和教师都反映课本中没有出现“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金属元素”的描述,属于超纲要求。实际上,这句话就出现在苏教版化学1第22页最后一行,这恰恰反映了考生和教师对课本阅读的粗心。而对于D选项的理解,不同的人理解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化学模拟生物酶”的主体理解为“酶”;另一种理解是把“化学模拟生物酶”的主体理解为“模拟的过程”。理解的主体不同,结果显然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考生通过阅读,领会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二、 阅读是建构

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中,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图片、图表数据等,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因为同样的文字符号、图表数据、图片等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是由阅读主体知识、经验不完全相同所致。任何阅读,阅读主体都要把自己头脑中所储存的思想材料与读物内容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阅读、理解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智力活动。

为此,我在所任教的班级中,不仅重视对学生阅读课本指导,而且对学生的作业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革,提出了“不同的人做不同作业”的观点。要求学生每堂课后,除了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外,在解题前,必须通过阅读课本,结合上课的内容,根据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建构,在此基础上再去解题。真正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功”之效。

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第一单元“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应用”后所完成的作业。

2011年9月5日(星期一)作业

通过听课和阅读课本,我认为本单元应掌握的主要知识有:

(1) 从化合物可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解物质分类思想的应用。

(2)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认识有机物(查资料和听课记录所得:原始社会末期,古人已开始用谷物酿酒制醋;我国周代已使用靛(diàn)蓝[深蓝色,有些地区叫靛青]、莤(qiàn)草[草本植物,根可作为红色染料]等天然染料染布;史料记载,公元前1世纪我国出现第一批天然气井——能源利用;西汉初期发明造纸;我国3000年前以粮酿糖;更早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油——油脂利用;公元前1世纪发展本草医学)。

(3) 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略)。

(4) 不能忘记的两位科学家:

①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有机化学概念);

②德国化学家:维勒(由无机物制备有机物尿素)。

(5) 一条重要化学史:

1965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DNA的双螺旋结构确定在1953年,比我校建校(1952年)晚一年。

(6) 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课堂中老师布置了一道题,很多人答不上来。这道题是: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有机物已经超过了( )万种。

这道题看起来有些偏,但从课本中就可找到答案,这应引起我们对阅读课本的重视。

作业点评:你能很好地结合上课内容和阅读课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结合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整理出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希望能坚持走下去!

三、 阅读是审美

不只是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实践,化学课本也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美学方面的因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经历审美注意、审美想象和联想、审美情感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读者在阅读化学课本欣赏美的同时,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内涵,如何深刻领会文字、数据、图片等所蕴涵的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苏教版化学1第15页中的一张图片,这是一张氯化钠在水中电离示意图,图中蕴涵了哪些重要的信息?它与图片2有什么差异?我在一次教师培训过程中曾让教师观察,结果不少教师未能完整地表达出其中的含义。

(1) NaCl晶体本身的阴阳离子在空间很有规律的排列。Na+和Cl-间隔有序地排列,一个Na+(或Cl-)离子周围被6个相反电荷的Cl-(或Na+)离子包围着,并不能划分出一个NaCl分子。通常书写的NaCl式子,并不代表一个分子,只表示在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离子的个数比为1∶1。而且Na+半径小,Cl-半径大,所以NaCl晶体中小球是Na+,大球是Cl-,这些离子在晶体中有固定的位置,无法自由移动。

(2) 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氢氧原子之间以共用电子对形式结合在一起,O原子半径大,H原子半径较小,分子构型为V型,并且做无规则运动。

(3) 自由移动的水分子与晶体表面的Na+和Cl-之间会发生碰撞。由于水分子中的O原子带部分的负电性,H原子带部分的正电性,所以Na+会吸引水分子中的O原子,Cl-会吸引水分子中的H原子。

(4) 晶体表面的Na+和Cl-会渐渐脱离束缚进入液相(水),同时,Na+和Cl-都会吸引更多的水分子在它们的周围(静电吸引没有方向性)。只是由于水分子有一定的体积,阴阳离子的体积也不同,Na+周围的水分子少一些,以水合钠离子[Na(H2O)n]+的形式存在;而Cl-周围的水分子多一些,以水合氯离子[Cl(H2O)m]-的形式存在。正是由于有水分子的包围,才能使Na+和Cl-在液相中保持独立的个体,氯化钠晶体逐渐溶解。在形成水合离子的同时要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可以补偿破坏离子晶体所需要的能量。

有趣的是,图1与图2的差异,不少人认为,除了图2对溶解过程展示得更加详细外,一个明显的差异在于水合离子中水分子数不同。读者稍作思考就知道,这两幅图并不矛盾。

化学物质微粒排列的有序性和方向性既能呈现化学物质结构的一些基本规律,更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如果在欣赏图片美感的同时,真正理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顺序和方向,也就不难解决诸如“为什么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置换出金属铜,而是放出氢气”之类问题了。读者不妨试试下列题中的答案该作如何选择。

(宁波市2011年高一化学竞赛试题)用示意图或图示的方法能够直观形象地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下列示意图四、 阅读是升华

阅读更是一个升华的过程。通过阅读的吸收、建构、审美过程,学生对知识产生的本质更加清晰,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审美意识得到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化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以浙江省2011年高考试题为例,不少考生由于平时缺乏阅读的深刻性和对图片、图表数据缺乏综合分析和思考,未能正确表达所给问题的要求。

题27:(2)已知:NH2COONH4+ 2H2O■ NH4HCO3

+NH3·H2O。该研究小组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测定水解反应速率,得到c(NH2COO-)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

⑥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说明水解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分析:如果学生未能读懂“温度不同的三种情况其起始浓度也是不相同”这一多因子变量的重要信息,就很难准确完整地回答这一问题。

题28:(5)某同学采用薄层色谱(原理和操作与纸层析类同)跟踪反应进程,分别在反应开始、回流15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用毛细管取样、点样、薄层色谱展开后的斑点如图5所示。该实验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回流时间是。

A. 15min B. 30min

C. 45min D. 60min

分析:如果考生没有很好地阅读课本和认真地做过相关实验,对给出的五张图中斑点含义未能深刻领会,解题必然受阻。

教有法,但无定法,教有千万种,但不管怎样,离开课本,离开课本的阅读,这样的教育不能走远。我们期望找到一条出路,让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化学素养的提高和考试成绩的提高统一在一个过程里,按照学化学的规律来学化学,在学好化学的同时能够寻找到快乐学习的道路,因为这是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