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治疗颈椎病椎动脉型的疗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治疗颈椎病椎动脉型的疗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75-02

【摘要】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证型之一。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及脊髓生理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看法不一,因而名称各异。常用的如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巴-利综合征。属中医学“痹证”、“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非手术疗法中,针灸疗法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 颈椎病;推拿;针刺疗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药疗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发言障碍、猝倒、恶心、呕吐、颈部疼痛不适等。2010年-04月—2012年-02月,我院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4例,并与牵引治疗11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4例均为本院针推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4例,男74例,女50例;年龄32~76岁,平均(56±2)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20年,平均(11±2.5)月。对照组110例,男65例,女45例;年龄34~75岁,平均(54±2)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22年,平均(12±2)月。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确诊。排除标准:①有骨折者;②未能坚持治疗或临床资料不全者;③患有肿瘤者;④有明显骨质疏松者;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有严重疾患者;⑥孕妇;⑦有传染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针刺治疗 取穴:患椎相应华佗夹脊穴、风池、天柱、百会、率谷。患者取俯伏坐位,保持颈部舒适,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40 mm×40 mm华佗牌毫针,风池向鼻尖方向刺1寸,天柱直刺1寸,华佗夹脊穴直刺0.5~0.8寸,百会向前顶平刺1寸。率谷向前平刺1寸。运针得气后,在华佗夹脊穴和风池上连接G6805-Ⅰ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

1.3.1.2 手法治疗 患者取坐位,先分别按揉风池、天柱、华佗夹穴脊、百会、率谷、肩井等穴,然后放松颈肩部的肌肉,再用拇指触摸棘突有无偏歪,若有棘突偏歪者,使患者头部向棘突偏歪的对侧缓慢转动,医者用前臂掌侧托住患者下颌骨体部,胸部固定患者后头部,然后前臂向上缓慢而均匀地牵引,医者另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患椎棘突变歪侧,当达到适当的牵引力时,拇指用力向对侧推按,使患椎达到复位。若无棘突偏歪者,医者用肘托住患者下颌,手扶健侧颞枕部,向上缓慢用力拔伸,并做颈部左右旋转活动,另一手拇指在压痛点按揉。最后,理顺颈部,每日1次[1]。

1.3.2 对照组 采用枕颌牵引法。患者取坐位,颈部前屈10~15°,牵引质量约5 kg,持续牵引20 min,每日1次。

1.3.3 疗程 2 组均15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评定。痊愈: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显效:眩晕、头痛等症状基本消失,阳性体征明显改善;好转: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减轻;无效:治疗后眩晕、头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果

2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多为肝肾不足,经络受损,血脉闭阻,经脉失养,髓海失养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椎动脉的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有关[2]。杨克勤认为,颈椎间盘退变,引起椎间隙狭窄、椎体不稳、椎体及钩椎关节发生骨刺,进而使椎间孔变小,颈部活动时,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刺可能刺激或压迫同侧的椎动脉及其壁上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血管腔变小、血流发生障碍,从而发病。有学者认为颈椎间盘损伤、退变及骨质增生、椎体移位使含有交感神经纤维的脊神经受累,椎动脉及椎动脉神经丛亦可受累。颈部损伤引起颈肌肿胀或发生痉挛,尤其是枕下部的小肌肉受累,可反射性地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颈椎关节突部炎症性病变,引起颈肌紧张,可出现同样的症状。临床上多种因素可使位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及椎动脉神经丛受到激惹,引起椎-基底动脉系挛缩而出现诸症[3]。

颈椎牵引可以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小椎间盘的压力,有利于已突出的纤维组织消肿或回缩,牵开嵌顿的小关节,纠正椎体移位,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神经和椎动脉的压迫及刺激等。

针刺取穴相应夹脊穴,其既临近病变部位,又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与全身脏腑经络存在着广泛联系,能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百会位于巅顶,属督脉,是与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及足厥阴经的交会穴,能激发督脉经气,振奋阳气,使经络通畅,升清降浊,调和气血。率谷位于头皮穴颞后线上,风池、天柱善治风疾,以上诸穴合用,能使痹阻之经络通畅。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不仅可以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而且这一针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与疗效有着一定的关系。说明针刺不仅是治标,患者只要坚持治疗到一定的疗程,就能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得以缓解。针刺风池穴具有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病变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使血管弹性增强,血流阻力减小。

手法能缓解颈肌痉挛,消除炎症,纠正椎体移位、小关节错位,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解除神经和椎动脉的受压,纠正椎动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研究表明,对患椎移位的患者,单纯地进行手法复位,对软组织损伤部进行适当治疗,疗效确切,并比较手法复位前后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发现治疗后患者的血管径增粗或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流速增快,症状减轻。因此,针刺配合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丰军,衣华强,姚朋华,高树中. 不同配穴方法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90例疗效评价[J]. 中医杂志. 2008(11)

[2] 刘晶岩. 针药结合治疗颈椎病254例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21)

[3] 杨宇华. 针刺法与艾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对比的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