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东兴 急诊室里“最可亲的医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东兴 急诊室里“最可亲的医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将每一个病人都当自己的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16年间投诉率为零

“做好人,尽好责,医好病,救好人”这是山东省立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刘东兴常说的话,他本人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众所周知,急救中心作为综合医院临床工作的阵地最前沿,收治的病人往往病种繁多,病情凶险,发展迅速,有时为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甚至需要医生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而刘东兴恰恰将急诊医学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16年来一直致力于心肺脑复苏、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病的治疗,挽救了众多危急重症病人,并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枣庄煤炭矿难等应急救援。

他将每一个病人都当自己的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16年间投诉率为零,被病人亲切地称为“最可亲医生”。

16年坚守在急诊第一线

刘东兴于1972年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小村庄,从小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他有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梦想,那就是好好学习考出去。而作为父母,他们希望从小有哮喘病的儿子将来能学医,用父母的话讲“最起码可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1990年,他如愿考入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专业。“当时本硕连读的专业非常少,山东医科大学在当年是第三次招收本硕连读,在全国只招了30名,而当年我们中学全校只有两名学生考进本科院校。”

刚进校的前两年,刘东兴所在的本硕连读班学生都在山东大学学习基础课,“山东大学的学习氛围是开放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而当我们两年后回到山东医科大学学习时,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两所学校的学风有很多不同之处,山东医科大的学生都很刻苦,学习扎实。所以,我们班级的学生可以说综合了这两所学校的特点,在毕业前的实习中非常受欢迎。”

谈及自己为什么没有选择人人向往的大外科,而是选择了内科,刘东兴说这源于一次偶然,“在当学生期间,有一次在宿舍里和同学做游戏,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有时候会抖,我当时就想肯定学不了外科了。但是,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发觉其实每一个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都会手抖,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当外科医生。”

七年后,取得硕士学位的刘东兴被分配在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科,十六年间,他始终坚守在急诊第一线。

“有时赶上患病高发期,我们一天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就连上厕所都要挤时间,跑着去跑着回。有的患者明明人就在其他医院门口,却打120电话来省立医院看病。”刘东兴称这十六年来,忙,是他的工作常态。

“在急诊科,有一条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不是谁先来谁先看,而是谁的病重谁先看,但是患者往往不理解,所以我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一定要有像空姐一样的服务态度。”刘东兴说,作为急诊医生,得有一项基本的技能,那就是能迅速判断患者的生命走向,通俗地讲就是死活,然后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来急救,之后再转送给相应的科室做进一步治疗。

在很多人看来,急诊科医生应该是“全科医生”,什么病都会看一点。而刘东兴坦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急诊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不仅要掌握常见病,而是要求更高,在和普通科室医生不同的是,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抢救技能。全科所有医护人员都需具备每一个专业领域应该仅次于这个专业专科医生的最高水平,能处理各个专业危重症患者。最娴熟的急救技能,分秒必争,挽救患者的生命。”

当医生难,当急诊医生更难。刘东兴坦陈,之所以16年一直坚守在急诊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急诊科的壮大贡献力量,“做好人,尽好责,医好病,救好人,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应急救援守护生命防线

作为急诊医生,医疗技术一定要过硬,因为在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16年来,刘东兴一直致力于心肺脑复苏、呼吸衰竭、休克等危重病的治疗,挽救了众多危急重症病人。同时,作为急诊医生,他积极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枣庄煤炭矿难等应急救援,他说这是一名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2008年汶川地震后,2002年即加入国家应急队的刘东兴,立即参加了山东省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在震后24小时内赶到灾区。“汶川地震的第二天早上7点半左右,我正送孩子去幼儿园,突然接到电话,命令我8点半之前必须赶到机场,前去地震灾区救援。”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刘东兴告诉刚刚6岁的孩子就站在马路边别动,等待妈妈来。

“然而,我那天怎么也打不着车,后来,我情急之下找十字路口的交警,向他说明了我的身份,说我要去地震灾区救援,没想到,他二话没说就帮我拦下了一辆出租车。”刘东兴感动地讲述着。

5月13日下午1时许,医疗队抵达成都机场。“已达成都机场,小雨。来时匆忙,我欠你和孩子一个拥抱,但是灾区人民更需要我。我们早到1分钟,就多挽救1个宝贵的生命。别担心,我一定安全回来。为灾区人民祝福吧,愿他们早日重建家园。东兴。”这是刘东兴给妻子的短信。虽仅有寥寥几句,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他对家人、对灾区人民的爱。

“刚到灾区时,物资还没有到,我们就在车里吃凉水泡方便面。”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摆在面前,却阻挡不了刘东兴作为医生的一颗博爱的心。

5月15日,在都江堰,一位学校老师因为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撑,保护了身底下的两名学生,而他自己却身负重伤。刘东兴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这位老师被送到救护站临时搭的帐篷时,气息非常微弱,心脏即将停止跳动。“这时,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医生是不敢给患者插呼吸机的,因为一旦没掌握好分寸,患者将停止呼吸,死亡。当队友找到我时,我没有犹豫,用了几秒钟就插上了呼吸机,最后这位老师得到了成功的急救,并通过直升飞机送往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这个病例在当时令我们非常振奋。”

在地震灾区,类似的病例每天都有。由于当时通讯不畅,突击小分队无法和外界联系,卫生部曾先后两次通告这支山东省医疗小分队去向不明。刘东兴笑着说:“苦些累些危险些,我们不怕,最难忍受的是信号太差无法和外界联系,我们明明活着,外界却以为我们死了。”刘东兴深有感触地说:“我经历过很多次灾难救援工作,对汶川地震的救援记忆尤其深刻。灾难无情人有情,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每个人心贴心没有距离,也许我们个体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是我们的力量加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打造急救中心里的“宁静”

急诊,突出的是一个“急”字,然而,刘东兴却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环境,“每天,阳光从山东省立医院东院急救中心大厅通透的玻璃洒射进来,显得宁静”。的确,这里虽是医生与死神搏斗最激烈的战斗区域,但是却看不到一丝慌乱。分诊台的值班护士及时将病人引导到相应科室,危重病人一被送达此地,不到一分钟就能被推到正对着大门的抢救室。

“在我们急救中心,地面上画有红黄绿三种线,分区治疗。红区:抢救区或者复苏区;黄区:急救区;绿区:非急救区。我们将患者区别对待,什么情况的患者进入什么区,这就有序多了。”刘东兴介绍道,“全国急诊科没有统一模式,发展起来非常困难。急救中心目前有护士100多名,医生才30来人,人才短缺。这里往往是多科累计,技术要求高,忙,累,医患纠纷多等等,所以难招人。并且,国外都是小门诊、大住院、大急诊;而国内则是大门诊,急诊并不受重视。”

面对众多困难,发展瓶颈,刘东兴大胆创新改革。他要求所有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记录工作,“记录非常关键,因为我们是轮流值班制度,如果没有记录,一旦出现错误就容易互相推脱责任,查不清,道不明。”

他还强调,就医流程也一样重要,创造一个好的流程,就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在一个建筑平面内,实现急诊所有流程,完全以患者为中心,这是国际标准急救中心的要求。全部急诊科室都位于一个平面,患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就诊。”刘东兴说,急诊,越是着急就越要有序。“急救中心不仅横着一个平面,在检查和手术上,竖着也形成一个平面。患者检查,乘坐电梯到二楼影像中心就行,如果需要手术,则直接上三楼手术室。”

在一楼急诊室,地面沿着墙壁边缘、心电监护、除颤仪旁边都标着物品摆放位置。“我们常说,急诊医生和消防官兵一样,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井井有条。重症患者抢救,医生找不到抢救设备,这种事情绝不能发生。”刘东兴说,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沟通好,也可以弥补流程的缺陷。

“有一次,我们急救中心收到一名儿童患者,经过急救后,我带他和家长去儿科打点滴。而来我们医院儿科打点滴的患者非常多,我告诉这位家长,平常要排队3个小时才能排到,我会争取在2个小时内给他的孩子打上点滴,结果实际上只排了1个小时就打上了点滴,家长非常满意。这就是事先沟通及时,如果我什么都没说,那么等了1个小时才打上点滴,家长肯定有抱怨。”

除硬件配备上引入高端设备,山东省立医院在急诊队伍的打造上,也是费尽心思。刘东兴提出了“人本团队、责任健康”的理念,并为急救中心制订了“三大纪律”:不准因任何原因与病人争吵,不准因任何借口延误患者的治疗,不准索要和收受任何红包和回扣。

“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家人,我们的每一名医护人员都要关心患者,重视患者。”刘东兴说,在护理上引入责任制护理团队,就是要求护士们言行举止都要对得起这个行业赋予的责任。“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尽最大可能确保病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