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年代,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时代的需求,能否自由遨翔于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关键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否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全面致力于学生创新力和开拓精神的培育。而语文学科做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各类感观参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实现课堂教学"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技能,塑造学生创新、开拓的品质。

一、以"听"培养想象力,感知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听"是起点,是教学的前奏。因而,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点"、演好这个"前奏",利用自身条件或必备的教具,让学生借助听觉器官领略语言的音符节奏美和语言所表达的意境美。如果教师没有感情的范读,也不放录音,学生未必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美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初中教材选入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念、哲理,它们都给学生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其中诗歌、散文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对于诗歌、散文的教学,欣赏它们的美,往往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海伦·凯勒就是在莎利文老师柔和而富感悟的朗读中,开发了海伦的想象力,令海伦不可抗拒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一个杰出的盲人作家。这足见"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在"听"中将人带入一个自由畅想的空间,随之将听觉形象构筑为自己意念的画面图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枯滕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在哀怨的配乐朗读中心胸荡漾,很快进入作者描绘的境界,从而深刻领会作者那游子的思乡的愁闷之情。又如当学生听《口技》"忽一人大呼火起......"一段那急促扣人心弦的节奏,便有身陷其境之感,而后运用自己的推测在脑中绘制"起火"、"救火"的特定场景,感悟到场景描写的语言魅力,感受了表演者那高超的摹拟技艺。再如《安塞腰鼓》一文,就可借助配音朗读,那平缓、昂扬的语调、节奏会把人带入火热充满激情健康向上的高梁地,深情理解人、景合一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配音和教师的感悟范读,学生眼观美文,耳听其声,心会其意,并在琅琅的书声中,凭据自己对文章"意"的理解,思绪纷飞,重构文中的美境,达到了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再说,听也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辨音辨字、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和技巧:更能为解读课一番铺陈。当然,"听"的关键是在于能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创作--想象,真正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意境。

二、以"说"训练表达能力,运用语言

说话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是张嘴即来的事,但要说出条理语顺合逻辑的话来,就未必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听了、读了之后,肯定有话要说,这时教师理应抓住学生想"说的"动机,挪出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悟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同学面前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要学生"说",创设的内容很多,如文章内容的复述或概述、文章立意的理解、字词句的比较、课后的小结等等。同时开展的形式也多,如即兴讲演、小组间的评议、课内剧的表演、小组间竞赛等等。无论内容、形式怎样,目的就是要学生张嘴说话,激发学生想说、愿说、要说的兴情,锻造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学《安塞腰鼓》一文,通读全文后,就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学生纷纷发言"力的美"、"场景的雄浑"、"生命的不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表演技艺"、"生命的张扬"、"性格的粗犷",而且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知识、阅历和文章的语句加以佐证和阐释。又在教《杨修之死》一文,就可利用小组竞赛,学生脱离课本口述"门阔"、"一盒酥"、"梦中杀人"等事件,并要求摹仿出人物(特别是曹操、杨修)的表情、神态,学生被激活,就能绘声绘色地口述。如此丰富多彩的训练,学生不会说也变得能说会道,而且逐渐说出语顺、条理、逻辑性强的话语来。这也就为学生的"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读"开发理解力,理解语言

听是一种不自觉行为,读就是一种自觉行为,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方能有效地消化文章内容,对"听"营造的单个画面进行剪辑,形成电影式的全景画面。朗读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等。许多教育家都重视朗读教学,夏丐尊先生强调变"阅"为"读",以培养语感,他说:"要领略文字的气势,会诵是唯一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为此,教师又如何指导呢?

1.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多读"的功效,因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并延长扩展学生"读"的时间。不要专做表面花样,真正落实"读"。朗读是一个"眼--脑--口--耳--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活动方式(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调动各个感观全方位参与学习,而且能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再创造活动,在这个再创造活动中,学生自觉以"读"解构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风彩格调、文章的脉络层次、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作者思想感悟(这就是"义见"的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念,促使了学生各个能力的长进。所以教师在教授每一篇文章,不要喧"讲"夺"读",让所有的嘴巴都动起来,让学生真正感知作品的内涵。

2.有节奏地"读"。汉语言文字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定的章法和规则,这是必须遵循的,不能蒙头无绪地读,那样虽有声却无义,虽有声却无情,虽有声却无理。因而,教师指导学生读要讲究节奏,讲究音乐感,讲究平仄,讲究押韵,如此,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才会入情入理,才会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要读出声,读出情,读出义,就要有节奏的读。如诗歌的教学,教师就可先要求学生慢读,再按平仄有节奏的读,然后注意字句间的感情变化,读出诗的韵味,品出诗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就要先弄清节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后结合特有景色"夕阳"给人的失落理会外出游子的情怀,读出感伤之情来。这样,就领会了诗所蕴含的情和义。

3.有疑而读。听了,读了,就会产生一定的疑点,这时的"读"也就变幻为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目标是为解决某一"疑点",这样的"读"才具有实效性,才能真正品味到"读"的乐趣。而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理法、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词语理解、感悟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形成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此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在的理解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读"中。如学生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理清文章的内容和蕴含期间的情感,对文中"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学生疑问为何如此写,教师就要抓住疑点,再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后比较,又重点引导学生读这一句,强调学生注意感情、语调重音,如此学生豁然开良,深深理解若瑟夫那对世情的悲愤与委屈,更深刻展现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因而,作为教师就应善于指导学生带着"疑点"去读书,籍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

多读,有节奏地读,有疑而读,是三步一环的结合体,是一个递进的逻辑纽带关系,前二者的"读"只是为后者铺陈蓄势,进而促进学生对文章"六味八脉"的领悟,深味文章的情髓。若单个肢解剖离,只是泛泛而读,读而无趣,读而无情,读而无意。要真正落实"读"在教学中的地位,体现"读"在教学中的功效,教师就要有步骤合理安排和引导。

四、以"写"挖掘创造力,创造语言

大多数教师认为"写"只是纯粹的作文教学课的专利,往往忽视了正常课堂教学中的"写",而且很少涉足,生怕扰乱自己设计好逻辑性严密的课堂教学。其实这是个教学的误区,谋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造就了只做"八股"的人云亦云的老学究式的学生。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应该破除框框,将"写"引入一潭死水的课堂,将"写"做为课堂教学的一道工序,让学生通过"写"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际上,"写"是"听"、"读"、"说"的综合和升华,是一个创造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听、说、读"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体验感知文章内容与理法,形之与笔端生成书面文字,这本身就融合了想象力、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而创造力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最高境界。因而教师务必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再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去憧憬,去尽兴发挥,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如《散步》一文,安排学生写写与父母一同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春》一文,就可让学生按小组先依自己的想象绘制"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而后再要求学生为自个绘制的图景附上必要的解就词,学生兴趣盎然,文字优美而意深,譬如"草绿意浓,玩耍斗戏,不亦乐乎","柔软的草,尽我徜徉,将它采撷装点屋舍,给劳作的父母送去一丝春意","嘀嗒雨声,丝丝线线,叫人欢喜叫人忧。喜者预示丰收年,忧者无缘尽享雨中情","风儿拂在,手摇风稳,飘飘荡荡,心系何方"等等。言语虽不是很佳,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创作。我们不要苟求太多,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都要予以肯定,让学生养成课内即兴创作的兴致,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纵、横双向发展,达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课堂教学强调"听、读、说、写",听、读、说是前奏,"写"是终极目标。从前奏到目标,这是一个跨越,它能充分培育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要总体计划,掌握分寸,相机而动,适时而收,创设条件,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愿听、想读、要说、敢写。这样学生的各个能力细胞方能被激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能得以充分的展现,在激活展现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会腾飞,能力才会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