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水画中的疏林雪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水画中的疏林雪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在一粒沙中观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在一幅画的世界里.我们感受瞬间即永恒。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勾出远山.近处凉亭.光秃秃的树.大片大片的白水,小小的孤舟.舟中的蓑笠翁,画的魅力就是透过画面所显现的禅韵。一幅画所展现的是一个心灵世界.透过氤氲的水里,参差的构图,我们仿佛穿透岁月之障.感受到那一颗预搏动的心。

关键词:雪景;山水画;禅意

最早被称作佛画的是描绘佛教人物和佛经故事的绘画。佛教汉代传人中国后,产生了一批掖作佛画的画家,如东吴的曹不兴、梁代的张僧、北齐的曹仲达、东晋的顾恺之等,都是著名的佛画家。唐代佛教流行,佛画发展空前,特别是壁画,盛极一时,出现了吴道子这样的大画家。佛教成为绘画的重要内容。从技法上看,中国画家学习了印度技法,但并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技法,而是将外来技法同传统技法相结合,变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佛画在唐代曾经盛极一时,影响广泛。但是,随着佛教的中国化,特别是中唐时期禅宗盛行之后,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绘画,开始走向衰落。一方面,因佛教人物画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因文人画兴起,且发展迅速。到了宋代,文人画取代了佛画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此后各代,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从佛画的衰微到文人画的兴起,明显地看出佛教中国化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容量和融通变易的能力。文人画则是传统绘画艺术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结晶。

文人画,通常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的绘画,又称士人画。但从实质上看,文人画的特点,并不在于作画的人是文人、士大夫阶层,而在于这类画把佛教禅宗的美学思想吸收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开拓了高远淡泊、以意境相尚的画风。

最初接触国画时,尤其喜欢其中那些有着秋水晴空般清朗意境的题材,但是不少禅意画的清、寒,常令观者有寒气袭人的萧瑟之感。后来才慢慢明白,禅画之所以是禅画,就在于它没有人间烟火气。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都透出强烈的山林隐逸情趣和希仙慕道的超脱思想。

范宽所作的《雪景寒林图》画面远处群峰屏立,山势高峻,山脚下、溪水边用粗笔浓墨绘出古木密林,那枯枝老干苍劲挺拔,在自茫茫的世界中无言地显示着生命力。山坳间有村居房屋,隐约还可见一人张门而望,仿佛在望雪中萧寺。那也是心中的佛同。这幅画除了构图绝妙之外,雪山画得很传神,这是范宽最披长画的,气势浑厚,造化天成。这是因为范宽最初学李成,继而学荆浩之后,感觉“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于是移居到终南山、华山,在高山之麓,溪水之滨,终日危坐四顾,对着景物思索,笔端画的是真实天真的意趣,画山则显其真实样态,不加繁杂的修饰,于是范宽的画风自成一家。

疏林、秋林本就是深秋或冬天的景物,这正符合了高逸的隐士所追求的远离尘世和幽静萧索的禅意。

深秋的黄昏,信步走到郊外,枯枝疏影映着衰败的田野,一抹晚霞横在山顶,远处的村庄也笼罩着一层葬霭,亦真亦幻。这本就是一幅绝好的画,冷清、萧索给人强烈的出尘之感。但是萧索中又寄予无限希望。想起王维的《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诗以诗人山行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山中溪流蜿蜒穿流,溪水清浅,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稀疏的红叶点缀在山林间。山林间的空气本就湿润,那空明的翠色则仿佛已化作细雨弥漫周围,虽未曾下雨,却不由感觉衣裳被淋湿。这幅优美的风景画极具秋冬的情韵,却没有肃杀之感,而仍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禅境正是如此。

玄色,本义是黑而赤色,引申义为深远的天空所显现的深青之色,深青即为玄色。玄色最能显现出幽远的意境。所以,由青绿山水到浅色山水,再到纯粹的水墨山水的转变,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水墨的自然色泽可以最佳地体现那个时代精神的追求和审美趣味,水墨的色泽包含了“玄”的色泽和意蕴,与禅宗的自然思想最为一致。人们身处大自然中,远眺山水,山峦云雨,青郁苍浓,山水的各种颜色远远望去浑然成为玄色。画家用墨色去表现山水,去感悟心灵中的禅道。所以真正的禅者,认为各类画中.水墨画为上,因为它顺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如果一幅画着意于色彩,用丹绿敷草木.用铅粉涂云雪,用青翠饰远山,则太显人工造作了。真正的上品不贵五彩,自然体现幽深微妙的玄。所谓的“玄生五彩.五彩又自心生’正是此意。

雪是不加任何装饰的本色世界.一片空无的世界。雪的世界表现着禅宗的“空、净”意绝。有两首佛渴,一首是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首后来的六祖惠能所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羞尘埃。“细细品味。

神秀的揭离“空”还有距离,它是禅宗所讲的“即心即佛”的状态,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说“空”才是事物的本性,事物表现出来的表象都不是真实的。这样的否定.是否定了所有我们可感知的世界.于是可以推出这样的否定也能否定禅宗本身,佛不存在了,那么我们信什么?这是否定了佛之后,转向了信自己.这样一种对自己的肯定。

人的心的本来面目是何等洁净;禅的世界是何等清净。在雪的世界中我们的心灵仿佛被洗涤.被净化,与喧嚣的尘世形成鲜明的对比。

巨然的《雪景图》的意境可以用“高松飘白雪.深寺掩香灯”来描述。巨然是南唐至宋初著名的僧人画家。他的《雪景图》,今藏于博物院,绢本,水墨,画的是深山雪界之景。白雪皑皑的深山中,古寺庙宇半隐半露,巨然以浑厚的线条向上画出远山,既有奇崛之感,又有宁静超脱的冷逸之感。近处是古松与寒水清澳相映的明净世界。整个画面就是一个静净的世界,山净,树净,溪水净,占寺静。这是一个超尘宁静的世界。我们看到行旅几人,沿着雪后的溪桥、山道轻盈走来,走向掩映在半山中的寺院.那个明净、超尘的世界就是他们的目的地,这里可以远离尘世的纷扰,可以获得内心的宁朴。表达的是一种对佛的向往和信念。

雪是一个平和宁静的世界.它冰清玉沽、不落凡尘。雪是一个饱含精神向往的世界.是一个可以安顿性灵的地方。

这首诗是描写琼花润空山的美景.也是禅者感悟修持的感思,从自然山水中感悟禅境,那半空中双飞的雪花引人遐想,片片雪花晓得它的归宿.半途中修持的禅者呢?引人思索,然叹犹在半途间.一切随缘。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意在赞赏眼前飞雪片片飘落的自然风光.禅客误以为在追问雪片落处.不知领受当前风光,而以计度妄想横生枝节,故居士打他一掌,以粉碎其谬妄。“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脱休现成.只需尽情领受天地澄明风光即可,不可有任何思量计度。这就是:在无颜色里.尽有颜色;在无分辨中.尽有分辨。到此眼如盲.口如哑.不见颜色.不复分辨.就是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既不落别处,就落在此处。

中国画中的美景给了我们很多思考,让我们去了解那些文人画家在当时处于的景色中的心境,还有看到的美景以及所感悟到的真谛,处处透漏出丝丝禅意,让人心境安详自然,也可以感悟到大自然的魅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质有趣灵》朱道平著

[2] 《国画艺术》陈律东著

[3]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美学思想之比较,作者:张卫峰

[4]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俞孔坚著

[5] 《景观美学》史蒂文。C。布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