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乔哈里咨询窗视角下的师生沟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乔哈里咨询窗视角下的师生沟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有效的师生沟通不仅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而且也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乔哈里咨询窗又被称作“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或是“信息交流过程管理工具”,它将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并将这个窗子划分为四个区域:公开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乔哈里咨询窗作为一种有关沟通的技巧和理论,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 键 词】乔哈里咨询窗;师生沟通;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71-03

顾明远教授曾指出:“优良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在《学记》中也有句话:“亲其师而信其道”,都充分体现出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而师生之间沟通的好坏又将直接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沟通作为维护师生关系的一种基本教育活动,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语言及其他方式对同一问题达成统一共识或相互认识的一种沟通活动。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或冲突,不仅会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而且也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甚至会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利后果。因此,师生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乔哈里咨询窗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者约瑟夫・勒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在研究组织动力学时,提出了乔哈里咨询窗的概念。乔哈里咨询窗又被称作“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或是“信息交流过程管理工具”,是一种有关沟通的技巧和理论。[1]乔哈里咨询窗将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并将这个窗子划分为四个区域:公开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

公开区是自己与他人都知道的信息;盲目区是他人知道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的盲点;隐藏区是自己知道但却不愿让他人获知的私人讯息;未知区是自己与他人都还未探知的讯息,但对其它区域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这几个区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作用,但是真正有效的沟通是在公开区内进行的。这是因为在公开区内,双方交流的讯息是能够共享的,对共同讨论的问题也存在着正确的认知,交流的氛围也均被双方所熟悉,这就使得沟通效果会按双方满意的程度实现。但是,如果沟通者彼此之间了解很少,就会不自觉地使沟通进入隐藏区和盲目区。在隐藏区或是盲目区时,沟通双方可以交流的讯息非常少,对同一问题很难达成统一共识,再加上彼此之间的心理戒备,使得沟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约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格拉姆提出的乔哈里咨询窗,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习惯、移情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人际关系的发展以及组织之间的发展等方面。[2]因而,在师生进行沟通时,教师可以将乔哈里咨询窗作为理论指导,聚焦于学生的深层心理,使师生沟通能够敞开心扉,尽可能的扩大乔哈里咨询窗中的公开区,实现师生沟通的最佳效果。

二、乔哈里咨询窗对师生沟通的启示

(一)创建良好沟通氛围――扩大公开区

公开区,表示交流双方认为可以告诉对方的讯息,比如名字、年龄、兴趣爱好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智力发展、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才能、禀性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学生的公开区。为此,教师要在沟通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家庭教养、成长环境、学习能力、成绩水平、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兴趣特长等信息进行比较详尽的了解。教师只有在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学生公开区的基础上,才能与学生进行沟通,否则,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就会因缺乏沟通内容而陷入僵局。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公开区的沟通时,要创建和谐融洽的沟通氛围,从而使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愿意对沟通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首先,在进行沟通时,师生双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教师如果以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观念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话,就会使学生对谈话内容产生排斥心理,这不仅会影响沟通效果,而且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之间要互相信任,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角色而是以朋友、家人的角色与学生进行沟通。第二,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沟通学教授雷・佩恩提出:“词语的选择就是对世界的选择”,教师要避免使用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词语,也避免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排斥的语言。第三,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信息的双向流动。在沟通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的观点,强制性地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沟通缺乏互动,影响学生沟通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沟通不是信息的单向流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加强自我认识――避免盲目区

盲目区,表示只有交流对方给予自己评价与反馈时自己才知道的信息,比如自己在沟通时,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对沟通者的态度或者表现出来的动作与姿态等。大多数人认为沟通主要是在公开区内进行,对盲目区的关注可有可无,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关注盲目区,也是不断关注自我认识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盲目区,让自己的盲目区消失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在加强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减少盲目区,甚至是规避沟通过程中的盲目区。

教师要避免盲目区,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学会倾听,接纳对方的反馈。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内容由公开区向盲目区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启发”,意思是在交流时,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对自己的反馈与评价,意识到了自己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3]教师要站在求知者的角度,仔细倾听学生的谈话内容,虚心接受学生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沟通时的自己,而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对待双方沟通的态度,提高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而敷衍的态度只会让学生对沟通望而却步。其次,教师要改善自己错误的非语言行为。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大都是沟通者在沟通时容易忽视或意识不到的方面,极易形成沟通者的盲目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对自己谈话内容的反应,如果发现学生对谈话产生不耐烦情绪或者是排斥时,教师就要反省自己的非言语行为,通过学生的指正或者是自己的发现不断地改善自己错误的非言语行为。正如裴斯泰洛齐说的那样:“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三)进行移情理解――减少隐藏区

隐藏区,表示交流双方都不愿公开谈论的私人讯息,比如个人隐私、癖好等。减少隐藏区,即扩大公开区,是减少沟通阻碍,促进师生有效沟通的主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隐藏区开放的多少有时是衡量沟通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要想达到师生沟通的理想效果,就要努力将学生的隐藏区引向公开区。第一,教师不能在惩罚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沟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们重复那种收到回报的行为,而不重复那种受到惩罚的行为;人的行为可以根据过去行为产生的后果来预测。”[4]如果教师让学生觉得说出自己的隐私就会受到惩罚的话,那么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就越会讳莫若深,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就会浮于表面,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第二,教师要将沟通内容由公开区引向隐藏区。在沟通的策略上,教师需要在学生的隐藏区内选择一个能够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主题点来进行交流,这个点被称为“策略资讯开放点”,当师生间的沟通进行一段时间后,“策略资讯开放点”会慢慢向公开区延伸,从而实现学生公开区的逐渐扩大。[5]教师选择的“策略资讯开放点”必须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沟通也要循序渐进,逐渐缓解学生的心理防备,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学生极其敏感和排斥的话题,就会使学生情绪很容易发生极大的波动,沟通也就难以进行下去。第三,移情理解,激发学生沟通积极性。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顾虑,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犯了错误时会害怕,会恐惧,这时,教师就要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去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一直追究到底是谁对谁错,到底是谁应该接受惩罚,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愿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话告诉教师。教师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原因的同时,也要学会安慰学生,减少学生的心灵伤害,因为每次出现问题,心灵上承受压力最大的是学生自己,而不是处理问题的教师。

(四)挖掘学生个人潜力――窥探未知区

未知区,表示交流双方对自己还未发现的个人信息。这个区域是自己与他人都不知道的区域,这个区域到底怎么样是谁也无法预测的,教师能够做的就是鼓励和帮助学生去挖掘自己的潜力。黄全愈先生提出:“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毕竟是孩子,但孩子又毕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孩子,他们是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想、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对学生使用鼓励和期望性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力。“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赞许对学生的自我拓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乔哈里咨询窗的沟通理论以新的视角重新看待师生沟通,教育工作者要在乔哈里咨询窗理论的指导下,对师生沟通进行反思,以期寻找到师生沟通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2]齐忠玉.乔哈里窗沟通法:深层沟通的心理学途径[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4]王旎.试论约哈瑞窗口的移动[J].传播学研究,2008(10):41-45.

[5]潘春波.“乔哈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视角[J].研究前沿,201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