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的界定: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难点之一。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数学意识,明确教学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多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通过较浅显而生动的事例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它能使人头脑聪明、思维敏捷,了解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

2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2.1以情传道,鼓励创新。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乐意学习你所教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营造师生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只有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关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试试看,你能行”;“你真棒,请继续努力!”等语言鼓励学生,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创设情境,促进乐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缺少动人的情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适当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想学、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有关“倍数”的知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是让学生发现“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规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上课时,我通过创设一个让学生参加“小灰熊的生日宴会”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里积极主动的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再导入新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联系实际,形象教学。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就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3运用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新颖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系统、准确、抑扬顿挫的讲解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

3.1挖掘素材,激趣拓思。教育专家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能换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讲台上摆出笔盒、钢笔、乒乓球等,并标上单价,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售货员,进行卖买,让学生亲身体验买卖货物的感受,增强了学生对元、角、分的理解并活学活用,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3.2激发兴趣,趣中悟理。兴趣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目标的灵丹妙药,数学学习目标的呈现应该向着趣味化方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情趣中扮演探索真理的引路人。“趣”不是讲几个笑话,而是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新信息,使它与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矛盾,并及时抓住学生渴求知识、渴求弄清困惑的时机,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具有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疑问等情绪,把新知寓于教学游戏之中,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探索精神,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巩固新知。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结合趣味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通过趣味故事适时导入教学内容,学生不但容易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而且课堂氛围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趣中悟理,主动参与学习,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3.3设疑激思,启动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才是启发的最佳时机。教师教学新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迷惑、好奇的悬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兴奋,从而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前,教师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可能回答:“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教师写出:13、36、19、123、426、369的数,再问:“这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吗?”学生用除法验证后,发现有的能,有的不能。让学生感到迷惑。究竟是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有什么方法呢?这时教师加以点拨,驱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再一起探讨3的倍数的数的特点,从而得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的数都能被3整除”的结论。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就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重新观察,主动地寻找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