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碳减排:值得花大力气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碳减排:值得花大力气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碳减排:值得花大力气

cal_autumn

没定碳税并不简单,但征收碳税前景大好。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主张征收碳排放税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最佳方式。本月我们邀请经济建模公司剑桥计量(Cambridge Econometrics)估算碳排放征税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简单来讲且允许循序渐进做些调整,我们预计到2020年碳排放征税的创收应相当于GDP的1%,而且其他着眼相似目标的政策(燃油税、可再生能源补贴、英国在欧洲排放交易计划简称ETS)中的会员身份等等将被废除或者减少。

收效将非常惊人。对碳排放征税人们常常担忧的是这将使商业和经济受到创伤。但在我们的模拟中,英国经济成就会有所改观。尽管到2015年纯财政收入将增加110亿英镑,2020年将增加180亿英镑,我们的碳排放税(2015年每吨征税31英镑)将会促进而非阻碍经济成就。到2020年现有制度下收效将提高12%,

剑桥计量的Philip Summerton解释道,对碳排放征税代替了具体的高昂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就将建成更多的天然气发电站。由于天然气比风能价格低,举个例子来说,这样就能降低发电的成本。反过来也将刺激生产:到2020年制造业将再增长2.5%。

得承认,并非全是好消息。英国现在天然气发电量已占约40%,而且天然气即将耗尽。征税对供应保障和多样性也无能为力。尽管电费会降低,天然气(最常见的家庭取暖燃料)价格将升高。2010年至2020年之间家庭平均燃料费将会增加0,5%左右。而且事实上英国退出排放交易计划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排放交易计划碳价与英国征税人所定碳价(我们的测试中,此价更高一些)两者的关系还需再斟酌。

将碳税收入限制在GDP的1%以内将导致2020年排放5.68亿吨的温室气体,比不限制碳税收入比例温室气体排放量多6%左右。这将是小小的一击。但若碳税更高,排放量应该能降低,Summertort说,而且,如果排放量稍多一点,英国经济就会有显著增长,而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收入来源。这说明,一条碳税政策就比当前一堆乱七八糟的政策更具实效。

碳税政策作为一项财政手段还有更多更广泛的优势。这比当下一堆减税优惠政策、交易计划和购买力债券更简浩也更容易预测。谁污染谁负责,这条原则很容易掌握,而且从政策实施层面来讲对污染等“坏事儿”而不是工厂、企业等“好事儿”收税非常有吸引力。而且给碳排放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商人就能够确定他们需要投资更环保的技术。但收效要到2020年以后才能显现。

喜忧参半

pinkkylin

欧元贬值有利于某些欧洲国家,仅限于一定程度。

几年前,全球名流纷纷向万能的欧元顶礼膜拜。巴西超级名模吉赛尔・邦辰坚持接受欧元报酬。说唱歌手Jay-Z在音乐电视里点着一叠500欧元的钞票。美国说唱团体武当派在官方网站上出售的专辑以欧元而不是美元标价。

时下,欧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和威力。从去年12月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贬值了15%。大多数分析师认为,欧元贬值尚未结束。有人甚至说两种货币会达到等值。这对欧洲的自我形象是沉重的打击。可这对欧元区企业而言真的那么糟糕吗?

出口商一直认为,欧元汇率过高让他们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比如说,法国阿海珐能源公司执行总裁安娜・洛韦容大声抱怨,由于欧元表现强劲,该公司在阿布扎比4座核反应堆的工程中没有中标。相比之下,欧元汇率下降将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尤其是北欧国家)和奢侈品企业(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的出口,同时促进欧洲大陆的旅游业。

戴姆勒奔驰公司预计,今年营运利润会增加10亿欧元。今年前4个月,该公司旗下梅赛德斯品牌在美国的销售额已经增加了26%,销售额换算成欧元汇率比年初的时候更多。空客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尽管收益令人失望,由于欧元效应预计股价有所上升。法国人头马君度集团大多数产品在欧元区生产,却在欧元区外销售,可能会财源滚滚。

欧洲出口商,尤其是德国的汽车企业,在欧元表现强势期间努力提高生产力。现在,这些企业恰好能够获得自身管理有方的成果。他们不免有一点幸灾乐祸,因为美国和亚洲企业要背负上美元升值的十字架。宝洁和高露洁等企业已经尝到了消费支出疲软和原材价格昂贵的苦头,如今不得不应付美元走强带来的问题。

然而欧洲企业的董事会绝不会高唱《欢乐颂》。一方面因为大部分企业对不确定因素深恶痛绝,欧洲企业现在不得不调整和外国供应商的合同,重新安排投资计划。另一方面因为很多大企业努力自保,免受和当前截然相反的问题的损害。有些公司受困于风险规避方案,这些方案防止利用欧元贬值持续到明年乃至后年。比如说,拥有古奇和几家零售连锁店的法国PPR集团已经宣布,将会受到自身风险规避政策的不利影响。

欧洲几家最为成功的出口商所运营的市场,价格并不是首要因素。欧洲出口大国德国更关注工业产品而不是消费产品。工业产品由高度专业化的企业所把持,这些企业多半规模小,为个人客户生产定制产品。SKP管理咨询公司的乔格・泰克指出,即使这些利润丰厚的企业也不愿意把欧元贬值当做良机,通过竞相压价来增加市场份额,因为这些企业非常清楚,有跌就有涨。

近年来,欧洲最出色的成功案例都是由欧元高估所推动。有几家欧洲企业,比如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和意大利联合商业银行,利用欧元强势来收购英国、美国和拉丁美洲相对便宜的企业。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教授阿图罗・布里斯指出,欧元贬值可能停止这波并购热潮,至少会转向货币和欧元挂钩的几个东欧国家。

正面我赢,反面你输

欧洲企业还要应对货币走势的铁律:有所得也可能有所失。欧洲企业会发现,跨国筹集资金的代价会更昂贵。他们要为石油等以美元定价的商品支付更多钱。这意味着,大量主要在欧元区内出口的欧洲企业,要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却毫无利润可言的局面。即使德国与法国的贸易比其他国家更多。

欧洲企业最大的担忧与其说是欧元汇率下滑,还不说是担心欧洲经济究竟如何。欧洲各国政府必须大幅削减公共支出,来减轻市场的恐慌情绪。西班牙已经宣布把公共部门薪酬减少7%,希腊则降低了16%。此举不免会降低欧洲经济的购买力,影响短期经济前景。

欧元汇率下滑表明,人们加剧了对欧洲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的担忧。推广单一市场和单一货币,本应该开创一个改革创新、生产力增长的辉煌时代。事实并非如此。欧洲经济依然依赖于戴姆勒公司等久负盛名的龙头企业,依赖公共部门创造就业岗位。欧洲旧大陆一败涂地。没有建立相当于美国微软和谷歌的欧洲企业。简而言之,欧洲的问题在于,一线希望总有满天乌云相伴。

欧洲经济低迷 中国或遭拖累

朴成奎

欧洲债务危机虽说尚未彻底爆发,但已表现出了全球性的影响,尤其是在贸易方面。

过去几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全球各大市场都密不可分。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最经典的例子,在2007和2008年,它几乎席卷了全球市场各种资产类别。而最近的人民币升值再次印证这个道理。近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几乎涨至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还会允许人民币继续升值,使之更接近其市场价值。一时间,全球股市纷纷应声上涨――虽说涨幅不大。

尽管中国此举出人意料,但今年,全球公认的风险因素,仍然是欧洲的债务及其债务违约风险。目前,存在这一问题,主要还是欧洲国家,因此,暂时还不大可能爆发一场全球债务危机。但是,这场危机已经表现出了全球性的影响,尤其是在贸易方面。

无论从哪方面看来,中国的出口都是健康的: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5月,中国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5%。同时,中国对其最大的进口商――欧盟(European Union)27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4.4%,达到259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乍一看来,这些数据似乎表明,债务问题影响的,只是泥足深陷的欧盟国家,其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微乎其微。

出口:滞后的经济信号

然而,正如许多经济指标一样,出口往往衡量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中国商务部(chineseMinistry of Commerce)表示,中国企业履行订单的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左右。因此,五月份的出口数据,实际上反映了三月份的订单情况,而在三月份,欧洲债务问题尚未恶化。而企业的收益公告和政府的经济信息,也很少提供实时数据,更不用说经济先行指标了。不过,一个经济体的流动性,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实时动态,而流动性的高低,可以从银行系统的借贷意愿来判断。

关于欧洲流动资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欧洲央行隔夜存款工具的使用上。正如上图所示,欧洲各银行纷纷选择将资金存入欧洲央行,而不愿意彼此拆借。各大银行存人欧洲央行的资金总额,都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宁可以0.25%的低利率,将资金存人欧洲央行,也不愿以更高的利率,把钱借给其他银行。没有什么比这一事实更能反映欧洲的病情了。确实,一些银行持有欧洲债务,欧洲各行因而对其信用非常担忧,所以。这些忧心忡忡的银行将资金安球按放在了第一位,宁愿为此牺牲利润。

话说回来,这些和中国有什么关系?非常简单,这些银行互相之间借贷得越少,他们向消费者和企业发放的贷款也就越少。堆在欧洲央行俘款工具里的钱,不在经济中流通,也不会支持贸易――比如从中国进口商品。

本文所附的图表,将欧洲央行存款工具中的存款额,与中国的出口额进行了比较。欧洲央行存款额在2008年11月突然飙升到2100亿美元,比之前的一个月上涨了十倍,这是银行间借贷和经济总体流动性剧降的标志,因为这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其后四个月内,中国对欧洲的出几额减少了一半。由于欧洲对中国产品的订单需求放缓了,中国对于石油、铜、钢铁、塑料以及其它大部分基本原料的需求也放缓了。

另外,周际油价在2009年2月跌至谷底。如前所述,当月,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也出现了同比最大跌幅,这绝非巧合。现在再看看这个图表,数据显示,欧洲央行2010年5月的存款,甚至超过了2008年11月(也就是图表中的上一个峰值)。这意味着,看似坚挺的中国出口额,可能坚持不了多久了。

债务危机对欧洲资产流动性的全部影响目前尚不明朗,但是,全球间的经济联动,是毫无疑问的。某些经济学家将欧洲债务危机视为孤立的问题,这是一种极端幼稚的看法。

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避免四大误区

赵 刚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被认为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载体,被寄予厚望。

据了解,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经进一步厘定为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规划》将于今年9月下发。随后,将陆续将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正紧锣密鼓地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在争先恐后地推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

然而,鉴于同内外的发展形势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特点,我国亟须破解资金、技术、政策、主体、产业化化等五大难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无法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时期,需要总结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部署和安排。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

1 要防止技术引进依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日新月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经常是一种技术还没成熟,就可能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而且前后两种技术之间往往具有颠覆性。因此,一个国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科学地选择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来发展,并优先选择产业中最具有适应性的技术来研发。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我同已进行了初步探索。2009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但是,在经过各地的调研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替换了“新医药”,“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正逐步深化。

此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重视技术的时效性、关联性,需要重视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中国科技(0.32-5.97%)部部长万钢指出,在技术上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任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存在技术配套的问题,不能只盯着一点,不及其余。例如,在太阳能发电领域,电池发电的技术解决了,还要考虑并网、配电以及对电表、电网等进行系统改造等,要突出整体的效益。

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我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我国输出技术。

因此,我国发展战争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

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然而,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要闭关自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但是,必须避免大规模的技术引进,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续环节,要求国内的科学家、工程师发挥创造性,要推出原创性的成果。不能出现一代接一代的技术引进现象,防止形成对技术引进依赖的局面。

同时,还要鼓励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但是在合作中必须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要发挥主导作用,拥有主动权,不能以放弃知识产权为代价进行合作。

2 警惕地方政府重复建设

我国需要迫切改变政绩的评价模式。长期以来,GDP的增长速度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被作为考察干部工作能力和决定升迁的核心指标,导致很多地方政府不顾地区的长远发展,一味依赖于房地产行业等拉动经济,没有将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产业配套上。如果地方政府只顾政绩考核,在投资冲动催动下,可能会引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重复建设。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国家级、省级的示范区、示范点,建完了就作为一项政绩,却不注重后续投人,使这些示范区、示范点没有真正起到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在一些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主要由中央政府负全责,然而我国的国情不同,幅员广阔,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上并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在国家总体规划出台之前,各种地方规划早已纷纷出台,当前,从省级、地级直到县级,都在忙着进行招商引资。由于缺乏总体协调和规划,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最终形成虚假的繁荣,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总体来看,有些地区的规划与国家的大战略相符,但也有不少地区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没有结合当地产业的特色、差异化发展模式,规划大同小异。甚至有的地区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势,将传统产业改头换面包装进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对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挤出效应。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要重视激励政策。但我们同样认为,还需要一定的约束政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严格的市场准入。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想进入就能进入的,如果一哄而上,资金被分散利用,不利于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如果缺乏有序发展的约束机制,就有可能在新兴产业领域里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为此,我国要强化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双重约束作用,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综合性政策。

3 警惕被国有资本垄断

从我国以往的产业发展历程看,大多是由国有资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民营资本发展迅速,但仍受到不少制度的约束和限制,没有起到本应发挥的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需要破除藩篱,推动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

然而,在当前的实际运作中,政府部门容易只重视国有资本、大企业和发展结果+小企业及其创新往往被忽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4 防止技术领跑却输在产业化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推进,必将触及我国科研体制与“产学研”转化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转化脱节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利益格局错综复杂。

要顺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对现有的科研体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改革,官产学研结合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

首先,政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总筹划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负责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在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中起到协调和牵线搭桥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由核心技术作为支撑,企业是技术的需求者,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应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优势,既有利于知识创造,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

此外,除了技术职务,产业化发展也非常重要。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要防止出现前端研发和生产热情高、后端推广应用不足的局面。防止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

2009年,民营企业在能源、资源、冶炼、航空等行业中的发展空间有变小的趋势,原来大量进入能源、矿业等领域的民间资金收敛。事实上,这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国家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旨在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第26条即“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因此,我国要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点,涉及面不宜过广,在大的行业背景下找到有自身优势的具体方向。民营资本以其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灵活的机制,抓住时机,也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显身手,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快速形成竞争力。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定位,决定了国有资本必须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不仅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还有先进的创新科技。近年来,国资委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41家央企总共获得104项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占比100%;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0项,占比27%;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占比62.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1项,占比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