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不是万能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不是万能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内外对科学和科学主义的争论日趋热烈之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科学。而在认识科学方面,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物理学教授、皇家学会会员布赖恩・里德雷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理解科学和解读科学的不可多得的视角。

科学不等于科学主义

如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信念,只要时间足够长,科学就可以解释一切,包括传统上属于宗教和人文领域的那些永恒的人类奥秘。这其实就是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对此,布赖恩感到有必要明确加以反对。因为科学主义“不啻为一种宗教”。

与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观点相反,布赖恩认为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这个理念是布赖恩出于理性的思考、和对科学特点、内容、科学与其他事物和学科的联系所得出的,这些观点主要体现在他著的《科学是魔法吗》一书中。其实,与布赖恩观点相似的还有其他一些科学家和学者。他们反对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首先是从科学本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的。那么,科学是什么呢?

著名科学家威尔逊在《契合论》对科学下的定义是人们比较认同的:科学是有组织的、系统的行业……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首先,科学知识具有可重复性……其次,经济性:科学家试图将信息抽象为简单而优美的优雅形式……第三,可测量性……第四,启发性:最好的科学可以启发进一步的发现……第五,契合性:在对不同现象所作的诸多解释中,只有那些可以相互关联且被证明彼此一致的解释可以存在下去。

另外,科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即还原论,把自然分割成它的自然组分。

正因为科学有上述种种特点,因此科学存在局限性。正由于科学有局限,因此它不是万能的。

科学的局限性和分类

科学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还原论),二是不得不用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去测量或研究另一部分。然而,世间所有事物并非都能还原。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所说,要把一个人还原为许多个别的基本粒子,就必须杀死他。因此,在描述中也许丢掉了某些东西。这是还原论的局限之一,当然,还原论还有很多局限,比如还原论只是为某些领域所特有。

其次,科学研究是用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去测量或研究另一部分,其局限就显露无疑。例如,在测量某种事物时必须使干扰尽可能地小,但有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另一方面,科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人类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因为,通过使用理性、洞察力和想像力,科学所使用的方法对于理解“自然世界”是可能设想的最好方法。但任何把科学看成纯理性的、不受限制的、无限强大的看法都是一种神话。为了科学,也为了社会,这种神话必须受到批判。

于是,在科学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布赖恩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种真理观。除了可检验的科学真理、可论证的数学真理、宗教的启示真理以及人文学科的劝诱性真理,还存在着另一种真理,即魔法的真理(magicaltruth)。世界中的那些无形的人类力量就属于魔法的力量。因为它们是非机械的,不能为科学所描述。它们是个性、气质、仪式、形式、气氛的力量,是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对心灵所产生的效应。

其实,布赖恩把真理分类的同时也对科学进行了分类,即今天普遍认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科学。自然科学当然是最符合科学的定义,而社会科学则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而人文科学,如文学、宗教和艺术等与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内容有较大的区别,但它们也能揭示真理。

原因就在于,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是对自然事物的一种特殊抽象,它不可能包含任何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东西。然而,自然界中充斥着大量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事件,它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从更高层次看待科学

为了更好理解科学,需要引进元科学的概念。

如果你仅仅站在同一科学的层次上,而不上升到一门更高的科学,那么就不可能在这一平面或层次上做出什么完美的发现,也不可能发现任何科学更为深远的部分。因此需要站在元科学的高度来看待和解释科学。

什么是元科学?简单地讲,任何科学理论、学说都由元理论和一般理论两个层次构成。一般理论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理解、推论以及所形成的观点的集合;元理论则是关于一般理论的理论。元科学就是关于科学的理论或关于科学的科学。

根据元理论的构思,将所研究的理论本身称为对象理论(或具体学科);将作为研究工具所使用的理论叫做元理论(如方法论)。元理论与具体学科的交叉产生了元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相应的元科学研究和理论。因此,另一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约翰・齐曼把元科学理解为广义的“科学的科学”。而诸如科学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等均属元科学学科。

提出元科学的概念是为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更好地理解科学。但是,用科学学、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来解释科学却不容易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所认同,因为元科学只可能来自于价值和感受的世界,由此我们会进入一个由三M组成的世界,即神秘主义(mysticism)、魔法(magic)和形而上学(metaphysics)。姑且不论前两种M,仅仅是形而上学也令坚持科学实践是纯理性的科学家的愤怒了。

形而上学是指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它来自希腊语,也称为物理学之上,有时也称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解释科学或验证科学如果用形而上学这种不可实证的作法来进行,显然不入科学家的法眼,并斥之为幼稚。

的确,科学家提出的任何科学理论都需要实践检验,或在实验中证实,但是,那些未必能得到实践检验或无法检验的科学理论和观点呢?以及在前一段时间检验过但随时间推移和新的实践的检验后又被的理论呢?甚至人类所提出的解释某种事物的科学理论只是人类的想像,是否是自然和事物本来的面貌呢?这时,是否需要元科学的解释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对知识和悟性的神秘体验就称为实证智慧,今天,人们也还在运用这样的智慧。

比如,科学家所提出的理论有些得到实证,但有些却难以实证。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一个活动靶是难以打中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运动是相对于什么在运动?我们所熟悉的运动都是相对于某种静止不动的东西而言的,但所有的运动都是这样的吗?是否可能存在着绝对的运动?抑或所有的运动、所有的变化都必然是相对的?这就必须要用科学哲学或形而上学来解释。

一个更经典的例子是,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涉及到

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和多重性。而在今天的很多科学文献中,真理的多重性被忽略了。比如,目前有科学理论认为,宇宙是在100亿年以前以某种方式诞生的。这暗示需要一个造物主、上帝或第一推动者。那么,这是科学的理性答案吗?

如果不是,真实的答案又是什么?一方面,我们需要科学的不断探索,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元科学以及人类的经验和感悟等来解释科学和理解科学。这就是需要站在元科学高度看待科学的原因。

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人们相信科学是认为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可以满足和达到人的一切愿望。但是,人类的愿望并非是一个人的,而是有无数人的愿望,姑且不论用科学手段来达到部分人的愿望是否合理,就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的两面性也让人感到,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例如,原子弹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爱因斯坦已经对其有过忏悔了,认为不该研制原子弹。

进一步从别的角度看,如果科学可以改变一切和达到人们的愿望,那么是否应当让科学来这么做?

作为一个正常人,工作、劳动的动机是指望回报,这种回报除了生存和养家糊口外,还有作为生物进化而贮存于神经机制中的精神满足感。英国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获得回报的基因控制机理,原因在于人和猴子都有一个D2基因。如果切断猕猴大脑中D2基因,会使猴子忘记对奖赏的需求,也就能让猴子没有抱怨、没有需求也不要奖励,一直以最快和最好的状态工作,并且既不怠工,也不表现出不满。同样,也可以用这种基因改造的方式让人不计酬劳地忘我地工作。

这样的观点甚至获得了一些伦理学家的支持。比如,牛津大学伦理学教授朱利安・瑟武列斯库就认为,人们有“道德上的义务”从基因上改进后代。进行这项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也表示,找到改造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方法为期不远,这项技术将首先作为试管授精的附加技术出现。也就是说,通过基因改造,不计回报永远工作的“超人”或“完美之人”可能会出现。而原本并不完美的人是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来达到完美的。

看来,科学可以改造人性已呈现希望之光。

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用于治疗疾病的方式现在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用于正常人的基因改造,跨越这一界线会为人类带来什么?

当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时,人类的敬畏就不可避免地从过去的宗教、权力或政治转移到了科学,科学在逐渐取代“上帝”的角色。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家可能成为人人敬畏的“上帝”,因为他们有权决定每个并不完美的人进行基因改造,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自由意志。当然,进行基因改造时,有些人并没有意志,如胚胎,或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新生儿、幼儿。

其实,对今天并不完美的正常人进行基因改造并非是“上帝”的意旨。自然的造化把人造就成并不完美的状态并不是为了留给今天的科学家来改造或有意把“上帝”的权力移交给科学(家),而是大自然懂得不必这么做,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

大自然的造化还在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因为只有有选择和有自由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存在不同的差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认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道路,人生才充满了希望和趣味。

剩下的问题是,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比如,努力工作和获得报酬与奖励是一个镍币的两面。如果去除了奖励和适当休息(休息也是回报之一种),人就完全会成为不知疲倦的机器,最终死于高强度的工作,正如没有痛觉神经的人,必然失去痛觉的保护而会更快地死亡。

另一方面,自然造化把人塑造成今天这样的凡夫俗子,渴望报酬与奖励,有自私、虚伪、虚荣、嫉妒、贪婪等弱点,正是人性的自然和可爱之处。否则,即使工作获得巨大成绩也得不到奖励并从工作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不正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么?而且当基因改造使人没有了自私、虚伪、虚荣、嫉妒、贪婪等弱点,人还会有现在这么真实、自然和可爱吗?

说实话,对于忘却报酬只知干活之类的基因改造,也许只有老板最喜欢,而被改造者只会感到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掂量掂量,科学和科学家是否应当继“上帝”之后以人不完美或有“原罪”的借口让人接受基因改造。(文章代码: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