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洛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洛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章从洛阳县域经济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民增收缓慢、县乡财政困难、农村公用事业滞后、县市环境差异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成本大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农业产业化 制度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扶持力度地不断加大,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依托――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代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和谐的关键。洛阳作为县域经济的欠发达地区,如何迅速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洛阳县域经济基本概况

洛阳市辖八县一市七区,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6.4%,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7.1%。“十五”以来,县域经济取得了大力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农业状况看,“十五”期间,我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坚持一手抓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畜牧、中药材、烟叶、牡丹花卉、林果和优质粮食六大主导产业;一手抓“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

从工业来看,县域工业目前已成为洛阳多数县(市)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为了促进县域工业的发展,增加县级财政的收入,近年来洛阳市把重点培育骨干财源企业作为重要举措。现在,各个县(市)都有三到五家骨干财源企业,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的发展。

从招商引资的情况看,近年来各个县都把实行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2006年1月~4月,全市共签订千万元以上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68个,投资总额495亿元,合同利用市外资金410亿元。其中外资合同项目52个,投资总额11.6亿美元,合同外资7.4亿美元。

二、洛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洛阳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农民增收问题突出

目前,洛阳县域农业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比例达86.8%。应该说,解决洛阳农民的增收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但就整个“十五”期间看,洛阳农民人均实际收入的实际增速则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农民收入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产量没有明显增加,且价格持续低迷。一方面农民驾驭市场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经营成本无法有效降低。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使农副产品在低水平上徘徊。

2.县乡财政困难,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大部分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县级财政困难成为县级政府最头疼的问题。而乡级财政则更为困难,几乎所有乡镇都遇到了财政困难的难题。财政困难突出表现在公益事业无钱投入,办公经费紧张,工资不能及时发放。这不仅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致使一些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3.农村公用事业滞后

据对洛阳市县区123个行政村1230户农民的贫困监测资料显示,在605个自然村中有6.6%的村不能接收电视节目,2.3%的村尚未通电,24.3%的自然村未通公路。在被监测的123个行政村中,只有3.3%的村使用节水栽培技术,22%的村有塑料大棚或温室,3.3%的村没有卫生室,7.3%的村没有合格医生或卫生员,11.4%的村没有合格接生员。这些情况充分体现了洛阳农村公用事业的严重滞后。

4.各县市环境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洛阳各县(市)地域分布、区域环境相差很大,只有一个平原市,有四个丘陵县,四个深山区县。目前,首先发展起来的三个县(市)经济仍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而其他六个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先进县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底生产总值最高的三个县县均值与其余县的比例为4∶1,2000年时只有3∶1。从绝对差距看,实力较强的偃师、孟津等三个县与其它县由2000年的15亿元扩大到2005年的60亿元,差距扩大了3倍。人均财政收入比例由2000年的2.55∶1扩大为2005年的3.35∶1。

5.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过大,农转非问题异常突出

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洛阳农业剩余劳动力约有130万人,剩余率达43.8%。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如农民工的子女就学入托、医疗卫生保健、职介办证收费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同时,农村土地长期承包制形成的生产关系,一方面助长了农民小富即安、安土重迁的小农意识,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土地的自由流转,农业的有效就业容量难以突破。

6.县域工业发展缓慢,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不够

洛阳县域工业已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县域工业特别是贫困县工业在综合实力、增长质量、人均水平上与全市、全省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偏小,增速偏低,在建项目进展缓慢。二是县域工业主体仍然是中低技术产业,设备老化,技术投入不足。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占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于发达地区,且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差,影响了工业经济的活力。

近年来,洛阳县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各县(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招商引资潜力需进一步挖掘;开放意识低,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环境不够宽松,吸引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利用外资规模小,尤其是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少,项目质量不高,科技含量高、具有环保功能的项目少;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主要靠政府推动,作为招商引资主体的企业引资积极性不高;缺乏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对外开放的社会力量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三、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鼓励创新发展。在不违法、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事情,都应放心大胆的去尝试。尊重人民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创新。贫困县、乡要振奋精神,学习经验,找出差距,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寻求、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特色亮点。

2.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目前来看,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还是弱势产业,国家应加大补贴和财政扶持的力度,同时改善农技、植保、农资、金融等部门的职能服务;二是要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依托――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深入研究市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培育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发展县域社会服务事业

在发展县域经济,培植县域财源的同时,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格局。适当调减县级财政体制性上交,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快财政与税收政策改革,将财政支出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公共需要,保证欠发达地区农民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4.实施制度创新,积极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为了把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从固着的乡村土地上解放出来,应大胆进行户籍、土地承包、就业、教育培训等制度的创新。同时,相关部门应在投资、就业、劳动保障、经商购房、子女入托上学等方面给予进城农民以平等的待遇。另外,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输出处于自发状态的现实情况,应鼓励组建民间劳务输出的中介服务机构,以促进劳动力的输出。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县域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助推器,也是解决当地资金短缺的有效融资方式。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特别是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增强招商引资效果。尤其是贫困县乡要积极加强对招商引资的引导和考核,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创业资金不足、竞争力不强问题,努力使外来投资企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6.加快县域小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平等的城乡关系,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变成城镇化的原动力,趋利避害,加速实现城镇化。为此,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择以县城为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城镇化、工业化。县城是扩散城市文明的枢纽,洛阳现有县城规模近半数已接近城市规模10万人~15万人的下限,把它们作为城市来发展建设,基础较为适宜,规模效益也较高。二是以小城镇为依托,在县城以外可规划若干处次级重点镇支持其发展。有目的的选择和规划建设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工业重镇、商贸大镇、历史名镇,使这些小城镇与县城一起推动县域城市化、现代化,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广铃.宁夏回族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6):171~72

[2]傅恒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6,(8):61~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