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歌教学要教出诗味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歌教学要教出诗味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虽说多年来,诗歌教学一直备受重视,但迄今为止,诗歌教学仍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诗歌教学仍普遍存在着事倍功半的现象。不少教师在教学诗歌时,或者只作一些重点字词的解释,疏通一下全诗的大意;或者只是自己朗读,再叫学生读一遍就完事,课堂平淡乏味;有些教师虽然在讲解时有分析,有阐述,讲得头头是道,可仍引不起学生丝毫的兴趣;有些教师觉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花的时间不少,但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因此知难而退,不肯再下工夫了。近几年来,笔者在诗歌教学中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笔者认为,诗歌教学要根据诗歌的特点,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和体味诗歌的意境,真正从诗歌中品出“诗味”来。为此,教学诗歌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热情,和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歌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热情就没有诗歌。同样,读诗的人如果没有热情,便不能感受、理解诗歌内涵。下面以陆游的《书愤》为例来阐述我们应如何感受诗歌的感情。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当时诗人已经62岁,从江西被罢官后赋闲在故乡山阴。面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图光复中原、大好河山沦陷的局面,诗人慨叹朝中无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自己又被罢黜居家,“报国欲死无战场”,悲愤不禁袭上心头,于是写诗明志,以抒发自己的情思。整首诗都在回忆自己的早年壮志,金戈铁马,秋风夜雪,宏图万里,豪情满胸;慨叹世事多艰,朝廷苟安,权奸误国,壮志难酬,身老家乡;抚今追昔,沉痛悲愤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全诗感慨而不伤感,悲愤但不悲观,激昂的声调中回响着悲怆的旋律。

诗人的悲愤之情让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诗人的报国之志让我们由衷地感到崇敬,诗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爱国精神更是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品读此诗时,只有充分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我们才能感受到诗人炽热的感情,才能深刻领会诗歌的意境。

二、用充沛的感情,创造性地阐释诗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是诗人心中燃烧的火焰,这种火焰发出热,发出光。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是在讲诗,我们的任务是用诗人心中燃烧的火焰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诗歌“发出热,发出光”。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用诗人的爱憎去唤起学生的爱憎,用诗人的欢乐和痛苦去感染学生。

我们的感情应随着诗歌感情的起伏而起伏,绝不能偏离诗歌的感情基调,更不能用与诗歌毫不相干的感情去影响学生甚至强加给学生。有的教师喜欢在讲诗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诗人的趣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往往容易冲淡甚至破坏诗歌的情感氛围,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避免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诗歌鉴赏要求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所谓创造性,其含义有二:一是通过语言媒介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和补充诗歌的艺术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联想和想象的丰富和补充,就不能再现诗歌的形象;另一方面,一切的丰富和补充都只能围绕诗歌的艺术形象进行。为此,改写诗歌训练倒不失为让学生创造性地解读诗歌形象与意境的好方法。

三、抓住关键词句,挖掘诗歌的深厚内涵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练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我们品读诗歌时,要抓住那些最传神的“诗眼”仔细揣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只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关键字词的深刻内涵,学生就能深切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略诗的意境。

四、重视朗读教学,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准确传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教学的目标是依靠朗读实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诗歌朗读上狠下工夫,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朗读的效果,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美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