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火丁 为了“抢”来年轻的戏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火丁 为了“抢”来年轻的戏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研班有关理论方面的课程比较多,每天课程安排得很满,除了学好文化理论课、提高艺术素养外,还要多学戏多演戏,这样才能在艺术实践中全方位提高自己。

――张火丁

人物简介:张火丁,毕业于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原国家京剧院演员,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

舞台上,她大气、细腻、深情,炉火纯青,可谓出口“程张”。生活中,她简单、安静,不张扬、不外露,曾有人用“程门冷艳”来形容她。这就是“程派青衣第一人”张火丁。

“程”果丰硕的她,是如何“程”就今天的?这其中,除了她自己的勤奋努力,少不了各位前辈大师悉心提携,更少不了在中国戏曲学院三年研究生班的淬火冶炼……

立雪“程”门:为艺术创新插上“翅膀”

1993年,经中国京剧程派研究会推荐,张火丁正式拜在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得意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的门下,成为赵荣琛的关门弟子。

赵荣琛先生继承流派艺术,强调不能满足于“形似”,更不可只求“貌似”,重要的在于“神似”。赵荣琛在教张火丁戏时,不仅教她唱腔规整,动作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悟到神韵。张火丁于此深得赵荣琛先生真传,在传承程派艺术上领悟到程派艺术之神韵。

1995年张火丁正式调入国家京剧院。这里的艺术天地更大,视野更广,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张火丁如鱼得水,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表演奖、“中国京剧之星”、其后还荣膺中国戏剧“梅花奖”……1998年3月,张火丁被挑选出来,作为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到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正式开学后,张火丁决定先学昆曲,导师是李金鸿教授。

张火丁学的第一出昆曲戏是《金山寺》,这是一出集唱念做舞并重的戏。李金鸿教戏特别认真,每个动作都反复示范,教得很“磁实”,张火丁细细领会,并刻苦训练,力求表演出神入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张火丁很快品出了京剧与昆曲的不同艺术特点,并充分吸收。

青研班有关理论方面的课程比较多,这其中包括音乐导读、中国戏曲史、导演概论讲评、舞美导读、戏曲角色创造、中国文化史论、戏曲美学导读、戏曲音乐、戏曲通论、古典名著选读、英语等10多门课程。每天课程安排得很满,张火丁开始有点吃不消,后来就慢慢地适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张火丁看到了自己与前辈艺术家的差距:会的戏少,戏路窄,唱、做、念、打、翻的基本功不均衡。而要弥补这些缺陷,除了学好文化理论课、提高艺术素养外,还要多学戏多演戏,在艺术实践中全方位提高自己。好在中国戏曲学院为青研班配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除各自所拜的名师外,还聘请一些名家为学员们上课、指导。这些名家毫无保留,悉心传授。张火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向程派名家李蔷华学习了程派名剧《碧玉簪》等剧目,并先后为程砚秋和赵荣琛的《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等程派名剧做“音配像”。这些学习与实践,让她在文艺理论和演戏技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京剧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大有益处。

程派大家新艳秋与程砚秋本是同时代人,对程派艺术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彻,在实践中的掌握和运用也严守规范。青研班的课堂生活结束后,就是实习和演出。这时,张火丁提出,想利用这段时间去南京向新艳秋学习程派艺术。得到校方的同意后,张火丁即赶往南京求艺。

耄耋之年的新艳秋思维敏捷,但耳朵有点背,张火丁特地为她购买了助听器。

新艳秋不厌其烦地教张火丁。在走身段时,由于年岁大了,张火丁只得扶着她走。张火丁一遍又一遍地练,直到新艳秋满意、自己熟练了为止。这次金陵之行尽管只有短短的10多天,但在张火丁的艺术生涯中却留下了难忘的一页,收获颇丰。

“在继承流派问题上,首先要获得人物的创作方法之后,有一个不可忽视之点便是认识流派的艺术个性。”3年半的青研班学习,使张火丁获益匪浅。在毕业典礼上,她代表全班发言,总结了几年来的学习心得。在她看来,程派艺术在许多方面或就艺术本质而言,它与文学中的诗极为相近,可以说是“京剧中的诗”。在毕业典礼的发言中,她说:“程派艺术之所以受人们喜爱,主要是由它的艺术个性所决定的。程派艺术不是晴空万里,而是淡云遮日;它不是不遗余力,而是游刃有余;它不是震耳欲聋,而是韵味无穷。它如南极的一座巨大的冰山浮于海上,露出水面者少,藏于水下者多。它含蓄、深沉,具有忧郁品格。它庄重、典雅,兼有哲学辩证法色彩。”

张火丁在毕业论文《专心继承,探索发展》中对程派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诠释,并就如何发展流派艺术、如何“种”好流派艺术“实验田”等方面作了阐述,文字里凸显了她继承和发展程派艺术的理念,很有见地,历久弥新。自此,她开始由一位专业演员向艺术家的境界迈进。

“程”功之道:火火的背后是真情的演绎和责任的担当

2007年1月,人民大会堂,张火丁个人京剧交响独唱音乐会。这是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办的中国京剧演员个人独唱音乐会,张火丁成为梨园第一人。

从来不喜欢参加清唱晚会,甚至不愿意参与类似名家经典唱段演出的张火丁,此次为何接受主办方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整场清唱音乐会?张火丁坦言:“我很不喜欢清唱这种形式,我认为戏曲演员不光要靠唱,还要有表演,光站在那儿唱我会觉得很窘,连手都不知道放哪儿好。这次人民大会堂准备了‘站麦’,会好一些。这次能够接受邀请,是因为我从小就很向往人民大会堂,能在人民大会堂开演唱会,我觉得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耀,更是京剧人的荣耀,所以我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难。”

她在舞台上显得不疾不徐,人物情绪高扬时固然不无瞬间的激情表达,人物情感比较含蓄时,更能细腻曲折地传递人物的心理。她的演唱声音低回委婉,这种演唱更给观众以情感“从心底里渗出”的感受。张火丁对“青衣”这个词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一直强调要把青衣那种特有的感觉演出来。她用自己在舞台上的唱腔、身段、台步、表情,甚至具体到唱念时的口形,为这个时代提供了“青衣”这个特定行当的美学范本。

曾是中国“国粹”的京剧,仿佛离现代人已经非常遥远,欣赏京剧几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利”。然而,张火丁却创造了例外,她的戏迷不仅仅有中老年人,而且有很多年轻人。那些年轻的戏迷喜欢她扮相美、身段美、水袖美、唱腔美,也着迷于她台下的那份清冷避世。有人曾这样评价:张火丁可能是最懂得收敛与节制的表演艺术家,而恰恰因为懂得“度”的把握与控制,她能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地把程派唱腔里那些前人未曾充分发掘出来的细微之处,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某次演出新戏《江姐》最后一幕《绣红旗》一段时,舞台上的她因为嗓子突然进了凉风而咳嗽了几声,现场顿时一片寂静。张火丁乘灯光变暗之机,转身用手中的红旗掩面,但咳嗽并没有停止,有两句唱腔没有完整唱下来。演出结束后,全场灯光亮起,演员们依次上场谢幕,最后一个登场的张火丁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当她抬起头来时,泪水从她的眼中夺眶而出。张火丁示意音响师打开话筒,哽咽着说:“我对不起大家了!这是我从艺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请求大家原谅!”随后,她招呼准备离场的乐队回座,坚持把没有唱完整的《绣红旗》一段再唱一遍。

当张火丁“补唱”完这段长达8分多钟的《绣红旗》后,观众全部起身站立,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5分钟之久。而此时的张火丁谢绝了剧组其他演员的献花,再次向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含泪退场。其对艺术之认真执著、其良好的台风艺德,跃然而出。

“程”家立业:为了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舞台

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一生原创的至少29出剧目虽然是后人无法企及的,但张火丁首创的程派剧目也不在少数:《江姐》、《白蛇传》、《绝路问苍天》、《梁祝》……张火丁说,她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自己喜欢的,否则她不会去演,她在每一个角色、每一出戏上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她表示:“京剧不是每个年龄层的观众都会喜爱的,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沉下心来欣赏才可以。”她坦陈自己个性比较安静,但近年来“致力于突破程派戏路的局限,不再只是演悲悲切切的怨妇,也能演《秋江》里活泼的小女孩,也能演江姐这样的女英雄”。

在她心目中,京剧就是“精”剧。为表现好一个人物,要让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舞台上,她总是反复阅读剧本,努力吃透这个人物的精神实质和内心世界,充分地展示出人物的心路历程。她所演绎的那些女性身上都承载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端庄、善良以及脆弱的情感,而这或多或少也是张火丁自己性格的写照。张火丁说:“角色不打动我,我怎么能打动观众?每一次的创作我都必须100%地投入,不用心就演不好。程派演出的多是悲剧女性,我往往陷在里面很长时间都出不来。一场戏演下来真是前心贴后心。”

2008年9月,张火丁摇身一变,由国家京剧院的当红演员变身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线教授。“因为学校方面真诚的邀请,他们希望补充学校的师资力量,也非常支持我在艺术方面继续发展。”新角色对张火丁是个考验,但张火丁敢于向自我挑战。

学校曾让她挑挑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条件好的学生来教。但我想,我没有权利选择学生,只要他或她愿意学,我都会认认真真地教。把我自己所体会的、舞台上所积累的经验都尽可能地传授给他们。戏曲艺术讲究师承,过去旧社会不拜师不教学生,但我不希望有那么多形式上的东西,而是愿意踏踏实实做点实事”。教师的生活,让她有时间沉静下来,“总结归纳我以前的东西。和学生们的相处,也会使我教学相长,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一周1次课,每次4节,主要教剧目,以程派折子戏为主。现在这些孩子学戏跟我们那会儿完全不一样,他们的问题特别多,我的表达能力也跟着他们逐渐练出来了。”渐渐地,她爱上了三尺讲台。张火丁从一个演员、艺术家向教授、教育家的转型,正是对前辈老师事业的继承和延续。

张火丁到校后,主要从事教学、示范演出和研究等任务。处于演出事业高峰期的张火丁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后,面对广大戏迷的不舍和对她京剧艺术生命的担忧,张火丁表示不会离开舞台,并努力兑现着给戏迷的承诺。尽管每年演出次数不是很多,但是每次她都十分认真和投入,力保演出质量。

也许追求人际关系的完美,也许性格不够随和,张火丁在戏里可以进入精神自由的境界,但是在戏外难以找到心灵停泊的驿站。“一生走正路”,是张火丁的座右铭。为人耿直的她难免与社会不太相融,但是她表示:“我只要坚持以真诚待别人就够了。”

这就是张火丁。她一直是在用心塑造和演绎每一个人物,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舞台上。她说,惟有这样,才是对戏迷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