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课堂,要具有独特的“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特性和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课堂方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

【关键词】“语文味儿”;教师素养;方法

“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0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1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 。

何为“语文味儿”?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儿”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体现为语文学科的奠基作用和实践功能,人文性则体现为母语课程的文化综合性和情感性,而这两者犹如一纸两面是不可割裂而完整统一的。既要教“语文”,也要教出“味儿”。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精神与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方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调语文鲜明的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作为语文学习的规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则是语文课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儿”应是语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紧扣教育独特性,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入挖掘语文乃至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和实践追求。

2提高教师素质,是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儿”的关键。

要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儿”,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深入、透彻,这样上起课来才能有海纳百川之气魄,胸汇万千,任凭翕张。也只有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文本解读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滋有味,意味深远。

文本的解读必须要做到正确无误,尽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化解读,但其核心价值是不应该曲解的:如《泊船瓜洲》这首诗,就应该把诗眼定位于“还”上,进而探讨王安石心系家乡、应该还乡、必须还乡,可是为什么就是有家不能还?如果定位于“绿”上,就上成了写景诗。课堂的走向南辕北辙。再入一些文本,它的核心价值隐藏于深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经典课文,它的教学价值不应该是简单的父爱如山,父子如何的了不起,细细思量我们会发现了不起的是:父亲的坚定和执着的信念。再如《窃读记》这篇课文,教师的解读就容易停留在:林海音的读书体验上,但读完全篇课文后,我们会发现文章中的一个小人物:书店店员,正是他的爱护,才使林海音有了文章结尾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人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文本的解读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也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课标中说:“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这句话确实可贵,我想:如果再加上一个编者就更好了。因为教材在编著时渗透了编者的意图。

面对文本时,教师不要急于看教学参考书,首先要独立的解读。解读作者的心:即文本材料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的?解读学生的学情:那些是他已经知道的,哪些又是他不知道又应该学会的,那些是他学了也不懂的。也就是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解读编者的心:单元主题、课后练习等等。比如在教学《从军行》这首古诗时,通过解读这是一首思乡怀远诗,但编者把它编入了:信息传递板块,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了“烽火”这一意象,连链了“烽火戏诸侯”这个古代故事,既迎合了主题,又适当拓展了教学的宽度。

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决定了文本解读的水平。所以文本解读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师个人专业水平,用自己丰厚的学识和修养提高自己的眼界。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一小块天地,而高素质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自然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与深远。深入研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扇窗,等待师生共同把它推开,然后一起到窗前欣赏无限春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语文课堂上我们希望能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这一切的一切如果离开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都将是一句空话。 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是他的语文课能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的决定因素。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是否有“语文味儿”或“语文味儿”浓不浓的决定因素。有无“语文味儿”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由此可见,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这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语文味儿”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儿”即“文化味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3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

3.1反复咏诵,教出语感。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叶老讲:“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新课标”也特别重视朗读,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以读为本。”“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余映潮语)。朗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人带进文本情境中,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3.2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教材(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要善于钻研教材,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要善于抓课文中的“空白”以深入品味。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概括写或有意不写,留给读者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新教材中留有许多这样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散学生的想象,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甚至标点中。如《故乡》一文闰土语言描写中的多处省略号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品味出闰土前后言语及性格的巨大变化。

3.3巧用手段,感染熏陶。“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绝不是靠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而主要靠感受、领悟、体验。”①巧用语言手段。也就是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激发力与其他方面的表达技巧,如教师的朗读、讲析,过渡语及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运用,多采用规范生动的书面语,常引用诗词名句,时不时发点精辟的人生哲理,穿插一些机智的幽默风趣。②巧用组织手段。即教师的调动手段,或者说是课中活动形式的组织与安排,如独立阅读、小组交流、分组辩论、师生共议、集体朗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学在其中。③巧用资料手段。就是用扩展的方式、引入的方式、穿插的方式,适时适当引进课外文字、挂图资料及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延伸知识面,达到触类旁通之效。④巧用活动手段。即多开展诸如征文、演讲、朗诵、辩论、讲故事,甚至是办墙报、校刊、手抄报等语文性活动。这些活动本就是一种或几种语文能力的实践运用,实践性强,形式又生动活泼,能够切实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四种手段的巧妙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浓浓“语文味儿”。

3.4以情动人,触及心灵。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主要来源于其蕴含的丰富情趣和意味,充当交际工具的语言符号只有内含着情感才会耐人寻味;人类文化古今中外,时空距离不谓不大,但正是因为内含着情感,才会有超越时空的共鸣。而语文教学只有以情动人,教师才会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有劲,否则教师“言之无物”,学生只能“味同嚼蜡”。①课前激趣,铺垫氛围。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或以作者不寻常的经历感动人,或以主人公不平凡的事迹激励人,或以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启发人,或以社会上不一般的案例打动人。②深情范读,带进氛围。喜则声高气昂,怒则声疾气足,忧则声低气缓,爱则声柔气徐。文章的情感,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深情的朗读中飞入学生的心灵。③调动积累,融入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可以引导学生追忆往事,回忆看过的相关的书籍或影视,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情感体验。再引导学生谈谈感受,说说想法,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本,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语文素养。④精彩品析,升华情感。勾画优美词句,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美。还可将读、画、思、品、写相结合,教师相机诱导,充分体会用词的美妙之处,尽情分享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相信触及心灵的情感激发必能让师生共同品味到“语文味儿”之美。

总之,“语文味儿”应该是语文课应该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一堂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 “语文味儿”。虽然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它当成为我们广大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并且是最高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