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宁夏的春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宁夏的春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摘自朱自清的《春》

宁夏春天如期而至。

走在宁夏的春天里,我们感受着、发现着、喜爱着……

话春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代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之关系的丰富经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将全年划分为24个段落,每段相隔约半个月,每一段是1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从中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四季轮回,春去秋来,气候更替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特别是在春季这个播种希望的农忙时节里,我们更能从“春雨惊春清谷天”的字里行间领略到那份弥足珍贵的“春意”。

立春“打春牛”、吃“春饼”

“鞭打春牛”又称“鞭春”“打春”“打春牛”“打土牛”,是我国汉族和白族在立春时节的主要习俗。每年公历2月4日或5日是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到来,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千百年来,农民耕田离不开牛,而春耕迟早对一年收成好坏又有重大影响,所以,立春这天鞭打春牛,互赠土牛、春盘以及各种迎春食物,意味着春耕即将开始,提醒人们莫误农时。中国北方在立春日还有吃饼卷菜的习惯,称为“咬春”或“春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种已经机械化了,耕牛逐渐成了稀罕物,“打春牛”的习俗自然也就难得一见了。但在立春时节,人们还是习惯吃上一顿“春饼”。

雨水和“二月二” 剃喜头 炒豆豆

雨水在公历2月19日前后,这时气温逐渐升高,下雪的日子就相应的少了,下雨的时候反而多了起来。当然也还有下雪的时候,这时下的雪,俗称“百洋水”。就是说,在未来一百天左右,就会下一场大雨。这时下的雪越大,随后的雨就会越大。人们往往以这时下雪来预料当年夏天是否有大水涨。

雨水时节没有多少农活要做,只是利用早晚一点时间给油菜施一点花蕾肥。更多的则是趁着年气儿还没过,舞龙灯、耍狮子、采莲船,方兴未艾。龙灯要舞到二月初二才结束。

农历的二月二是“中和节”,也叫“龙抬头”“青龙节”。相传这天是土地公公诞生的日子。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喜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是动了“龙头”。

民间还有二月初二炒豆豆的习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炒玉米豆,而且要让玉米豆炸开,噼里啪啦作响,“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祥。

雨水节气一过,农民们就不会这么闲散了,就要忙春耕了。

惊蛰 “炒虫”“打小人”

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农谚中有“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一说。惊蛰日,全国多数地方还是有各自的吃喝讲究的,共同主题是应季养生和驱除虫害。

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陕、甘、苏、鲁等省份有“炒杂豆、爆龙眼”习俗。人们把黄豆、芝麻之类放在锅里翻炒,噼啪有声,谓之“爆龙眼”,求风调雨顺。男女老少争相抢食炒熟的黄豆,谓之“吃虫”,意喻人畜无病无灾,庄稼不生害虫。这一习俗在赣南、闽西等客家也流传甚广。

除此之外,如湖北土家族民间有“射虫日”,于惊蛰前在田里画出弓箭的形状以模拟射虫的仪式;浙江宁波惊蛰“扫虫节”,农家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的巫术仪式,将一切害虫都“扫除”;江浙一带家家户户都将扫把插到田间地头,请扫帚神来帮助消除虫灾。在香港,惊蛰传统上是“打小人”的日子,希望借此驱逐所谓的“小人”。

春分 “竖鸡蛋”“祭日”

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o。是日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的节日内涵也很丰富,在中国的有些地方,有吃春菜、竖鸡蛋等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是祭日。

在周代,最早的春分祭日仪式,开始于周代,延续到明清时代,祭日典礼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但也颇为隆重。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都要到北京朝阳门外的日坛去祭祀大明神(太阳)。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如今的日坛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

清明 踏青、扫墓

公历4月4日或5日是清明节,此时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机,所以,有的地方称清明节为踏青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祭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至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的娱乐活动比较多,有斗鸡、荡秋千、拔河、放风筝、采百草等等。古代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活动。

谷雨 禁杀五毒、食香椿

每年的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古籍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农谚中又有“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的说法。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着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和家宅安宁的愿望。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重要的娱乐活动。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地还保留着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的习惯,供人们游乐聚会。

此外,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在陕西白水县还保留着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谷雨祭仓颉”……

这些节气衍生出的习俗虽然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但它所蕴含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相同的。

“草莓王子”的春天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四季之首,也是一年伊始。春天,就如一日之晨一样,孕育着勃勃生机,人们总会在此时寄予无限的美好希望。

在这乍暖还寒的时节,虽然尚难见绿意和花香鸟语,但人们播种的希望已经悄然破土发芽了。

2011年刚过,郭焕鑫就已经忙着购机器、买肥料了,他在大棚种下了西红柿苗,准备今年再大干一场。

2001年,郭焕鑫怀揣着创业梦从山东来到银川,先后当过军区后勤员、工地建筑工。一年后,他在兴庆区昆仑生态园承包了8个温棚种植草莓,采购了4万多元温棚种植的基础设施,那一年他迎来了创业的第一个春天。

从此,昆仑生态园成了郭焕鑫的家,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他打算接父母来银川帮忙。老父亲听说要种草莓,心里可没底。家里养着4头牛,1头就能卖2000元,这是父亲最舍不得的。郭焕鑫劝慰父亲说:“你们把家里的牛卖掉来银川,我给您10头牛的钱。”就这样,朴实的父母放弃了农村安逸的生活,怀着忐忑的心随郭焕鑫来到了银川。

一两年的时间,郭焕鑫的草莓生意便初具规模,除了有父母帮忙,他又雇了4个工人,收获季节,还会找些临时工帮忙。渐渐地,郭焕鑫的草莓种出了名。周边农户纷纷效仿他的致富经验,为人实在、豪爽的郭焕鑫也毫不吝啬,给农户们教方法、传技术。一时间,生态园里种草莓的人家越来越多,大家送给了郭焕鑫一个好听的名字:“草莓王子”。

短短几年时间,草莓生意使郭焕鑫一家尝到了甜头,他说,宁夏的水土很适合种植草莓,光照时间也长,加上娴熟的技术,销路不成问题。如今,问起他的老父亲还想回老家吗?老人脸上笑开了花:“不回了,在银川种草莓致富挺好。”

2010年年底,郭焕鑫和几个朋友办起了银川市联万家果蔬专业合作社,同时,转变了种植品种,将草莓棚减少为4个,其中,还新增了一个观赏草莓种植棚。此外,又新增了2个杏树棚和2个西红柿棚。如今,“草莓王子”已华丽转身变为果蔬温棚种植大户。

初春栽下的小西红柿苗如今已开满花蕾;草莓已是年后第二茬成熟了,殷红的果实很惹人爱;杏树早已开花结果,圆润的果实缀满枝头。郭焕鑫说,又是一年春天,买农机、购农肥都是为了温棚里的果蔬丰收。春天,光照好了,温度高了,棚里养殖的用于传播花粉的蜜蜂也开始忙碌了,现在就等着果子成熟上市了!

郭焕鑫的温棚种植之路好像枝头青涩的果实一般,生机盎然地迎接着又一春新的丰收。

花棚里的幸福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跨地域、反季节的名贵花卉销售在四季分明的宁夏渐成气候。城市开阔地段的花房里,繁华街区的花店中,街巷、社区里的花车旁,处处人头攒动。在宁夏的春天姗姗来迟的时候,盎然春色早已随着这一盆盆鲜花进入了人们的家中。

3月2日,记者随走街串巷的零售花车,踏着一路芬香来到了银川市兴庆区塔桥村花卉批发园区。据园区负责人介绍,盛唐花卉公司开办于2009年,占地109亩,花卉大棚20座,经销花卉品种300余种,区外销往内蒙临河、左旗、榆林、定边等地;区内销往全区各市县。说话间,一辆大型货柜车驶进大门,六七个人忙碌着从货柜车里将米兰、散魁、令箭、橡皮树、春雨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卉搬进大棚。

在园区里,记者见到了花棚种植大户之一王家胜,一进他家的种植大棚,一股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鲜艳的花朵争奇斗艳,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王家胜说:“花棚主要是我妻子在管理,她可是我家的女强人啊!”

王家胜的妻子张思雨20年前从老家安徽来宁夏打工,干过装修等工作。2005年春天,在银川市西夏区花木公司打工的她与王家胜相识,第二年春天玉兰花开之时,他们便以花为媒喜结连理。回忆往事,她激动地说:“2009年,我们从南门苗木场搬到了盛唐花卉园区,签订了现在的这座花卉大棚。那时候我们的经济条件还很差,在亲朋好友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一直坚持了下来,吃了不少苦。现在好了,我们种植花卉积累了不少经验,花卉的品种也在逐年增加,规模扩大了,销路也广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

这些年来,他们在摸索中渐渐找准了花卉经营的市场定位,选择了芭芭拉、莺歌、松果、丹尼丝、凤梨、红掌等风险高、投资大的高档品种,去年一年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张思雨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打算要实现年销售额300万元~400万元。那样就能在孩子上小学时搬进楼房了。”话音未落,4岁大的龙凤胎兄妹一边用银铃般的声音叫着“妈妈,妈妈”,一边飞奔进了花棚,那一刻,记者感受到了春天里别样的温暖。

3月1日,乍暖还寒。一大早,平罗县陶乐镇施家台子村七队的种粮大户孔建国就在自家院子里忙着“侍弄”他的拖拉机,准备下田。

“今年打算种多少地?”“90亩!”他抬起头颇有点自豪地说道。孔建国今年48岁,本地人,说起话来嗓门儿很大。

十几年前,老爹分家产时,给孔建国分了6亩地。这些年,他不断开垦荒地,终于有了现在这么多田。

“种这么多地,忙得过来吗?”“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不像过去牛拉人推,下死力地干。”孔建国满足的心情溢于言表。“种地基本都靠他一个人,还是挺辛苦的,孩子有的结婚了,有的还在外打工呢。”孔建国患有心脏病的妻子有点心疼地对记者说。现在妻子主要负责在家养些牲畜,家里有7只羊、1头猪,还养了些鸽子、猪和羊,主要供自己家人食用。

谈起自己的90亩土地,孔建国告诉记者:“村里的水利设施不配套,主干渠已起户,支渠、斗渠、毛渠都还没起户呢,而且水利设施破坏也比较严重,这是最大的问题。俺们村2万多亩耕地,能灌上水的只有70%左右。因水利设施损坏造成的水量浪费挺严重的。好在我还有几十亩地挨着黄河,自己买了水泵,抽黄河水灌溉,算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在老孔家的田里记者看到许多半米高的小沙堆,错落有致。老孔介绍说:“我们这的土地盐碱度高,需要铺沙压碱,改良土壤后才能种庄稼。这种方法我用了快10年了。”今年老孔买的沙子够铺12亩地,1亩地需要10手扶拖拉机的沙子,1手扶拖拉机的沙子是9元钱。每年播种总费用将近1000元。

当问起老孔今年的田地打算种些什么作物时,老孔不假思索地答道:“15亩地用来种麦子和豆子,其中还要搭配上菟丝子,这东西可金贵,要靠豆子才能长起来。豆子本身没多少收成,菟丝子是药材,能卖上个好价钱,我是从去年开始这么种的:25亩地种油葵、12亩地种玉米、6亩地种些蔬菜,收入了5万元,今年估计能收入6万元呢。”

说到这儿,孔建国道出了心中的期望:“铺沙压碱我还要继续做下去,只有土壤改良了,我才能放心地种庄稼。如果我们这的水利设施能有所改良,沟渠配套了,解决了灌溉问题,我的旱田就能变成水田,那时就能种水稻啦!现如今,我们农民种田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真正沾上了科技发展的光。要在以前,仅靠种地就想收入这么多,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啊!”

农机合作社的迎春曲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我区各行各业围绕春耕生产服务“三农”的行动随处可见,其中农机成为服务春耕的主力军。3月1日上午9时许,记者一行来到平罗县金瑞丰农机服务有限公司。与往常不同的是,公司的大院显得格外空旷,就连门房也是大门紧锁。从老乡口中记者得知公司里的人和农机都下地了,正在忙活春耕。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姜明从田间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据姜明介绍,他是以平罗县科技特派员的身份组建这家公司的,在得到平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在县农机推广中心组织引导下,整合了全县优质农机资源,于2009年成立的公司,是平罗县首家实行自主经营的股份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现有育秧、插秧、玉米播种机、小麦播种机等农机设备93台(套),并依托现有农机资源优势按照股份制参与的模式运作,共有股东7人。通过与农户签定作业订单的形式,为农户提供机播机收、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等服务,与此同时,更为农户提供农机作业信息咨询、农机新技术推广和维修保养等服务,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为进一步了解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记者跟随姜明来到公司股东之一农机大户石伯雄的家。现年45岁的老石,家住平罗县陶乐镇施家台子村。姜明介绍老石时,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和敬佩:“他可是我们公司的能人啊,我这里所有的农机他都会开,除了核心部件,一般的故障他都能解决。不仅如此,连他媳妇都会开耕地机和小麦播种机呢!”说到这儿,记者注意到老石家的茶几上摆放着几本农机化研究的专业书籍,随便翻了几页,里面不仅有专业性极强的词语,就连英文也是随处可见,忍不住问老石能否看懂,老石笑着回答:“我不干活时,就常在家里学习农机知识,看不懂的地方就向姜总请教。儿子说,要是我能把这些农机的书全看完了,就等于大学毕业了。”

老石家里有小麦播种机4台(套)、玉米播种机4台(套),以前他还开过农机公司(勤禾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他加入了金瑞丰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开始和姜明合作。当问起姜明对他们的影响时,老石的妻子说:“姜总给我们家的帮助很大,以前都是帮些熟人干活,有时候因为调配不好时间,几家都要用农机,我们又分不开身,经常得罪人,甚至还为抢农机吵过嘴、打过架。加入公司后,姜总给我们介绍了不少活。除此之外,还教给老石农机知识,他们见面说的最多的就是农机上的事了。”

去年老石利用农机收入达到8万~9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能突破10万元。老石说:“我今年最大的愿望是等到农闲时能和姜总去农业发达的外省考察,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长长知识。”

当问起今年春耕的打算时,姜明说:“我们合作社今年预计播种1500亩、旋耕2200亩、插秧5000亩。别看数量多,现在机械化水平高了,我们1个农机手1天就可以播种70亩小麦!现在推行的土地流转方案能统一调配使用农机连片作业,让农机的使用更加合理、广泛。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切实为广大农户带来了实惠。”

问水

3月1日早晨9时,平罗县水务局局长朱敏的办公室门前围满了老乡。门终于打开了,他送出来几位满脸堆笑的老乡,又把几位焦急等待的老乡请了进去。这些老乡大多是从平罗县各乡镇赶来的村长、村支书,他们是来“问水”的。

3月初正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节,庄稼种到地里,要是不能及时灌上水,今年春播的种子就等于白撒了,这怎能让村里人不着急啊。乡亲们就委托村长来问问水务局长,今年的春灌啥时候开始?村里坏了的水渠啥时能修好?村里的地都能灌上水吗?……

终于,围了一早上的老乡们一个个离开了,朱敏也能坐下来喝一口水了。他已记不清这些天接待过多少批来“问水”的老百姓了。他有些纳闷,该做的工作都安排下去了,老百姓为啥还不断地来问?他决定亲自进农家、问水事,下农田、看水渠。看了看表,已近中午1时,他打了几个电话,安排了局里的几个专家和主管干部一起到农民家里“问水”。

下午2时45分,朱敏一行来到了平罗县陶乐镇甘草坑扬水站的施工现场,这个扬水站已经很多年没有维修过了,滑坡渗漏现象严重,而且直接影响着当地的农田灌水和排水问题。今年年初,县水务局筹资修缮该水站,并负责修葺周围农田的灌水渠、排水沟等农田水利设施。吴师傅是局里派来监督实施工程的,朱敏在听他汇报了工程进展后,又和几位水利专家讨论研究了一番,确定能够按照预期规划完成任务,才放了心。临出门时,记者看到吴师傅的办公室摆着一张破旧的桌子和椅子,桌腿下还垫着砖头,吴师傅尴尬地笑了笑,说:“只要有钱给农民办实事就行,办公条件以后再说吧。”

在离甘草坑扬水站不远的王家庄村渠系改造工程现场,朱敏看到铺垫水渠用的U型预制板已经全部整齐地摆放在渠边上,远处几十名工人正在铺垫破损水渠,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接着他又去临近的高仁乡六顷地村U型预制板的铸造厂房考察。工厂负责人告诉他:“现在工厂里共有30多名工人,每2人一组,一天能铸造U型预制板125张。”朱局长算了算时间,赶在春灌开始前,渠系修缮所需的U型预置板肯定能满足施工需求。

下午4时许,朱敏一行又来到了渠口乡红旗村,过去这个村子的渠系是两沟一渠,而且年久失修、排水不利,漏水现象严重,再加上当地的地下水位过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2010年,平罗县水务局按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标准对当地实施渠系改造。2010年冬灌时,村里就用上了这条新修的水渠,8882亩土地全部起户,一沟一渠,自流灌溉,这可乐坏了红旗村的老百姓。田间正好有几位老乡在忙着耕种,朱敏走过去跟老乡打问水事。老乡说:“我们村的人种地可享福了,再也不为用水的事操心了。今年春耕开始前,村里人就把自家地头的沟渠都打扫干净了,等着今年的春灌呢。”

下午5时20分,崇岗镇下庙村七队村民张师傅、陈师傅一见到朱敏一行,就上前抱怨起来。下庙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退水、引水都有问题。春耕的水利灌溉跟不上,一般都要5月中旬才能灌上水,而且塌方漏水现象严重,排水不畅,遇到连下几天雨的时候,庄稼基本都被水淹了。村民只能广种薄收,还得按量缴纳水费。村民有怨气,村长受委屈。陈师傅说:“希望政府赶紧把沟渠弄正规了,地里能灌上水了,就能降低土地盐碱程度,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好能把主渠、支渠都铺上预制板,不仅能增加水渠的使用寿命,还能节水。村里人可天天都盼着呢!”

朱敏回到办公室时,天已经黑了。跑了一下午,看了一整圈,心事又多了不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按照规划实施着,只是老百姓暂时还没看到成果,所以不放心。按照目前工程的进度,朱局长有信心在今年第一次春灌的时候,让全县70%以上的耕地按时灌上水。但是,没被列入今年工作规划的一些地方的农水设施破旧待修,农民还在翘首期盼……

打开桌上的农水设施施工规划图,朱敏不由得眉头紧锁。“2011年要完成平罗北部人饮工程,解决高庄、黄渠桥、头闸、灵沙、宝丰5个乡镇及红崖子乡生态移民等8.1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78公顷治理沟道流沙908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座,建设黄河护岸丁坝6座;新增湿地面积100公顷。全县共动土石方约480万立方米。”这是他对全平罗县百姓的承诺。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他要言出必行。

春风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风和雨常让春天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江南风雨的婉约、妖娆,一直是生活在北方的我对春天最美好的憧憬。宁夏的春天也会有风有雨,却多了几分狂野和霸道。

宁夏的春天通常是风多雨少。这里的春风不像江南水乡那般细腻和温柔,多是狂风裹挟着沙尘席卷而来,强势、粗犷。20世纪90年代,这里的沙尘暴更一度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当遮天蔽日的黄沙向城市袭来时,城市顿时变成一个巨大的拆迁工地,土石飞扬、人没于此。沙尘咆哮着敲打着玻璃,树木被拦腰折断,刺鼻的土味令人窒息。外地人戏称这里除了有沙漠,还盛产沙尘暴!

近些年,宁夏人不辱使命,不断加强环境治理,自2005年下半年自治区提出了新时期银川市的发展战略:即创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至今,不到6年时间,通过加大城市园林建设力度,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城市湖泊建设,环境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川市市民亲眼见证着城市环境的变化、亲身体验着适宜居住的精神感受。沙尘暴如今已淡出人们的视野,风沙天气也较10年前大为减少。

3月8日,银川还是无可避免地迎来了2011年的第一个沙尘天气。路上,市民纷纷蒙起纱巾、戴起口罩,在大风中行进;塑料袋被大风卷起在空中飘舞……城市笼罩在灰白色的天空下,贺兰山已不见踪影,如薄雾般的沙尘浮于城市上空。虽然大风肆虐,但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沙尘并不猛烈。

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这两年风沙明显小了。过去遇到沙尘天气,开车是件很遭罪也很危险的事儿。而现在即使刮起沙尘,能见度也没有过去那么低了,对我们行车的影响也减少了。”

“随着城市环境的改造,银川市这些年刮沙尘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了,黄沙漫天的景象也少见了,宁夏的春天不再是过去我们心中那个难熬的令人生厌的季节了。”老银川人张阿姨感慨地说。

现在,大风和沙尘天气已不再是宁夏春天的主角。

悠然也好,狂放也罢,飒飒春风拂过田野河流,飘过城镇村落,所到之处,终将春意盎然,而宁夏的春风会吹绿黄河两岸,吹来春暖花开。

宁夏地处北纬的中纬度地带,春秋两季是一年四季中昼夜温差最明显的季节,温差最大可达十几度。所以在宁夏的春天不难看到这样的穿衣场景,早晨还是围巾、手套、棉大衣,中午已是T恤、丝裙、低腰裤,到了晚上又变成毛衣、短靴、长风衣。于是街头巷尾,人们的穿着打扮五花八门,秀出了一道春季独有的风景线,这也应了那句俗话:“二八月乱穿衣”。

春风送暖,阳光灿烂,晴好的天气让人们暂时忘却工作的忙碌与生活的繁琐,纷纷走上街头休闲娱乐。孩子们穿着可爱的毛裙、短靴在鸽群中奔跑、嬉戏;时尚女孩身着色彩绚丽的薄衫、短裙,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如花儿一般娇艳,赚足回头率;年轻小伙一身休闲装,周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老人们则不敢轻举妄动,仍然穿着色调单一的冬装,安详地坐在那里,欣赏着这春天的色彩……

商场里,这边羽绒大衣尚在清仓甩卖,那边春装已挂满了橱窗,再一回头,飘飘夏裙竟然也隆重登场了。“春色”撩人,人们按捺不住爱美之心,商场里、小店中,人头攒动,争相试衣。

春天,人们欣赏“杂花生树”之杂,“群莺乱飞”之乱,和“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是因为它们表现了宇宙万象异彩纷呈的蓬勃生机。所谓“乱穿衣”,不过是人们由着各自的感觉爱好和条件来装扮自己。这样的穿衣之乱,“乱”的是人们爱美的个性,“乱”出了季节的生动,“乱”出了生活的美好!

春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生活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清明节当天,要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既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归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祛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随处可活。其实,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的事了。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行着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纪念清明节的民俗活动。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中,无不体现着人们对亲人的深情缅怀、对生活的欢乐遂意、对幸福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