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自主学习型课堂”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自主学习型课堂”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创设自主学习型课堂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较为核心的话题。用华师大巢中琪教授的话说新课改的实质是重塑校园文化。本文主要从实践操作层面谈谈对构建主体性课堂策略的探微。具体提出六条操作策略:(1):激励策略。(2):选择策略。(3):期待策略。(4):导构策略。(5):迁移策略。(6):质疑策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构建主体性课堂,重塑课堂文化。

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现在都认识到了不能以我们教师自己为中心,想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但好像怎么也达不到我们预想的要求与目的?我们认为光有这种良好的认识与愿望还不行,还应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诚如马克思所言: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他具有了主体的意识并具备主体能力之时。换言之,构建主体性课堂是有条件的,讲策略的。

(1)策略1:激励策略。

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过激励的人能发挥80~90%。①课始激趣: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便会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乐于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们的主体精神就会很自然地张扬出来,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记得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习作训练5有“写一个小发明”习作训练内容,我们在研究时先后用了三种激励策略:一是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这样的几句名言来激发学生想象创造的兴趣。二是用我国从由“唐宋――明清――现代”在世界各民族中所占的创新比例数据(85%―75%―25%―5%―2.5%)。三是用我校一位名叫陈维民的同学所发明的水果采摘器示意图及获省市科技小发明一等奖的获奖证书及展示《今日少年报》上刊登介绍这项发明成果的文章来激发学生想象、创造与写作。三节课用了三种不同的激励方法,我们发现第三种方法更贴近学生,效果最好。这又给我们启示:运用激励策略要同时兼顾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年龄特点。②课中激励:教师利用各种随机性评价不断地适时予以激励,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主动向上的态势。俄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儿童所憎恨的教师,是在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什么事情做得好的那些老师。”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吝鼓励与赞美之辞的,如识字教学中,我们教师常这样激励学生:你真棒!你这个识记字形的方法真好,其它同学还有更好的“创造”吗?再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这样说:“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还想听,请你再读一遍,其它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能超过他的?”有时教师还通过师生比赛方式,在激励中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在主动探求之中而不知疲倦。③课后鼓励:如习作评讲后鼓励写得好的学生投稿或在班级黑板报上刊登。低年级教师还善于在作业批改中用加“”的办法来鼓励学生进一步主动把作业完成得更好……

(2)策略2:选择策略。

尊重学生的自,就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同样的任务,你指派他做,学生感觉是被迫的。而你运用选择策略,让他从这些任务中选择一项,他自然就感觉这是他主动要求做的,他要尽力做好的。选择策略的运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广泛的。如,识字写字教学中让学生选择你认为很容易写错的字提醒同学注意,选择你认为最难写的字把它写好。阅读教学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读、说,选择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去读、思,选择自己最好的伙伴去说、议,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深入学习等。在写作教学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题目去写。如我们在苏教版第十册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的教学实践中,从一个“幕”字入手引导学生选择:“幕”原指戏剧较完整的段落,一幕又分若干场。课文中写了许多真实而又感人的场景,读课文看看这一幕中哪个场面最能打动你的心?学生积极投入阅读实践之中,有的选择“抢救病人”;有的选择“关心同事”;有的选择“身患非典”;有的选择“悲痛告别”;……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场面或读或说或议,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策略3:期待策略。

期待策略主要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利用课题挑起阅读期待是常用的方法。如《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这样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我想知道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什么样儿的?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又是谁发现了这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再如《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学生读课题后,提出: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谁帮助它脱险的?脱险后的小稻秧又是什么样儿的?……这样学生由课题就产生这些疑问急于想弄明白,产生了阅读期待,他们积极主动准备投入学习之中的情绪已然形成!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一门学科(一篇课文)不是先从认识上接受,而是从情绪角度来考虑其学习动机的。小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往往不是“我该不该读”,而是“想不想读”(“愿不愿读”)。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阅读的需要,激起阅读的动机,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那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活动是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而“不知疲倦”的。一位老师教郭沫若的《白鹭》:上课伊始,她什么也不说。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吟诵课文。音乐是美的――理杳德克莱德曼演奏的《水边的阿狄丽娜》;形象是美的――教师一身素白,诗一般纯洁高雅;语言是美的――文学大师郭沫若这样写道:“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不,一切都很适宜。……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与其说这是学生在听老师范读,不如说学生是在审美、是在享受。学生进入一种美妙的艺术情境,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了阅读期待,学生自觉地、急切地、积极地“进入”文本阅读状态,整节课学生感悟丰富、情感丰盈、语表脱俗。

(4)策略4:导构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较普遍的具体问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这一理解词句的重要方法起初学生只是知道,但并不会实际运用,即不能形成自己真正的能力,如《李时珍夜宿古寺》这课中“忽然,庞宪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这句中“轮廓”一词,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但你问他用什么方法去理解?他们可能会异口同声、脱口而出“联系上下文”。为什么知道方法而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三条基本原则,就是适当的激励、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我建构的意义。我们认为可能在这中间他们缺少一种自我建构的意识与能力。他们不能自我建构起具体的一步步操作的步骤。后来,我们尝试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与困难进行自我建构的训练,如前面理解“毅然”这个词,我们引导学生:应该具体怎么去联系上下文呢?我们应该怎么做?长期引导与训练下来,学生学生们现在一般都能这样建构与操作:先在具体的句段中找到“**”这个词(有的还养成了用笔随时画下来的习惯),然后反复读上句、下句推想这个词在这儿具体指什么,是什么意思。导构策略我们还运用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接下来深入学习课文的方法与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导构:仅了解文章大意还够,那接下来我们怎么深入?在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在动笔之前建构好自己准备怎样表达的思路与方法(我们概括地称之为“想好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