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守望民艺的明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兔爷,泥娃娃,老粗布,草编筐,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时不时想起那些渐渐淡出生活的“老手艺”。从记忆的碎片之中拾取出来,让它们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似乎并不容易。
远去的兔爷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兔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
兔爷在山东又叫作兔子王。兔子王有十几个品种,大小20多个样式,有的眼睛、手臂还能牵动,非常有趣。做兔子王用胶泥,加入棉花或毛头纸,和水摔熟,用模子做成泥坯,再镶上五官和头饰,干后淋上白粉浆,再干后上色。济南曾经是兔子王鼎盛时期的一大码头。那时的老济南农历八月十五圆月时要摆月饼和兔子王,谁买月饼和水果馈赠亲友都要捎带买一个兔子王。
现如今,拜月、祭月等老风俗不再被重视,兔子王这项寄托着美好愿望的民间工艺却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周景福重拾旧业,成了济南仅存的兔子王手工艺人。
据一位多年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介绍,除木雕、石雕、蛋雕等个别工艺还“健在”外,济南的民间工艺整体上已日趋渐危,尤其是泥玩具、捏面人、印花布、织布、刺绣等更是趋于衰亡。
在现代化的生活下,过去的“三百六十行”再无往日的风采,这些辉煌的手艺正在我们身边沉寂消失。手工艺是传统自然经济、农耕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涌现,手工业种就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今已所剩无几。保护得再好的老手艺也无法改变无人使用或日渐减少的需求这一事实,通过工艺品市场保存下来的手艺也无法和它的原版相比。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说:“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着体温,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觉温暖。”
脆弱的蛋雕
“哎呀,这个葫芦画得好漂亮啊!”
徐天建已经50多岁了,最早开始的是蛋雕。后来又开始在葫芦上做烙刻画,用烙铁和刻刀作画,曾经用葫芦烙刻过徐悲鸿的《双骏图》和《现代仕女图》,都很精致传神。
但徐天建同样遭遇难隐之痛。在一年的千佛山山会上,他忙活了三四天,在蛋壳上完整雕出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人物神情惟妙惟肖,连睫毛、嘴唇的纹理都栩栩如生,摆在庙会上却没人理会。好不容易有位买主看着新鲜,却只出8元钱。老徐气得揣上蛋雕扭头就走,这门手艺差一点从此搁下。
每次民俗文化展上,徐天建的蛋雕和葫芦烙刻画总能引得一片叫好声。精致的蛋雕、栩栩如生的葫芦烙画,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可是现在他的心愿不是自己的作品如何受关注,而是希望收到一个满意的徒弟,将自己研究了近20年的蛋雕、葫芦烙画传下去。
“不怕工艺复杂,就怕看不到这门手艺的明天。”徐天建说:“小小蛋壳雕,技法含微雕、浮雕、传统雕刻等,不上颜料,全凭蛋壳本色,工艺相当复杂。”而且,由于手工成本太高,原材料平淡无奇,又没什么装饰作用,因此顾客主要是收藏家和少量游客。有保留价值但没有经济效益,无法推广,使得蛋雕分外落魄。想保住这种绝活,即使是在徐天建这样的能工巧匠眼里也真的很难。
面对随时都会消亡的民间绝艺绝活,抢救工作十分紧迫。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映雪说,听说临沂农村80多岁的曹金枝老太太有一门祖传的水印花布手艺,但没有传人,准备前去搜集整理。就在动身前几天,曹老太突然去世,这门手艺就此失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枣庄石雕艺人张宗元、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的刘汉珍等人,都已八十高龄,香火继承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民间文化抢救、普查、整理和出版工程。抢救工程对56个民族存在于田间炕头和城市角落中的如木版年画、泥塑等行将消逝的民间文化,展开次“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的拉网式大搜救,不仅要用文字记录,还要动用摄影和录像的手段,将现存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保存下来。山东先期确定的抢救重点有杨家埠、东昌府年画,菏泽面塑等,对全省民间文化品种的历史环境、现状、传人、制作流程、代表作等,将以丛书的形式整理出版,并举行一系列的民间文化推广活动。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省民俗专家就针对包括民间工艺在内的各种民间文化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保护与抢救工作。“我们经常深入各地了解民俗,通过走访老艺人、拍照、购买作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民间文化的原始风貌。”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说。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主持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工作更是历经5年的时间,以山东为重点,深入考察全国58个县市、137个乡镇、285个生产专业村,就37项农村手艺项目进行调研,形成了系统的民间手工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尴尬的泥塑
很多民间艺术衰落,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减少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社会认可程度不够,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停留在打把式卖艺上,不愿学习继承。
在民间艺术之乡山东高密,泥塑不再是单纯的泥老虎,还有水浒一百单八将、西游记人物,甚至还有动漫卡通,增添了很多时尚、休闲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高密泥塑不仅走出了家门,还走向了国际市场。2008年,高密泥塑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塑艺术品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
虽然泥塑带领一些从业人员走上了致富路,但是效益转好了,从业人员反而越来越少了。学艺苦、见效慢、枯燥无味是阻碍年轻人从事泥塑创作的主要原因。目前聂家庄从事泥塑制作的不足30户,大多数都是以中老年为主,而顶峰时候从业人员多达300多户。而且受家庭单传思想的影响,民间艺人一旦后继无人,部分泥塑工艺品就会走向消失。
泥塑艺人聂臣希说,聂家庄泥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多年来高密市投入人力物力,加大对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经过民间艺人的努力抢救回了一些失传的品种,但是现在的从业状况,令人担忧。
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泥塑不是个例,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中,还有很多民间宝贵的绝活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国家在大力鼓励和扶持,一方面民间艺术又后继乏人。
在社会就业选择多样性的今天,如果仅靠家庭传承这种方式培养人才来留住民间工艺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传统民间工艺的境遇,倡导弘扬、发掘传统民间工艺艺术,并在院校艺术教育中渗入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知识培训已经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近年来,山东省开始对未成年人加强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教育,在小学、少年宫和青少年艺术教育机构中增设民俗文化、民间工艺选修课,举办民间工艺的讲座和组织民间工艺兴趣小组。同时,一些民间工艺的专业性博物馆、陈列馆开始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让他们了解本土优秀文化。
值得欣慰的是,在有些传统行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由于剪纸艺术的成功教育经验,济南胜利大街小学在2010年被评为省城首家“民俗文化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新学生来到我的课上学习剪纸艺术,课上学完了还把材料带回家做。孩子们学习剪纸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觉得在这项工艺中得到了乐趣,而且很多孩子还在省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获了奖。”一位负责教授剪纸课程的老师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