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触觉的摄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触觉的摄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浮雕般的、画像砖拓片式的,一种突出部位的映像,其不再是摄影的光与影的“真实”视觉复制,而是基于触觉的更加真实实在的,仿佛可以触摸的影像。突出的部分由于受光,变得浓重而细节分明;靠后的部分、位于缝隙中的部分,由于受光极少,变得透明甚至显现纯粹的纸基,其视像不再是真实世界、不再是光影的复制,而是一种新的影像存在方式,摄影图像的反相变化促使了另一个影像世界的产生。最初,我只选择较平面化的题材进行实验,后来扩展到空间感较强的题材。

一次在暗房工作,放大从云冈石窟拍到的佛像,我被放大机下方24寸的图像细节深深吸引,心中猜想冲洗出的照片会是怎样的诱人。然而,定影后的照片没有斑驳细节的动人显现,原本负相白色的背景被正相的黑色所取代,原本斑驳的细节隐藏在黑色的光影中不再醒目。

那么,放大机下的诱人影像,如何才能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呢?放大机下的影像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负相能否成“像”呢?负相是否具备影像的美感呢?于是,实验开始了,我揣摩种种规律,确定了底片电分、数字图像处理、艺术微喷高精度输出的技术路线。首先选择适合反相处理的底片,进行电分以取得最完整的原始电子数据,对电分得到的图像文件进行正常调整,而后利用工具进行“反相”调整,恢复到负片的状态,然后再利用工具栏中的加深等工具进行调整,就像绘画一样在工作,直到符合人欣赏习惯的图像出现,达到头脑中的完美画面。创作中主要有三种影像:一部分正相、大面积负相的影像:少许真实之下的大面积虚幻之境;全部负相的影像:佛光―佛家境界的最佳阐释;负相而后上下颠倒的影像:追逐中国山水境界的计白当黑的空灵之境。

在最初的石窟影像制作过程中,影像经过加工出现与汉代画像砖异曲同工的美感,其黑白分布有画像砖拓片的韵致,而佛像背后的反白,也就是实际影像中的暗影,成为佛光的理想表现,于是把这一发现和联想固化并发扬。我的画面中便有了内在光源的出现,这和绘画语言中的追求是相通的,即画面内部是发光的。

中国经典的山水画《早春图》中也有光的因素,但这种光有别于太阳的可见光,而是基于思考和想象的理解之光,也可以说是物体内部发出的光。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谈道:“中国古代艺术传统所关心的要点既不是物象的不枯,也不是似乎可信的叙事,而是某种称为‘诗意’的更为近真的东西。”但是他这样做是要记录并唤起一种心境,而这种心境深深根植于中国关于宇宙本质的观念之中。这正道出了中国宇宙观的特点,即物我相融!

2005 大同 云冈石窟

2004 兰州 炳灵寺

2009 洛阳 龙门石窟

2009 洛阳 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