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问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有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研究它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出质疑语句,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善于生疑、发现问题,从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创新学习能力。具有提问能力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不遵循固定的程序与模式,而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合理组织,调整学习内容和过程,有着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提出问题,善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新观点,进而提出新问题。
1、动机激励,使学生乐问
此策略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诱导学生生疑,使学生在奇中问、在徘中问、在动中问,打开学生的思路,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深化问题、追索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实现从“不愿提问”到“乐于提问”的突破,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激励来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需要和愿望后,就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师长的身份高高在上,使学生不敢亲近,有问题都不敢问。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的发问有“二怕”:一怕打扰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拖延课堂的教学时间,导致不敢鼓励学生提问。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民主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课外经常和学生聊聊天,一起谈谈学习,谈动画片,谈他们想谈的话题,从而多了解一些学生的个人情况,努力形成一种亲近感,拉近感情的距离;课后与他们交流学习习得,使学生愿意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课中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提问,向教师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意师生关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答问题的欲望,以便更好的理解学习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数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教学中我们用激情法,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用启趣法使学生好奇愉快地探究知识的根源;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奥妙而去推究其原因所在。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用教具演示,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判断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判断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很自然地判断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老师拿出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顿时学生对新知产生了浓厚兴趣,提出:为什么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呢?教师在为学生设置“疑问”和“悬念”时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的渴望“学”的内在需要,及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3) 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中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让问题自觉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创新、自我表现、自我实践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辅之以奖五角星,给平时能提问、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加分的方法,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
2、启发诱思,使学生会问
此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反问法、联想法、类比法等,让学生自动提问探索。对学生各种提问不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中本质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导疑”让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问在关键处,从而真正学会提问。
学生在具备了提问意识的前提下,由于学生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通常一开始让学生提问,他们可能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或所提问题琐碎,凌乱,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我们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式都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学会提问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的做法是:
(1) 从课题切入
课题常常是每节课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题的提问,常常是打开分析、理解新知识的“窗户”。课初,对于一个新课题,教师从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引导学生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再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边看边想,然后着重提出一至两个问题,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再从中收集有思考价值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讲课引用。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由提出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要抓住切入点质疑,才能掌握要领、以旧引新,逐渐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2) 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切入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新知识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课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才能弄清关系、促进迁移。如在计算方法教学中(多位数的加减、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多位数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这些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猜测中提出问题,从而把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而后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学生已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猜测:(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等。在通过讨论探索得到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在思考中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
(3) 从关键词句切入
在进行概念、法则公式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词义的比较、数学语言变化等方面,抓住总结的“关键处”提问,才能深化认识、悟其规律。如学习分数意义时,提出“为什么要平均分?”在学生明确分数基本性质后,提出“为什么零要除外?”
3、过程探索,使学生善问
此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提问时空,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当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解决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精思寻疑,注重过程探索,留给学生求疑的机会,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去观察、寻疑,鼓励探索问题,发展他们的创见性,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从而真正达到善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而从学习结果的教学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可根据例题的教学重点,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变“学答”为主的教学为“学问”为主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思考,路径不求唯一,但求“异想天开”,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问的习惯,从而达到集思广益,启迪心智的目的。 (1) 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一些法则、性质、算理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中,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阅读,在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在教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把分数化成小数。通过计算后分类,发现六个数可分成两类:能化成有限小数和不能化为有限小数。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猜测:第一步先猜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与哪个条件有关(分子或分母)?给学生探索、交流、猜测的时间;第二步观察、猜测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的特征,可从奇偶性、质数、合数、质因数的组成等多个方面猜想探究,逐渐发现规律: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能说出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和逻辑推理证明。(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故意设置求二十边形,五十边形,n边形内角和的知识障碍,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猜想。学生 纷纷提出假设,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学生迫切想继续探索,从而“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思维完全被激起。通过画对角线分三角形等填表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探究活动,发现规律,得出结论:n边形内角和是(n-2)×180°,而有的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另一种推导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际交流来解决,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由于学生有了几何变换的思想,把新学的几何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寻找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新知。为此,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学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演示操作中,拓宽思维、发现规律、推导公式。如(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3)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通过直观操作、小组合作、观察分析,归纳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思考与实践的东西很多。我们只是在实践中,从确定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入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能动性和认知内驱力,通过培养学生自主置疑问题能力这个途径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