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忆“夜深千帐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忆“夜深千帐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于漪老师是“语文世界”里的大家。她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是于漪老师鞭策自己也是勉励青年教师的名言;而“夜深千帐灯”又将会成为激励中学生的写照和一面“旗帜”。记着我向于漪老师约稿时,她还正生着病,但为“老师的学生时代”依然爽快答应了,不久稿件如约而至,我很感动,又一次体会到于漪老师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我想她也是始终深爱着学生,惦记着老师,奉献在语文的世界里。

后面“听‘生’说感”中的作者章引是于漪老师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而今她已是一位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如章引所说:“每个时代的学子都有时代的印记镌刻在他们的生命里。”我想:“夜深千帐灯”的动人风景虽然成为了于漪老师“永恒的怀念”,但更重要的是她那种“精神的充实和蓬勃的生气”,会分外感染和激励现在的中学生“笑迎困难,孜孜,努力进取”。

(编 者)

年华似流水,转眼间学生时代的岁月已流逝一个甲子。许多事烟消云散,难以辨踪,但童年编织生活花环的美梦,中学求知跋涉的艰辛与欢乐,仍常在眼前跳跃,形成永恒的怀念。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带给我无穷无尽的神奇,让我长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的遨游。其中引导我编织许多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使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好不惬意。

暮春三月,江南长草,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时,三五同学总要去踏青。周六下午准会在田野里撒腿跑一阵。菜花黄了,满视野,清香扑鼻,少不得信口悠悠吟诵几句“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此时就不仅是《千家诗》了,俨然宋人杨万里就在身边。

中学求学就不再是这种神仙般的日子,而是艰苦备尝。日寇铁蹄蹂躏我大好河山整整八年,民不聊生,满目疮痍。且不说逃难、辍学、辗转求学之苦,就是抗战胜利后求学也十分艰辛。学校名为省重点学府,但原校舍被毁,只得在日寇养马场复校。此处环境破烂、污秽、荒凉,与市区隔绝。学生皆住读。无电灯照明,靠小煤油灯;无自来水,靠一台手工泵抽取地下水。住的是原日本士兵住的一间间小房间,无床,只有一个榻榻米(木板搭的高两尺的大方块)。10个女同学一间,一人一张小席子,排成两排,铺在上面。空间很小,睡觉必须文雅,稍不留心就会“侵占”到别人的“床铺”上。无桌子、板凳,面盆、漱口杯都放在泥地上。

榻榻米爬上蚂蚁是常事,天热少不了蟑螂的光顾。黄梅季节,连绵下雨,就会出现如杜甫《秋述》文中所说的“多雨生鱼,青苔及榻”的状况。天酷热,蛇虫百脚也会显威。有一天下晚自修,回宿舍脱鞋上榻榻米,一脚踩在蜈蚣上,它狠咬了我一口,脚立即肿了起来,疼得难以忍受。药无处寻,有同学突然想到鸡和蜈蚣是对头,把鸡涎滴到伤口上就能消炎止疼。哪儿有鸡呢?听说伙房里有个伙夫养了一只鸡,于是几个同学架着我到伙夫家,敲门,抓鸡,把鸡的嘴硬掰开,伙夫用手指挖出鸡涎,涂在咬的地方。校园里黑灯瞎火,人喊,鸡叫、折腾了半夜。一碰到不测之事,同学中总有好汉站出来帮,一个个讲义气,共患难,真是有情有义。

物质生活极其艰苦,食不果腹乃常事,但精神追求的充实与快乐,洋溢教室,洋溢校园。

听老师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教中外地理的严老师,我们称他为“活地图”。他粉笔在黑板上一勾,地界、山脉、河流、城市、交通线……再配以文字、数据说明,极其形象生动,经久难忘。数学毛老师一边板书一边用英语讲述,推理之严谨令人折服。他那“……is equal to zoro”的语调成为他的代号。知识大门打开,某一定理某一定律理解、掌握,某篇文章某个问题悟到真谛时,自控能力好的同学会莞尔一笑,无所顾忌的就手舞足蹈;千姿百态,生气勃勃。

教国文的赵老师特别令我佩服,他是著名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文学修养深厚,十分儒雅。他教课不讲究方法,经常的情况不是眼睛看着天花板,就是朝窗外看,我们女同学少,总是靠边坐一排,他从不管我们。奇怪的是大家都全神贯注,生怕他说的话被遗漏。清晰地记得他教《陈情表》的情景。教科书他一眼不看,脑子里好像刻着这篇文章,逐字逐句讲解。讲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右手食指摇晃着,大声说,“茕、茕,不能读错,也不能写错”,接着,在黑板上写个大大的“茕”,并叮嘱:“和‘贫穷’的‘穷’一个读音,字的下面是竖,不是撇,不能看走眼,笔直的,笔直的,‘穷’,要站得笔直。”说着说着,做一个笔直的姿势。生动啊,我一下就记住了。课读读讲讲,委婉恳切,把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这些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孝感动天的情境,感情不能自已。

赵老师教诗词更是一绝,不同风格的诗词到了他的嘴里都会风采别具,余音缭绕。他吟诵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那种故国之思,凄楚之情,随着音调的传播,弥散在教室里,令人心酸心颤,他教完,我们就背出来了,那种感染力心难言表。教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却是另一番景象。“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我们这些学生,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不是一般的传授知识,而是用心在教我们,给我们以精神上的哺育。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千,忧国忧民的思想充盈胸际。

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但志气却没少。不说别的,单是晚自修就是动人的风景。教室里每张桌子上一盏煤油灯,两个同学合用。尽管油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差别,但排列整齐,星星点点,远远望去,简直有纳兰性德《长相思》中“夜深千帐灯”的味道。年轻学生伏案读书求知的背影和老师轻轻走动悉心指导的身影交织成“一切为民族”的生命交响曲,那么生机蓬勃,那么充满希望。

“一切为了民族”是母校校训,它激励我在求学生涯中笑迎困难,孜孜,努力进取。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