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课本拓展教学 适度延伸提升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课本拓展教学 适度延伸提升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每个人终身学习提升自我的源泉,也是现代技术工人掌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都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五年高职毕业生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社会对高职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人文素养的要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我们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拓展教学适度延伸提升能力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五年高职的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却在加强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立足课本,还应该适度拓展延伸。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好的“拓展延伸”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是个例子”。如何用好教材,是摆在教师面前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不能处理好教材,不能用好教材,教学就会犹如一张网、一团麻,很难做到纲举目张。可见,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确保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1.从作家角度拓展

高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窥一斑并不能见全豹。我们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只是《水浒传》中第七十一回部分,在这回中作者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最终被逼上梁山的林冲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在关心林冲命运的同时,激起探知名著的兴趣。再如《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节选部分,在这部分中林黛玉那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病美人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贾府那豪华奢侈的生活。书中描写的场景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趁势向学生介绍作者曹雪芹情况,并且展开全书的经纬,让其了解宝黛的爱情悲剧,以及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败的主题。

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2.从主题角度拓展

文学概论中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讲亲情叙思念时,我从现当代朱自清的《背影》讲到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再从孟郊的《游子吟》讲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们感受到从古至今,亲情思念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既能做到视野开阔,也能力求观点独到。

3.从情节角度中拓展

五年高职的学生语文基础不怎么扎实,但是想象力很丰富。在学习小说时,教师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后,让学生想象“当玛蒂尔德知道钻石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如何做”。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说她会要回项链,有的说她会和丈夫继续快乐地生活,有的说她会选择离开伤心之地,有的说她会选择复仇,有的说她会选择死亡……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职业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4.从文体的角度拓展

学生对于文体只是局限在小框框中,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了让他们获取系统的知识,教师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记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明白,“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立足课堂,及时应变,拓展生成,提升文化品位

预设性拓展是课前准备好的,但是课堂的教学如果按老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课前精心预设的拓展方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出现新情况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根据师生互动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拓展叫生成性拓展,生成性拓展的教学形式在五年高职的语文课堂中尤为重要。

1.借助质疑,顺藤摸瓜

高职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较之以前有了提升。教师在教学时不妨让学生集体备课。在他们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教学《祝福》,有位学生提问:“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而比她的婆婆只小了几岁,是不是作者弄错了?”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注意到了但没有深究。这位学生的质疑提供了一个探究的良好契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祥林嫂可能是作为童养媳被贩卖到祥林家的,婆婆虽然只比祥林嫂大几岁,但依然具有对祥林嫂命运的决定权,这正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百姓可怕的统治力量。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拓展,不仅解了惑,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祥林嫂悲剧的深层原因。这种非预设的课中拓展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2.直面发难,润物无声

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或者令人尴尬的突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情处理不当,可能就会破坏教学秩序,反之,则有可能让教学出现意外的精彩。有一次,教学《阿Q正传》,在讲到阿Q向吴妈求爱这节内容时,有个男生尖叫:阿Q真色!我有点生气又有点想笑,于是一本正经地问:你能够说一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他说的话这么露骨,还能说不色吗?

我笑着问:你觉得该这么说才合适呢?

学生:用我喜欢你!你嫁给我吧!

其他同学不满:这是你的求爱,阿Q能说出这么文明的话吗?

我追问:为什么说不出这么文明的话?

学生七嘴八舌地把前文中阿Q的语言找出来进行比较,证明像阿Q这样出身和性格的人只能说这么直白的话。

我进一步追问:向来最严肃的鲁迅先生也有对阿Q追吴妈的爱情描写,这有什么用意?

……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见青春期的学生对两性问题、对爱情的好奇心理很重。我们随便打开一部文学作品,爱情总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部分,就连最严肃的鲁迅先生也有过阿Q追吴妈的爱情描写。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无法回避诸多这类话题。学生的提问以及讨论回答,正是这些延伸方式带来的直接成果。生活有多精彩,文化就有多丰富。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注意通过多种拓展延伸方式达到思想层面的浸润。用好学生的发难,进行拓展延伸,指导他们深入作品、美读作品,才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抓课堂对话、做好生成性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3.巧用错误,归谬引申

教学过程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所以说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善于从这些错误中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进行拓展,在对错误的暴露中辨析,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在练习课中有位学生的仿句题出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红杏枝头春意闹”传达出年轻女子春心关不住的奇妙意境。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没有对仿句提出批评意见,转而问他另一个问题:“一枝红杏出墙来”你该怎么解释呢?这位学生怔怔地看着我,然后抓抓头发思考起自己刚才的回答。此时,他才明白此“红杏”非彼“红杏”,不是现代社会“红杏出墙”中的“红杏”。于是我乘机讲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并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类似“红杏”这样古今词义有变化的古诗意象,做到举一反三。

通过这样一个“红杏”意象的质疑拓展,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红杏”在古典诗歌中的用法,也懂得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对字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要有原文意识,探究作品要知人论世,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

三、夯实课堂,适度延伸,化有限为无限,提高语文素养

五年高职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兴趣广泛,关注专业。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该从语文教学拓展延伸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文化和职业素养。但是我们深知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提高文化和职业素养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因此,我们除了在教学中做好课外延伸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要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文化品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