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贞洁与人性:《节妇吟》中节妇形象漫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贞洁与人性:《节妇吟》中节妇形象漫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为读者描绘了一位“节妇”形象,然而,这一形象到了宋代引起了一些质疑。其实,诗歌品读不能完全脱离时代语境,不能从宋学观念出发,否定唐朝开放和宽松时代环境下“节妇”所体现出的自然人性

【关键词】《节妇吟》 理学 人性

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为读者描绘了一位“节妇”形象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字文昌,先世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始授秘书郎,后做到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

此诗前开头四句说:你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还送给我一对明珠。非常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就把明珠系在红罗襦上。后面六句说道:我家住的是高高的楼房内,我的丈夫是明光殿里的近卫军。我心里很清楚你赠我明珠的用意,但我不能背叛我的丈夫,我和他曾发誓虽不能同生但要同死。我只能含着眼泪归还你的明珠,深深地遗憾你我为什么没能在我嫁人前相逢。

一个男子,由于深情地爱恋着一个已婚的女子,因而赠送她明珠,这个女子开始对这个男子也深有感情,于是就收下了明珠,“系在红罗襦”表示接受他的感情。可最终又把明珠还给了这个男子,明确地表示自己既已为人妇,就绝不应该背弃丈夫。

张籍这首诗的原题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个李师道曾经礼聘过张籍,而此时的张籍已接受了别人的聘任,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委婉地回绝了李师道。由此可知,这首诗的内容应该是个比喻。诗中的“妾”是张籍的自喻,“君”自然是指李师道了。

在这里,我们不谈李师道聘任张籍,也不谈此诗的比喻义,仅就此诗的思想内容来看,我们发现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一个敏感的话题——封建社会中的妇道问题。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张籍在诗中肯定了这个女人是个节妇,可见唐朝人认为一个女人可以接受另一个男人的感情,也可以对他表示自己的“感”,只要她不与人私奔,不背叛丈夫。那就应该算是恪守了妇道,也没有逾越礼教中对妇女行为的种种约束和限制,就可以算是一个“节妇”的。古诗云:“……发乎情,止乎礼义。”张籍诗中女主人公开头的态度显然是“发乎情”,表现了她的一种自然的人性,但紧接着就是“止乎礼义”,说明她并没有违反当时人为的礼教。

张籍的这首诗在当时写出来也是比较大胆的,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中,夫妻是五伦之一,又是三纲之一。夫为妻纲,妻子是从属于丈夫的,夫妻间的爱情也不是均等的,而是由宗法制度分配的。丈夫对妻子,权力大于爱情;妻子对于丈夫,义务大于爱情。由封建婚姻制度结合的夫妻,即使双方真有爱情,那也是由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妇道等维系着,这种夫妻关系许多表面上是亲密的,实质上是疏淡的,妻子在家庭中是处在绝对服从的位置上的。因而,当时许多妇女的内心是极度苦闷的,是需要有人抚慰的。张籍诗中的女主人公或许就是这种情况,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这位妇女还是深爱她的丈夫的,所以说张籍的这首诗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可以证明唐代的确是一个很开放的朝代。

可到了南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家严重歪曲了儒家的礼教观念,他们对妇女的言行定出了许多灭绝人性的禁律。他们把妇女的言行束缚在礼教的界限中,不允许妇女们表现出自然的人性,甚至不许妇女们有人性。这种残酷的礼教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和文学批评。

明末就有人评论此诗:“系珠与襦,心许之矣……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又有人评曰:“此诗情辞婉恋,可泣可歌,然既系在红罗襦,则已动心于珠矣,而又还之。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未嫁之时……节妇之节,危矣哉。”这两段评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对这个女子的系珠、还珠的行为不以为然,而且都认为这个节妇的“节”已经处在很危险边缘了。两段评论虽说都没否认女主人公节妇的行为,但也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心许之”、“动心于珠”是不符合礼教的,他们对这个女子的行为是明显地持有贬义的。

再后来就有人直接提出疑问,认为“忠臣节妇,铁石心肠,用许多转折不得,吾恐诗与题不称也”,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评者认为诗里描写的并不是节妇,他认为,如果要写节妇,就应该写女子的“铁石肠”,对赠珠人坚决拒绝,绝不应有丝毫的感情,怎么能“还君明珠双泪垂”呢?至于“诗与题不称”,不过是评论者的一种委婉说法罢了,在他们的思想中,此时的女主人公应该像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罗敷一样,用“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来坚决地回绝。很显然,这些否定评论的根源均产生于禁止人性的宋儒的礼教观念,用今天的话来讲,这是一种灵魂的拷问,是泯灭自然人性的。

其实,这首诗好就好在真正表现了人性,后人也有人称颂此诗的,认为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节义肝肠,她的行为不是从礼教出发,而是从对双方的感情出发。此诗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不宣扬礼教。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妾家高楼连苑起”二句,倒是有值得探讨之处,此二句似给人一种炫耀富贵之意,容易让人理解成是因为有这样的富贵家庭和丈夫,所以才“事夫誓拟同生死”,假如丈夫是个贫贱之人,那又如何呢?

作者单位:新疆霍城县江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