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古典诗词鉴赏之联想与想象方法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古典诗词鉴赏之联想与想象方法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A81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96-02

摘 要 基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古典诗词的特点,遵循艺术审美的规律,联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实际,本人在古典诗词教学实践中探寻出:立体联想与想象法,质疑联想与想象法,逆向联想与想象法。以期实现学生富有个性、创造性地鉴赏古典诗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质疑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创新;思维;能力;古典诗词;鉴赏;联想与想象;立体;质疑;逆向;方法

要建构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古典诗词鉴赏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原因如下:

从古典诗词特点来看,古典诗词、言简意丰、含蓄深婉、跳跃跌宕、诗境空灵,非联想与想象不能领悟其意蕴。

古典诗词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借古喻今,又常用起兴、衬托、典故、虚实、动静、象征等表现手法和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没有联想与想象,学生就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与欣赏诗词作品。

从鉴赏角度来看,鉴赏就是以读者为审美主体、以诗词作品为审美客体,通过文字、词汇、句型、修辞、表达方式、意象而妙悟其深层意蕴,通过想象进行情感体验,通过联想进而“知人论世”的审美精神活动。

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来看,联想与想象是新课程所致力于发展的思维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同时联想与想象是个性化阅读的思维基础,是创造学习与探究学习所必需的思维品质。

由上可得这样的结论:没有科学的联想与想象,就没有新课程所要求的古典诗词鉴赏。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和能力欠缺,诗词鉴赏成了学生谈虎色变的难题。

鉴于此,本人就古典诗词鉴赏中联想与想象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究出如下方法:

立体联想与想象法

第一、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平面、线性地存在于现实生活,而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在时间这个纵轴上,以“现在”为原点,向前可追述其过去,向后可探寻其未来。在空间这个横轴上,不仅有事物本身所呈现出的状态和属性,同时还有该事物同环境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尤其是该事物同人产生的联系,更是鉴赏者所必须关注的。

然而学生总习惯于孤立、片面、线性地联想与想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学生往往见山只有山,见雨只有雨,见秋只有秋。这根本就不能构建起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居黄昏秋景图,更不能体会诗人身处其间的那份自在与闲适,领略作者那恬静、淡泊、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以物与人的关系为轴心的立体联想与想象。

如:解读杜甫《登高》这首诗的诗题时,就引导学生从时间这个纵轴上去联想与想象:登高的历史年代、登高的季节,登高具体时间,登高前,登高中,登高后、诗人年龄。

围绕空间横轴去联想与想象:诗人于何处登高,登高过程中随着作者立足点不同又有哪些点?而每一个点,都包括容了天地山川、万物事象,以每个点为原点,由近及远、由下至上……

围绕登高与诗人的关系去联想与想象:诗人于什么背景下登高,怀着何种情感与目的登高,登高中诗人有何见闻与感受?

沿着这样的思路,联系创作背景,我们可以这样联想与想象“登高”这个题目:一个胸怀天下、满怀才情、适逢乱世、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苍颜白发、飘零异乡的诗人,在得知亲人、朋友一个个相继离世的噩耗后,在生活日趋困窘的那个悲秋,在游子最悲切的重阳日,作者怀揣着一世的苦与难,循着重阳日登高的传统,迎着干冷的秋风,迈着蹒跚的脚步,踏上了登山的路……

第二、诗人所抽取出的物象与事象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呈现于读者。符号只是事物的表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诸多属性,符号自身是呈现不出来的,只有通过读者在头脑中立足于事物多种属性去联想与想象,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寄予在符号之中的意蕴。

如: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鉴赏“水”这个意象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水的诸多属性作如下联想与想象:

视觉:水之浩淼——情之浓,水之不息——情之执著。

触觉:水之润泽——情之细腻,水之柔滑——情之温柔。

听觉:水之悦耳——情之美好。

嗅觉:水之无味——情之纯洁

象这样,在诗词鉴赏中,让学生从事物的时间、空间、人与物的关系、事物属性等方面,多角度地发散联想与想象,就是我称为的立体联想与想象法。学生有了这样的思维方法,才能跳出文字符号这个点、诗句这条线,才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时间、空间、整体、局部、情感、关系等方面去生发与联想,去想象与创造。这样的联想与想象,不仅能艺术地构建起充满生活质感的意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质疑联想与想象法

“问题”是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激发学生积极联想与想象的强大动力。鉴赏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拓展联想与想象的视野,提升思维层次,把诗词鉴赏引向深入。

抓住诗词留白质疑联想与想象。

古典诗词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就是像中国传统国画一样,讲究“留白”,以追求“象外之象”,“意外之旨”,“韵外之志”。留白既为读者联想、想象、再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也为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改”这一意象,作者在这里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如果只解读为宫女美好容颜的改变,不仅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忘国之痛、家国之思,还会误解为作者对骄奢淫逸生活的迷恋。

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质疑:难道改变的只是宫女的容颜吗?顺着这个问题联想与想象,就会得到:皇宫的易主——皇权的丧失——生活的变迁——家的破碎——君臣的背离——江山的颠覆——情感的失落……在这样的联想与想象中学生就能真正走入诗人的心灵,深刻理解作者借朱颜改这一意象所抒发的无尽愁思。

于超出常理处质疑联想与想象。

古典诗词由于修辞、表现手法、特殊句式、格律要求、跳跃的思维、表意的需要等都可能造成词句的不合常理。不合常理处,并非真不合理,只是由于读者没能正确理解诗句而造成的曲解。于是就引导学生从不合理处质疑,在质疑、释疑中把联想与想象引向正确的道路,构建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如:《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没意识到这是互文的话,就会理解为:主人下马举杯与在船的客人对饮,却苦于无音乐相伴。很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于是就可以引导质疑:有这样的饮酒送别方式吗?

又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都是指美好的景物,人皆向往。但作者却紧跟一词:“何时了”。此时就可以启示学生质疑:诗人是希望春花秋月结束吗?联系作者被囚的现实,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作者面对“春花、秋月”之美景,感丧于自己被囚的苦难,由心底发出悲叹:这样苦难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呀!

抓住传神显旨的词质疑联想与想象。

古典诗词讲究意蕴的含蓄和深婉,追求意未尽露、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就给学生的鉴赏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意蕴含蓄,并不是无踪可寻,无路可探。其突破口之一就是诗词中传神显旨的词,这些词不仅是诗人最用心锤炼的地方,也是情感的着力点和暴发点。因此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从多方质疑,在问题的引导下探寻诗词的意蕴。

比如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