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叶圣陶写作过程论微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叶圣陶写作过程论微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文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叶圣陶,其在文章写作研究和语文教学领域的活动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详细梳理叶圣陶的各种文章、讲话、题辞不难发现,其对写作过程论有独到的见解,可惜在目前的学界研究中并没有较为详尽的专门的论述。本文试图从采集、构思、表达、修改四个方面对叶圣陶的写作过程论进行建构,将诸多零碎论述加以联贯,使其呈现系统性的一面。

关键词:叶圣陶 过程论 构思 修改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44

研究者一般认为,“过程论写作学”是现作学的真正开端,它把写作学从潜科学的状态推出来,使人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建设。叶圣陶对写作过程的论述散见于不同篇章,加以统整后发现,内容涉及写作的整个过程,亦有探讨的价值。以下按采集、运思、表达、修改四个步骤,分别归纳相关论述。

1 采集

采集意指写作材料的搜集。叶圣陶不仅重视写作技法,而且顾及写作材料本身,认为材料必须值得展示、有意义,才不枉费写作的心力。从写作先后顺序来讲,搜集材料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根源,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材料的来源,最直接的是观察。观察有内外之分,外观万物的同时也要内观自己,外观就是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眼前变化的事物,内观就是自我的省察。观察是写作前的准备,观察的最佳效果是达到敏锐、精密、真确等,观察能力创作材料的搜集具有增进作用。

叶圣陶十分注重经验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写作应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描写生活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充其量不过是堆砌文字的游戏。经验也分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的《文话》论述了这个问题,指出:“一是把间接经验当作自己的直接经验来写”,“细节的部份凭借想象一并写述”,“二是在文章中表明经验的由来”,以指导读者。

综观叶圣陶先生的多篇论述,他所表达的意思是:人应该致力于生活的充实,真正有充实生活的人,一定会有所体悟和感触,进而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形式可以是说话,也可以是文字。作家创作冲动是为了抒解内心,不吐不快,需要写作技巧的学习,而基于对写作真诚的态度,材料本身的精炼也要考究,最初的创作冲动可能只是想要宣示某种意念,欲完成作品仍须进行材料的搜集,在“生活在先,文学在后”的原则的指导下,为材料的搜集方式作了预防措施,避免作者机械式地积累材料。叶圣陶将搜集材料所需的能力纳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认为一个人对待生活痛苦着、思索着、快乐着,心里必然会留下独具个性的创作素材。

2 构思

构思是“作者对自己将要动手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设想”。叶圣陶对构思的说法是作者对材料进行剪裁、排序的工夫,或仅以“组织”一词称之,并在作品中多有论及。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有专篇“组织”论述道:“我们平时有这么一种经验:有时觉得神思忽来,情意满腔,自以为这是值得写而且欢喜写的材料了。于是匆匆落笔,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孰知成篇以后,却觉得这篇文字并不就是我所要写的材料,先前的材料要胜过这成篇的文字百倍呢。因此,爽然自失,感到失败的苦闷”。[1]这就说明了经验的来由,一是材料不尽结实,二是表达未得其道,显然前者更重于后者。表达的失当,尚能修改;材料的空泛,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组织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简单的说,组织的作用是:尽可能地缩短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材料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使写出来的正就是所要写的。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以球为喻,向我们交代了组织到怎样才算作完成的地步:“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份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份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份也应该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份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2]叶圣陶以圆球譬喻的说法颇为恰当,“圆球的中心”是作品所要宣示的主旨,“环拱于中心”是与主旨相一致,“密合无间”是前后顺序紧密相连。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推论:第一,以是否与主旨相一致为标准,逐步审查所有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材料的质量自然一目了然。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补充前一阶段有所遗漏,或是更为重要的材料。第二,把经过剪裁的材料以“合于论理上的顺序”加以排序,要考虑首尾的安排、主旨的安置、段落的衔接,具体的部分进行适当的修改,如到此阶段,材料的具体化过程便已经完成了。

3 表达

表达方式是“用语言文字记人叙事、表情达意的形式”,行文阶段最重要的是表达方式的选择,表达方式能精密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文字符号是作者传情达意的凭借,叶圣陶《文艺谈三十四》中进一步阐述:“只要真诚地观察事物,真诚地尊重自己的情思,则应当用怎样最适切的字句,应当取怎样最完好的排次,都是自然而可能的事,随附于创作冲动里面”。[3]由此可见,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叶圣陶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法则。行文是“将线表球”的工夫,球是浑然不变的,线纵使变瞬间万变,要想做到密合无间,就要从字词、文句、篇章三方面加以考虑。叶圣陶用逆向思维来思考字词使用失当的原因,指出“平时体认事物未能真切”以及“对使用的‘词’未能确实了知它们的义蕴”二点病因,并进一步论述改善的方法,对青年学子而言颇为受用。叶圣陶认为,文句、篇章的顺序关系到上下文的衔接,知晓介词、连词、助词等关联上下文的词语,对行文会有帮助,不过,说话的习惯才是探本之道。

表达方式的选择不是简简单单地驾驭语言文字的问题,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句读及分段的法则,以及表达的技法和写作技巧,都是表达方式选择的范畴。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虽然在篇章安置之初就已经大致确定了,实际的表现手法却是行文时候要做的事情。

4 修改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对语言的记录,语言是思想的一种固定形式,如果一个人语言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则意味着他的思想是朦朦胧胧不成体系的。相反,完整缜密思想自然而然会表现出清晰流畅的语言。修改语言文字实则是在修改作者的思想,语言文字上的毛病也就是思想上的毛病,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的。所以,叶圣陶先生才在《谈文章的修改》一文这样说道:“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想对了,写对了,才可以一字不易。”这足以可见文章修改内容和修改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谈及文章修改的时候,叶圣陶先生更加强调了一个人语言习惯的问题。因为思想是依附于语言存在的,所以必须养成个人良好的语言习惯。坏的语言习惯会牵累人的思想,同时会影响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文字。如果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好,首先在思想就有了好的保证,在这个前提下写出的文字,甚至可以达到一个不改的效果。人难免会有些不好的语言习惯,这些不好的语言习惯在平常是不容易察觉出来的,但在文章中却可以流露出来,这就要求作者在修改的时候要细心和虚心,如果发现错误应当立即修正,从而避免大的错误,这也可以体现出修改的必要性。

在修改的方法上,叶圣陶认同诵改法,即通过反复诵读文章进而发现毛病,并加以进一步修改。“诵读的时候感到流畅妥贴,文意自然流畅妥贴,反之,诵读的时候感到疙瘩不断,便是文意本身疙瘩不断”。诵改法讲求一气呵成,理应是完篇之后的动作,但叶圣陶个人的修改习惯却是边写边修,写一句修一句,写一节修一节,及至完篇,几乎不再修改和删除。值得注意的是,诵改法并不是简单的修改,而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对表现手法、语体、文风等方面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3[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圣陶.文章例话[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3]叶至善.叶圣陶集第九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顾黄初.叶圣陶的教育理论及其形成和发展[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5]张正乾.叶圣陶的创作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2).

[6]陈戈.语文作文写作粗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7]范晓晖.叶圣陶写作教学观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

[8]朱省果.叶圣陶写作教学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