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扯二尺红头绳扎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扯二尺红头绳扎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宋一位叫杨万里的文人在初春二月里的一天,独自来到原野上散步,看到所到之处无不充满生机活力:柳树、溪流、绿荷、蜻蜓……他内心的愉悦和兴奋也悄悄的涌动。“生机”这一意念顽强的占据了他的内心。于是他从原野这个庞大的背景下分离出符合“生机”这一特征的三样东西:细流的泉水,展翅的蜻蜓,伸展腰肢的杨柳。当他把他们连缀在一起时,他发现,一首诗呈现在眼前:“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小学课文里的一首诗,我把杨万里的这一思维过程叫做感悟。感悟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灵感,感悟平常事物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老师应该能从事物的表层特征获得灵感,获得事物的精神品格,这种人文属性“人皆有之”,语文老师应会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从生活中感悟它。这种灵感我就叫它“红头绳”,是课文中最美妙的东西,它可以激发学生捕捉写作的灵感。

下面我想谈一下教学灵感的形成过程:

灵感的碰撞 “红头绳”初现

刚毕业时我曾遇到一个老私塾先生,八十多岁了。他说:“孩子是教什么的?”我说:“教语文的。”他说:“教语文好,既是教孩子,也是教自己。生活中万物、万事都有道理,这道理就要语文老师来引导,孩子就是跟老师慢慢长大的。老师教一生,也收获一生。”这句话在我的心里点亮一盏灯,悟透一个真理:语文老师才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语文可以将读书与生活、人生、生命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个灵感就是我的“红头绳”。有了“红头绳”,我再看语文的文本、孩子、老师都是有灵魂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个灵魂的碰撞、沟通、升华的过程。

灵感的呈现 “红头绳”闪光

那是一次片公开课交流,一位老师上戏剧《杨白劳》,老教材里的课文。那位老师上的很出色:板书,结构,课堂气氛等都有很大的突破,可以说那一堂课就是一片文章。有一个细节就是他唱起“扯二尺红头绳给女儿扎起来”这一句,学生的表情很奇特,眼含泪光,这就是教学灵感,“红头绳”闪光。这是老师对作品的欣赏和评析,使学生产生了美的愉悦和心理共鸣。“红头绳”诱发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他们审美的能力。“红头绳”是爱的催化剂,是知识的载体,是悟性的突破口。“红头绳”点醒了我,思维象长了翅膀,文本能折射作者的审美情操,也能呈现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生活的点滴都能给人以启发。

灵感的积累 “红头绳”拾起

文本中到处都有“红头绳”,我们语文老师要会积累、会挖掘、会引导。下面我结合我的案例来分析。

案例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分四步来教学:

1.理序

理序就是课文情节及上课思路。老师能把上课内容及步骤说给学生听,学生能脱开课本复述课文的情节。学生也明白这堂课课文写什么,我怎么说,师生双方达到第一步和谐,“红头绳”分发到学生的手中。

例如《天上的街市》共几节?都写些什么?诗人想象的过程及想象的内容?由同学走向讲台复述给全班同学听。当学生能够大胆的用语言来表达文本的时候,灵感也就开始发芽了。

2.入理

入理就是走进文本,分析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主题。“红头绳”是线,一头是老师,一头是学生。例如《天上的街市》首先老师给学生表演讲故事。故事发生在1921年,“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现实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他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看着“远远的街灯明了”,诗人的灵感被眼前的景象激发了,他的思维长了翅膀,他的人格透过“街灯”“明星”传递了出来。

设计思考题:

(1)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学生答:街灯、明星、天河、流星等。

(2)作者所描述的“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学生答:迷人、繁华、富庶等。

(3)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学生答: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师问生答,学生走上讲台谈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扮演郭沫若吟诗……灵感像小树苗一样长起来了。

3.入境

入境就是文章蕴含最深的,精神享受最高层面的人生内涵、启示等。老师要尽各种技巧来传授,学生也要用最佳的状态来接受,师生共同享受文本带来的精神愉悦。“红头绳”是桥,一头是文本,一头是生活。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由人间的街灯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街市、牛郎织女故事等,这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时刻的情感,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走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从写作的角度设置思考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用散文的形式来描绘。可当堂配乐朗读学生的文章,评价收获。

(2)如何将感情移入物象?试举例来探究。可让学生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比如梅花、小草、雪、桥等。教师引导学生来分析。灵感是满树的苹果,你一个,我一个,大家一起分享。

4.激情

激情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老师情感共鸣,又能走出文本,融进社会生活,有模仿欲望,有创作欲望。“红头绳”是鸟,时而停歇,时而飞翔。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灵感,记录灵感。老师要向牧羊人一样,将“羊儿”带到水草肥美的地方让“羊儿”挑选自己最可口的青草咀嚼、回味。

如仿写《天上的街市》,运用类比联想和想象来描绘一个情境。给学生几分钟,让他们将心中想象的画面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1:池塘、青蛙、小鱼儿、小朋友

2:月亮、大榕树、小白兔、嫦娥

学生的思维象开闸的水,长了翅膀的天使,人人都有创作的欲望。总之,课堂处处是语文,只要我们大家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可利用资源,“红头绳”可随处拾起。

灵感的突破 “红头绳”飞扬

文本、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灵感,现今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变抽象为形象,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使课堂教学前进一大步,学生的灵感呈爆发之态。下面我结合我的写作案例分析:

师:(多媒体出示图片3张,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图上画的是桥。

生:还有雪、桥下的水、水上的船

生:还有天空飘飞的细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冬的景象,可我相信同学们此时的感受,绝不会仅停留在画面的表面,我们还会想到什么呢?

直觉感知:水。雪化了,成为水;桥建在河上,桥下流淌着水。

抽象感知:沟通。雪沟通了天上和地下,沟通了冬天和春天;桥沟通了此岸与彼岸,沟通了封闭与开放,沟通了愚昧与文明。

深度感知:(道德境界):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雪宁愿自己受着刺骨的寒风,也要保护越冬的麦苗而毫无怨言;桥宁愿自己常年承受人们的践踏和车辆的重压,也要保证人们出行道路的畅通而不求回报。

桥和雪是多么平常的事物,它们是灵感的载体,是教学中的“红头绳”,经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却又蕴含着多么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生活哲理啊!自然界中万物都有“生机”。语文的“生机”就是“扯二尺红头绳扎起来”,是灵感的突破,生活大地到处生根发芽,让“红头绳”在语文的课堂里飞扬吧!

总之,语文是灵感的来源,生活是灵感的土壤,老师是灵感播种者,学生是灵感捕捉者。老师要做领路的头羊,睿智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尝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