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戏台:乡民的精神殿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戏台:乡民的精神殿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台传承着历史,伴随着戏曲的衰落。蓦然回首,早已物是人非,承载着往昔美好回忆的古戏台,也许只留下一份怀旧,一份惆怅……

戏台是指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惩奸安良的戏,大多是在这方寸之地的古戏台上演绎。这些或静卧于小城大镇,或隐在穷乡僻壤,或湮没于沧桑变幻中的古戏台,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艰辛,反映了戏曲数百年的兴衰沉浮,它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古戏台:见证了地方剧种的起起落落

浙江永嘉戏文悠久。据高崎华《中国戏台》一书介绍,最初的戏剧形式——戏文,诞生于永嘉。而该地早在隋唐时,就以尚歌舞、多敬鬼著称,瓯越间好祀鬼,山椒水溪多淫祠,便是生动而形象的写照。由此可以推断,隋唐以前,永嘉就已出现戏台了。两宋时,浙南沿海一带就流行南曲戏文,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地方戏曲的盛行,自然离不开遍布城乡的寺庙、祠堂、路亭中的古戏台。至今,永嘉各地仍保存着50多个古戏台。

据永嘉县文物馆副馆长杨念中介绍,永嘉有戏剧舞台,始于北宋。当时的古戏台是在庙里出现的,秋天丰收了,为了答谢神灵的保佑,做戏给菩萨“看”,老百姓也同时娱乐。古戏台到了清朝中晚期,出现了高峰,那时候,村村基本上都有古戏台,最多时有五六百个,据他们调查,那时候庙宇祠堂里面大多有古戏台,应界坑村有6个戏台,至今3个还在使用。古戏台成了一个村子里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

永嘉的戏曲艺人正是凭借着众多的古戏台,才有了用武之地,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戏曲;城乡广大观众因为有了古戏台,看戏赏曲有了好去处,丰富了文化生活。永嘉的地方剧种永嘉乱弹、永嘉昆剧也由于有了古戏台,而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永嘉尚存的明清古戏台,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也是不可多见的。然而,如今大多数的古戏台,已不见昔日那台上台下的热闹场面,只是偶尔还有一些戏台,仍保留着每逢庙会便组织演出的习俗。我们走访于乡间,去探访那一个个古戏台,找寻记忆中那延续了数百年的低吟浅唱。

永嘉祠台:极具典雅之美

祠台建于祠堂内。祠堂是家族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堂多,说明宗族比较富裕;祠堂多,是人丁兴旺,家世昌盛的象征。一个血缘聚落的发展、兴旺以及衰败都能从祠堂上充分反映出来,而富足强盛的祠堂便常建有戏台。楠溪江畔古村落的宗祠中,大多有古戏台,建筑造型精美别致,令人流连忘返。

碧莲镇上村有一座刘氏大宗,被明太祖封为“永嘉郡祠”,堪称东南无双。“永嘉郡祠”中有一长方形的戏楼,二层楼,戏台平面呈正方形,四柱歇山顶,施八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斗拱斜出,层层叠叠,宛转如流云,而且彩饰鲜艳,精工镂绘,显得华丽精美,可谓是木雕中的艺术瑰宝。

该戏台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别具一格,戏台正中有照镜门,戏台板可以开启,台前有月台,月台可站地方官或乡绅迎接朝中文武百官,是一条笔直通往永嘉郡祠正堂的礼仪官道;戏台前有月台建筑,在永嘉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老百姓到永嘉郡祠看戏或参加宗族活动,都得从边门进入,或从戏台后正门进入,散向左右再进入永嘉郡祠正堂。戏台前方还有一天井,前大部分砌着青石条,后小部分积满了青苔。传说冬天的时候,不管别的地方雪积得有多厚,这块泥地上是不会积雪的。

位于岩头镇芙蓉村陈氏大宗院的古戏台,于1341年建造。戏台与享堂相对,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翼角飞扬,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挑檐有精美的花篮柱,戏台内用覆斗状的藻井,柱头科及平身科各出三跳,拱身做成精美的曲线状,使用不同样式覆莲栓。戏台台柱上嵌有一副“非实非虚虚中原有实意,是真是假假里演出真情”的对联,颇含深意。

如今,站在这古朴、灵动而富有韵律的古戏台前,早不见台上的水袖翩舞与眼波流转,也听不到锣鼓声声与莺歌燕语,谁又能想象它曾是一代代伶人演绎悲欢离合之南戏的最初舞台。

庙台:“上演”一出出祭祀活动

在楠溪江地域偏僻、环境封闭的古村落,最常见的是祠庙戏台。这类戏台,基本上是一个木石结构的空台,台上没有任何背景与道具,除了一面板壁作屏风或砖墙后台,其他三面都处于观众的包围之中,场地简陋却别有风味。

在楠溪江,庙宇戏台并不多见,除上塘殿有四座戏台、廊下村凤南宫有一座戏台外,其余基本上是宗祠戏台。

由于民间有敬鬼神的习俗,各地遍布寺庙,而寺庙中的戏台最初产生与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民间祀神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浦东村的上塘殿孝佑宫,每逢农历二月十四日卢氏孝佑娘娘的“佛诞日”期间,便聘请戏班来演出,连演三日三夜,有时甚至演上四五天。还有武术、唱班等活动,同时举办集市,交流各种物资。温州各县的游人、香客、商贾齐集上塘,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庙会演戏,名义上是酬神,实际上是为庙会张扬声势,增添热闹气氛,招徕更多的香客。

位于桥下章岙村花育宫的古戏台坐南朝北,面朝大殿。戏台总高5.5米,宽5米,深6米,台板高1.4米,以四根石柱支撑屋顶,单檐歇山顶。戏台有一个质朴的藻井,精美的彩绘早已褪色,素面朝天的原木本色,反倒有了一种朴实美,一种洗尽铅华的典雅。

路亭中的戏台:你我皆是匆匆过客

永嘉各地的古戏台,除了庙台、祠台外,还有一些路亭中的戏台。路亭,为过往路人提供歇脚的地方,因此戏台就比较简陋一些,造型古朴粗犷,演戏时,路亭为戏台,观众便在路台周围的地上或坐或站,即可看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大若岩镇大若岩村赤水亭戏台。

赤水亭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平面呈凸字型,正面是一座凉亭,亭背后建有戏台,戏台与路亭之间隔有天壁。凉亭平时是村民纵论古今、话桑说蔴的娱乐场所,每逢演戏,凉亭即成了戏台的后台。凉亭与戏台各有一个歇山式屋顶,正脊互相平行,结构用勾搭连。戏台藻井绘满色彩亮丽的彩画。从这些惟妙惟肖的戏曲故事壁画中,依稀可以看出往日的辉煌来,堪称是永嘉戏台的典范。

时光流逝。静静地站在这被杂什充斥却古韵依存的古戏台前,恍然间被时光隧道带到了神秘的远古时空。柱子上那副“入情入理莫作闲者,为奸为忠昭然明鉴”的对联,仿佛令人想象到,曾经有画着厚厚油彩的戏子在台上表演,台下的村民们一边听着古老传说,一边享受着悠悠乡情。时过境迁,而今演戏与看戏人又何在?落寞的戏台,沧桑的廊柱,如何不让人心生惆怅!

永嘉的古戏台风风雨雨经过了二三百年,全县500多个古戏台,到现在剩下比较好的也就50多个了。那散落在乡间的古戏台,在现代视听的冲击下,默默忍受风吹雨打的孤寂,凋零了瓦楞,腐朽了木台,戏台因为年久失修而渐渐倒塌了。

然而,古戏台对研究瓯越文化的起源以及永嘉古村落的建筑,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直至近年来,作为一种资源,一些古戏台也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曾经辉煌过的古戏台,与古村中的古树、古井、古亭一样,也成为了今天楠溪江畔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古戏台,它终不会在寂寞中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