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民币的“货币迷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民币的“货币迷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世界主要国家为走出旷日持久的经济低迷和经济困局,纷纷祭出“量化宽松”的大旗,掀起以竞争性贬值为主要特征的货币战。与此同时,中国的广义货币M2在2012年末达到97.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8%,增加了12.3万亿元,M2存量和增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是,历史地看,中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快速增长并非是从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的。事实上,自1990年中国开始有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以来,M2增长一直较快。1991~2011年平均增速高达21.1%。广义货币M2持续快速增长,使其存量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末,M2存量仅为15293亿元,到2011年末,这一数字扩大至85.2万亿元,增长了54.7倍。同期印度广义货币M2增长27.3倍,英国增长3.8倍,美国增长2.1倍,日本仅增长33.5%。当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速与发达国家不具有可比性。但与其他发展阶段较为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相比,我国M2供应量增长更快。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快速增长的另一个特征是,M2增速持续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速,不断推高M2存量占GDP的比重。1991~2011年,M2年均增速高出名义GDP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相应地,M2存量占GDP比重也在快速上升。1990年,M2/GDP仅为0.82,到2011年,这一比值攀升至1.80,不仅高出美国(0.87)、欧元区(1.73)、英国(1.66)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0.78)、巴西(0.74)和俄罗斯(0.53)等其他“金砖国家”成员。

中国货币供应量的长期快速增长,并未导致物价过快上涨(除少数年份外)。1991~2012年,M2年均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10.5个百分点,但这一时期居民消费价格(CPI)年均涨幅仅为4.6%。即使以GDP平减指数衡量,总体价格年均涨幅也仅为5.5%。为什么货币供应增速远超实际GDP增速,却没有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呢?

这种“货币迷失”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原来不参与市场交易的商品,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渐进入交易环节,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比如,计划经济时期那些凭票供应的商品进入市场,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的诸如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矿产资源市场等,都成为吸纳超额货币供应的重要阵地。除商品市场外,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同样是吸纳超额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二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效率不高。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以及金融市场缺乏效率是造成M2存量以及M2与GDP的比率畸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间接融资成为企业融资主要形式,并因此引发货币供应量增加。同时,金融市场不完善也使金融创新相对缺乏,公众除存款与通货之外能够选择的交易工具很少,也导致了M2占GDP比重偏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M2占GDP比重持续上升,表明单位产出的增长需要更多单位的货币供应,反映着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三是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储蓄率过高。经济结构失衡也是推高我国M2/GDP比率的重要推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为投资驱动。大规模投资催生大规模信贷,由此又派生出大规模存款,导致M2不断增加。同时,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和收入分配失衡等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社会储蓄率极高,各项存款持续大幅增长,直接导致M2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

由此,中国长期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非但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反而有利于市场化进程中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并且,这一现象也说明中国还存在金融效率低下和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仅凭M2存量规模以及M2/GDP比率位居世界第一这个事实,认为中国货币超发,显然不够全面。(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