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挖掘学生潜力 发挥生本优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挖掘学生潜力 发挥生本优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关键而又深远的,因此,教育需要教育者谨小慎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当我们认真去思考如何塑造学生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扼杀了学生的潜力,还是激发了学生的潜力。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只是在现行教育方式下,我们的老师也许每一天都在有意无意地违背着教育的本意,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面对这些问题教育者本身也感到手足无措,而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正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生本教育”提示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学生潜力,给学生以表现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显得极为重要,可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郭思乐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当学生主动地去对要学的知识进行感悟时,学生也就会自发地调动起自身的积极因素,就能够发挥出无限的潜力,从而也就会获得喜人的创造。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却过于侧重训练,这是应试教育最主要的手段。当然,在巩固与循环记忆的过程中,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可是当训练代替了感悟的时候,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机械化了,也就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在郭思乐看来“训练是‘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练者受命于外的既成的智慧或规则的行为”,因此不能有所创新,而创造性也是不能训练出来的。而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的时候,也就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知识的容量。

在感悟的过程当中,也许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感悟程度会不一样,有些也许是肤浅的,但这样却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拔高。陶行知说:“就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力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卡尔·威特也说:“教育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因此,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投入进来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让所有的学生学有所获,这也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可是在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人物,学生的活动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在这种模式之下,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处于同等的高度,同等地接受教师所准备的知识,可是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别,对所学知识的感受不同,从而很容易就形成了所谓的优生与差生,优生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变得越来越活跃而主动,可是差生却会变得越来越厌学,最终会放弃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难道不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吗?而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感悟状态,感悟能力强的多感悟,感悟能力差的少感悟,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所有学生皆有所学,从而有效地避免优生差生现象的出现,在这一点上,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确实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当然,我们在抨击过时的教育模式的时候,并不否认一线教师渴望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的愿望,相反,教师总是耗尽精力设计好每一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接受考试所要具备的知识,希望学生青出于蓝,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没料到学生无形之中却成了接收知识的容器,远离了对知识的感悟,远离了潜力的挖掘,远离了创造力的激发。这就是郭思乐所说的“计划教育”,它把学生当工程一样设计,为学生进行规划,尽管我们自己也许并不想这样做,可是这种“计划教育也许是我们头脑中潜在的指导思想。我们往往是在课程、教材、教法、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在不自觉的进行计划教育”。基于这个原因,郭思乐提出了“自调节的概念”,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自己的喜爱调节学习的顺序,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可以进行合适的活动。这样,在教师安排的知识之外学生可以把自己编选的东西教材的空页,填补教师规定的知识之外的广阔空间,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创造的潜力也就被挖掘出来。这也是生本教育的长处。

“计划教育”的另一个失误之处是过于功利化,尽管在目的上也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可是慢慢的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也影响了教育努力的方向,一张卷子成了致命的指挥棒,而没有固定模式的“生本教育”对于考试的效果而言多少有着冒险的成分,一般而言一线的教师也不敢越出雷池。然而对于社会来说,固然离不开许许多多拥有技术的人,但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也离不开人的综合素质,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是否是文明的国家,一个社会是否是一个文明的社会,既需要物质的,也需要精神的。而每一个人的需求应该是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每一个人的精神、品味、气质的培养自然也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可是“计划教育”越来越忽视了精神的培养,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强调技巧,而不是感悟。以致使受教育者一如出厂的产品,一如只会劳动的机器,情感素养极度缺乏,由这些人组成的社会当然就是浮躁的社会、粗俗的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这样的一个国家即便是空前富有,也只不过有如土财主进城——暴发户而已。而“生本教育”所强调的感悟和活性的评价与管理则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孩子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而第斯多惠说得更好:“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寻找真理。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的,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实施“生本教育”的必要性。

(黄玉凤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私立中学 318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