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图形背景理论解读威廉布莱克的《一粒沙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图形背景理论解读威廉布莱克的《一粒沙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图形背景理论是心理学知识,后来被用来解释语言结构的意义。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上体现为图形背景的二分关系,图形和背景的分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小的、移动的、完形的物体通常被视为图形,大的、固定的、没有边界的物体被理解为背景。本文即从威廉布莱克的一首小诗切入,采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并分析它的篇章特点和独特的图形背景的转换,以及其对诗歌主题的诠释和升华。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基本思想 分离 《一粒沙子》

一、引言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语言文化现象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图形-背景理论最早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认知模式,而后又被认知语言学家用来解释语言和认知世界的关系,从而揭示语言认知规律和特点。而对于诗歌的创造和解读通常涉及复杂的心理和认知因素,本文即从威廉布莱克的一首哲理小诗切入,并分析它的篇章特点和独特的图形背景的转换,以及其对主题的诠释和升华。

二、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最早是由丹麦心理家Rubin提出的,后有完形心理学家借鉴解释更加复杂的知觉组织框架。他们认为在一个知觉场内,有些对象突出成图形,而另一些对象退后为衬托的背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会首先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右图就是著名的花瓶/头脸幻觉的图案。在这幅图中,白色的部分是花瓶的形象,可是当人的注意力转移到黑色阴影时,两张美丽的侧面脸的图案就自然凸显出来。但是人不能同时既看到花瓶又看到头像,这就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当花瓶凸显为图形的时候,脸就作为背景。反之当人脸被看到,花瓶就退后成为背景。花瓶/脸的图形背景转换是一个特例,通常图形和背景不能任意转换。例如我们看到桌子上的书时,书是图形,桌子是背景,反之则不成立。那么图形背景的选择是遵照什么原则呢?

三、图形和背景的分离

图形和背景的选择和分离不是任意的,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普雷格朗茨”原则,即具有完形特征的、小的和运动的物体更容易被感知,而大的、没有轮廓和静止的物体则不容易被感知。前者即是图形,是注意的焦点部分;后者被称作背景,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遵循凸显原则的,是同一认知结构里两个相对的事物。其中图形更具有知觉凸显性,更容易被感知和记住,更易于和意义、感觉及美学价值相联系。例如我们通常会说The book is on the table.而不是The table is on the book.这是因为book相对体积小,静止容易被感知。因此通常人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比较容易凸显的事物,而且图形和背景是不能同时被感知的。例如上面这幅花瓶/脸的图案,我们的视觉一次只能注意到一个事物,要么看到花瓶,要么看到脸,不能同时感知两个事物。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都注意到图形而往往忽略衬托图形的背景,背景这一客观存在被人的感知抛弃了。

但是诗人是最敏感的体验者,他们往往会发现生活中被遗忘的真理。在诗歌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文学体裁中,诗人通过构思奇妙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将图形背景的互相转换,凸显出平常不容易注意的背景,让诗歌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并能带领读者发现他们没有发现的独特而深远的人生意境。

四、《一粒沙子》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对主题的诠释

(一)《一粒沙子》的意象选择

《一粒沙子》是一首短小的哲理诗。哲理诗通常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构思奇妙但却意境隽永深远。诗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和深湛思考,感悟出人生哲理和生活真谛,并能启悟读者发人深思。所谓“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威廉布莱克的这首小诗遵循他一贯的艺术风格,选用简单的意象阐明复杂的人生哲理。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诗人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念,并让读者领悟其言外之意,从而达到艺术共鸣。《一粒沙子》这首诗歌的意象形象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界的寻常事物,触手可及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例如sand,flower,palm,hand and hour都是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概念;二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例如world,heaven,infinity,eternity都是一些模糊的无法定义的概念。诗人企图用sand,flower,palm,hand and hour这些概念使读者产生熟悉和亲切感,再用平常的要素和景象阐释那些抽象难懂的意象,从而提炼出深奥的哲理,以引起听者共鸣,达到会意的目的。但是诗歌篇幅有限,如何用这些日常意象构建和探讨哲学义理,以诗论理就需要诗人智慧和灵性。

(二)《一粒沙子》的图形背景互换

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层面上体现为图形/背景二分的关系。根据“普雷格朗茨”原则,对于移动的、体积小的和具有完形特征的对象更容易被凸显,也就更容易选择为图形,而大的、边界模糊的为背景。根据图形背景理论,背景的凸显性低,经常被忽略。但是威廉布莱克却完全违背了这一原则,将本应该是图形的设定为背景,而将不容易感知的更大的、静止的和无边界的对象设定为图形,从而达到了震撼的艺术效果。

图形背景关系在语言空间中首先可以体现为方位关系和时间关系,在句法中即是表示方位和时间的状语。在表示方位关系的两个参与者中,通常移动的、体积小的和完形的会被看着图形,例如本首诗中sand,flower,palm,hand就都是在空间结构上容易被凸显为图形的一方;图形背景关系同样可以体现为时间关系,大的、没有时间界限的通常为背景,而可以计算的、有起始点的通常为图形。例如这首诗里的hour一个就是时间相对短,具有完形闭合特征的对象,一般来说是图形。在这首诗里诗人只用了一个简单的方位介词in和时间介词in表达这种图形背景,所不同的是他选择的图形不是传统意义上容易凸显的事物,而恰恰是通常被作为背景的、大的、静止的、没有边界的事物。其中world,heaven,infinity和eternity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上没有边界的事物,诗人把他们作为了图形,使读者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了它们上,而把sand,flower,palm,hand这些小的、作为了观察的作为它们的背景。诗人这样做是煞费苦心的,是为其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考虑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读者把这些空间和时间无限作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而忽视了它们,对与它们的感知是模糊的、不清晰的、不凸显的,同时对于它们的存在也没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而哲理诗人将它们设定为图形,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它们上,让它们处在一个更容易感知的地位,从而提醒读者认知、思考和感悟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诗人对于背景的选择也是煞费苦心的,他所选择的都是细小的、琐碎的、日常的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但是将它们设为背景,与大的、陌生的、无限的图形进行对比,以求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真理,以达到一种升华艺术效果。而哲理诗就是用这种朴素的意象折射出深奥的人生真理。在一粒沙子和一朵野花小小背景中,看到的是幻化为图形的大大的世界和美丽的天堂,在我们随手捡起的一粒沙和一朵花中,原来就是整个世界和天堂的意义。而握紧自己的手,抓住流逝的每一小时,就留住了空间和时间的永恒。在图形和背景的左右转换中,在熟悉和陌生的意象交错中,在大智慧和小道理的共通中,读者和诗人一起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三)图形背景互换对主题的升华

这首诗通篇只有两句话,采用的意象也是日常熟悉的沙子、花、手和小时,语言简练而纯朴,但是这些意象却调动了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些意象通过连接组合,在概念上统一成读者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读者感觉更加亲切和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整个世界、天堂、时间和空间的永恒这些抽象的意象就显得容易多了。诗人将这些哲学式的有关人生的话题巧妙地蕴藏于简单的事物之中,透过孩童般天真的眼光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让诗歌的寓意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先以平常事物感受整个世界和天堂,再从世界、天堂升华到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让主题从平易的日常生活中一步步升华到了一个无限大的、宽广的领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并拓展了他们视觉、触觉和嗅觉的空间,让读者非常规地思考周遭一切,感受、联想和探索人生的哲理。

五、结论

图形背景的选择涉及注意的焦点和观察的方位等复杂的心理及认知因素,对图形背景的理解反映了对不同对象的凸显程度的不同,图形总是处于被凸显的位置容易被解读,而诗歌的创作往往采用新颖的意象组合,独特的图形背景转换,通过解读诗歌这一心理过程,在读者大脑中激活这些意象和并凸显诗中所设定的图形,让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对诗歌主题共鸣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匡文涛,文旭.图形――背景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2]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外国语,2008,(4).

[3]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73-77.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5]UngererF & Schmid H J.An Int roduction to Cognitive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