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品莫言作品《蛙》阐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品莫言作品《蛙》阐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表达日益被图像显示所遮盖和侵袭,一些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阅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创作和阅读并没有因此而偃旗息鼓。莫言,一个人们无法忽略的小说家,以其超强的写作能力,推出了一部又一部长篇小说,不断地向世人宣告着他的存在,有人曾对他进行评价:“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这一评价一方面是说莫言的小说数量多,其贡献和成就也是别人无法达到的;另一方面指的是莫言的文章难以把握,不管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奇妙,还不如以沉默代替。《蛙》是莫言的一篇代表作,它以独特的创作手法,构造出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一、《蛙》这一题目的独特性

《蛙》这一题目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不但能够给人一种陌生感,还特别让人感到新奇,可谓寓意深远,别开生面。关于这部小说的写作,作者曾说:“这部小说酝酿了很长时间,夸张一点说,从来到人间的时候就开始孕育了。”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乡村女医生从事计划生育的事,题目采用的却是一个“蛙”字,不禁让人感到好奇。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02年春节莫言在家乡和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一次谈话,莫言以姑姑为原型创作了一篇小说。至于题目,更是作者经过反复思考确定下来的,在做客正义网的时候,作者曾说:在一开始的时候,这篇小说曾被叫做《蝌蚪丸》,因为曾经有一个新闻叫做蝌蚪避孕法,介绍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于蝌蚪丸来避孕,另外在夫妻之前,只要吃掉十只活蝌蚪就具有很好的避孕效果。后来经过证实,这些说法都是荒诞的,因此小说一开始准备叫做《蝌蚪丸》,后来改成了《蛙》。

作者所确定的《蛙》这一题目,可以说对整部小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小说的意蕴以及美学价值几乎都集中在了这一“蛙”字上。在小说中,作者也对这一“蛙”字进行了一系列的解释,例如在姑姑对蝌蚪的作品题目进行审问的时候,就对“蛙”字进行了解释:暂名青蛙的“蛙”,当然也可以改成娃娃的“娃”。女娲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咱们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我们的泥塑、年画里,都有蛙崇拜的实例。另外在第四部中,小狮子也明确地解释了“人跟蛙是同一祖先”。这些解释都是为了说明蛙和人类是同一祖先,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其小说中写了大量的娃、蛙以及泥娃的故事,其写作中心也都是有关娃的生和死,但是使用的书名却不是“娃”,而是“蛙”,可见作者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艺术生命高度的追求。

蛙是自由的,在作品中更是多子和生命的象征,其不但对死去的人娃报以同情和怜悯,还要为他们讨还血债,同时这也是小说中主人公一听到蛙声就会害怕、具有深深负罪感的原因。作者没有将文中人物的赎罪方式安排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而是在艺术美以及文学美之中创造出来的。“蛙”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艺术符号,其意义言之不尽,它借助于象征和隐喻的形式,把作者对于生命美、艺术美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蛙》的独特的艺术结构

《蛙》的文本形式也非常独特,其中前四部采用的是书信体,第五部呈现的是九幕话剧。这种独特的文本形式不但意味着进行了一次形式层面的文体实验,同时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莫言在文中关于这种文体形式的描述非常引人注目,其中包含了多重含义:第一,从创作过程来看,之前所出现的书信体就是为之后的话剧做准备;第二,作者虽然说之后的话剧是属于“彻底的虚构”,但是从中却可以找到许多“真话”,并且和之前的书信体貌是真却含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之前书信体所营造出来的一个真实感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作为镶嵌在小说文本中的一种文本,这九幕话剧在整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文中的那九幕话剧并没有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甚至其幽深凄厉的氛围还给人带来了一种阴森的感觉,和之前书信体的亲切具有很大的区别。其中的主人公突然变成了替蝌蚪代孕的陈眉,并且情节所表现的就是一个非常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梦魇:姑姑和一个精神错乱的泥塑大师做伴,住在一个阴森的洞穴里,一些象征着死去婴孩的青蛙不断地向他讨还血债。另外还有陈眉,她在由金钱和权力所编织的网中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孩子。没有了孩子,神经质一般不断进行诉说的母亲,还有所处环境的阴暗压抑,这些都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沉思。小说中的作家蝌蚪不但是代孕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抢走孩子的幕后主使,还是文中受到作者嘲讽和审视最多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上带有一点作者本人的影子,所以说小说之中阴暗的调子,不如说是作者所进行的自我拷问和自我批判,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比如说罪和“历史的原罪”。

如果我们从生命本位对文中人物的“罪”进行分析的话,那么不管是主动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姑姑和小狮子,还是把妻子送上手术台的蝌蚪,这些人都是有罪的,他们的一生都不能摆脱罪恶的纠缠。其实就莫言本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擅长于写哲学思辨的作家,但是在这一刻他却把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深度,并且把话题也从生育成功转向了对人的行为的不断思考。作品中也开始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自我安慰,另外一种则是自我忏悔,这两种声音不断地交替出现,并形成了全文的对话关系。这些带着浓厚宿命论色彩的原罪观念,很明显不是来自于什么宗教,根本就是作者对于历史的认识。在作者看来,不管是血腥还是罪恶的本身,这些都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所以这种罪也被称为是“历史的原罪”。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又安排了一出“戏中戏”,这出戏正好把莫言对于历史的冷峻认识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借助了民间流传的“智断亲子”故事,只不过对故事的结尾进行了更改,不是把孩子判给其生母,而是判给了孩子的抢夺者,这就形成了对原来故事的一种讽刺意味。作者安排的这九幕戏和前文的书信体形成了强烈的自我反讽以及自我颠覆,同时也构成了小说本身独特的文本形式,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蛙》塑造出的新人典型

《蛙》这部小说中主要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就是姑姑,这是乡村卫生院中一位普通的工作者,但是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却是承上启下的。姑姑有着光鲜的职业,但是在这份职业的背后她却背负着巨大的罪恶感,同时作者也借助于姑姑的职业向我们展示出了中央的一个决策在以中国山东高密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乡村是怎样落实的,作者采用的就是这个鲜活的农村题材,塑造出了一个文学史上没有的姑姑形象,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第二个人将此呈现出来。文中所塑造的姑姑形象上所背负的罪恶感,其实也就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同时也是当时那个时代所有人内心的罪恶感。姑姑在当时那个时代的职业是光荣的计戈0生育政策执行者,那么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是怎么样一种使命感让他们坚决去维护这份职业?在中国小说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姑姑这一形象就像是对正义人性的呼唤。

另外,除了姑姑这一人物形象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成功人物形象,例如蝌蚪、小狮子、陈眉、陈鼻、王胆、王仁美以及郝大手等,这些人物形象极富乡土气息,活灵活现,并且均经历了“”以及“开放”,还包括了姑姑所经历的那些真正的战争,也都和姑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莫言曾认为自己的小说中描写的是残忍的东西,并且姑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形象眼里就是一个极端的恶人。其实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么不止是小说中的那个人物形象身上背负了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其他人也如此,因为在他们的身上都背着一部分人的生命,但是就是这些人物形象极富厚重气息的生命力,才构成了《蛙》这部小说的神圣感,构成了小说的独特美学价值。在小说最后,作者依然是站在一个善良人的角度来向人们倾诉生命是可贵的,并且让在小说中对生命轻视和扼杀的人都处于深深的忏悔之中。

四、结语

通过《蛙》这部小说,莫言把自己的文学王国推向了中国,推向了世界,始终矗立在世界文学艺术之林。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的乡土文化以及童年记忆,还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本人的感受。作者曾说这部小说是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们,有人曾说这个故事其实作者表达的就是对当时中国人生存问题的一种怜悯之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蛙》中关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其本身所经历的故事之间具有的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把《蛙》这部小说看成是作者的一个心灵诉说窗口,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中国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