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群体特点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群体特点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艺体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低于文、理科生;城市生源艺体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低于县城生源艺体生;农村生源男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低于农村生源女生;县城生源男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县城生源女生。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群体特点;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46-02

一、引言

个体在大学时期要完成一系列的发展任务,因而也将要承受由发展所带来的多方面压力,这些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应对(coping)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其在应激事件中影响着个体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进而调节着应激同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拉扎鲁斯认为,应对方式是指个体不断改变认知与行为所做出的努力,从而控制(包括容忍、降低、回避等)那些被评价为超出个体适应能力的内部或外部的需要。国内学者姜乾金等(1993)将应对方式分为消极应对(如退避、幻想、宣泄等)和积极应对(如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寻求支持、改变认知等)。笔者基于人口学变量对我国大学生压力应对水平进行分类研究,进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 被试

本研究在全国6所本科院校中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1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94份,所选取的样本较具代表性,被试的具体分布见表1。

2 研究工具

(1)一般健康问卷(GHQ—20)

一般健康问卷采用由Goldberg最初设计的一种常用心理问题测量工具,其版本包括GHQ—60、GHQ—30、GHQ—20等,本研究采用GHQ一20版本,具体包括20个题目。

(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该量表是由刘贤臣教授于1987年编制的,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

(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为自评量表,包括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构成。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9,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

三、研究数据与分析

研究在验证了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后,进行了按人口学变量分类的各群体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研究

1 人口学变量在应对方式上的方差分析

为探讨各人口学变量在受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方面存在的差异,研究通过方差分析对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本研究所涉及的人口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生源地和专业。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除心理健康外,单元格在其余因变量上的方差均为齐性(如表2)。

根据此检验结果,下面将使用多种事后检验方法:当方差为齐性时,对主效应使用SNK事后检验;当方差不为齐性时,使用Tamhane’s 12事后检验;对交互作用则进行简单效应检验。

2 人口学变量在积极应对上的方差分析

研究使用方差分析对各人口学变量在积极应对上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进行显著性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专业的主效应在积极应对分数上差异显著(F=3.70,P

(1)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专业特点研究

专业的主效应在积极应对分数上差异显著(F=3.70,P

(2)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性别与地域特点研究

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在积极应对分数上差异显著(F=3.69,P

同理,在积极应对上,县城生源男生的应对水平显著高于县城生源女生。

(3)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专业与地域的特点研究

生源地与专业的交互作用在积极应对分数上差异显著(F=2.78,P

3 人口学变量在消极应对上的方差分析

研究使用方差分析对各人口学变量在消极应对上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各个人口学变量在消极应对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艺体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低于文科生和理科生;城市生源艺体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低于县城生源艺体生;农村生源男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低于农村生源女生;县城生源男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县城生源女生。研究结论证明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即引起个体行为的原因来自于个体的内在特点(如性别、年龄、人格)、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环境、地域差别、文化差异)以及内在特点与外界力量的交互作用。

2 研究建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分类指导原则,对艺体专业学生(尤其是城市生源艺体专业学生)、农村生源男生、县城生源女生等积极应对水平较低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对学生进生压力应对水平测量,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压力应对状况。

第二,开展心理健康专项宣传活动,阐明积极应对在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作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面对生活事件(压力)的观念;阐明积极应对的策略(如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寻求支持、改变认知等),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应对压力。

第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压力应对训练(如转移、调整认知、总结经验等),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压力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