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院校《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院校《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改革路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立院校是我国近十年来新兴的办学模式,它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知识深度、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新型本科应用型人才。自文化产业在我国大发展的十余年时间里,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在逐年完善和丰富,《文化产业概论》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文化产业全局观的重要载体。鉴于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探析势必成为未来教学改革探讨的重点,笔者在独立院校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三年有余,该门课程在我校开展也有近十年的时间,故特结合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提出独立院校《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正确教改观

观念是改革得以不断推进的源动力,也是决定改革是否彻底的关键。树立正确的教改观念无疑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正确教改观的核心是需求的满足。那么,独立院校《文化产业概论》的课程需求是什么呢?只有搞清楚课程需求是什么,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教学工作的改革,才能够收获百分之百的教学成果。笔者认为,独立院校《文化产业概论》的课程需求的重点就是实践能力。

独立院校的学生是第三批录取的本科生,学生生源总体质量不高,生源亦参差不齐,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对于《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程来说,理论性稍微偏强,学生学习起来更显乏力,这就需要课程教学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清独立院校的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只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而不是重点。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始终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即便是像《文化产业概论》这样的通识性课程的教学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实践能力为本是独立院校各个学科教学工作的首要需求,只有建立在这一需求基础上的教改观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的课程改革工作。

二、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由于文化产业的教学属于新兴学科,因此市面上并未出现符合不同层次受教育者需求的多种教材,这给教材选用工作制造了一定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优化教材。大量搜集市面上已经出版的各类文化产业通论性教材,并辅以相关通论性的文献研究类教材,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一本教材为基础,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对教材进行删减和补充,使得教材更加具有针对性。

第二是自主编写教材。组织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相关教师共同为编写一本适合独立院校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教育的教材而努力。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所需反应到教材的编写中,同时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教学知识。可以说,这是一个双向良性互动的关系,教材的编写与一线教学工作的结合使得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成长,也使得该学科的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如果说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教学方法则是构建整个教学工作体系的重要手段。原有的常规的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进,否则很难适应独立院校的具体实际情况。首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增加课程教授过程的吸引力,促使学生利用好课上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其次,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活动,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与本课程有关的实践工作,并为学生联系相关的实习单位,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比如教师授课风采展示,资深教师教学观摩,以及针对教学工作开展的教学研究工作等;最后,鼓励教师亲自编写相关教学案例,基本达到每一章节或每一个重点问题都有相匹配的教学案例加以阐释和说明。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推动改革的良好动力。单一的考试方式必然引发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推动多元化考试体系的建立,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探索。考试方式改革的第一要务是打破期末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方式,建立课堂、课后与期末三维一体的考试模式。在课堂中倡导讨论式考查,根据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讨论题目,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相应的课堂考查分数;适当布置课后作业,包括提交相关问题思考的纸质作业,也包括准备课堂发言等多种形式;而期末考试试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并做课堂陈述,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一次课外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与试卷一同作为期末成绩。结合三个层次的考查,使得学生整个学期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三、打造交流互动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方式仍然沿用了初、高中教育的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思维方式无法得到开拓,这种方式在大学的教育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尤其对于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独立院校的教学。改革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是从两个层面转变教师的角色,一是让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向与课程文本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二是让教师从课堂的单一讲述者向和学生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

笔者认为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打造师生良性互动的平台,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对话交流,从而激发师生各自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在这一方面,我院已经相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定期举办文化沙龙,文化热点、相关著作或文化现象均可成为讨论的话题。沙龙相对于课堂更加轻松,学生在沙龙上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带动他们课下更愿意积极准备沙龙上的发言,从而拓展课外学习;搭建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转载各种学习资料,可以了解更多的网络信息,同时可以掌握网络的基本技能,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学生的需要;积极组建文化产业研究工作室,以实习基地为依托,以教师指导为辅助,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方式,把课堂所学与实习基地的工作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课堂在实践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拓展,让师生共同跳出了课本与单项教学的范畴,使课程的构建更为合理,也使得课堂的内容更为丰富,最重要的是使得师生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四、建立高效反馈机制

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徘徊艰苦前行的过程,一切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都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成效优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出来的,而随着时间和具体课程教学任务的改变,课程改革的理论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承认课程改革的过程性,其次需要对这个课程改革的过程进行追踪式的考察,即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定期督导监督机制和不定期师生座谈会两种方式为主导,随时反馈教学改革的信息。督导工作组是由一批具备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团队组成,督导工作组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并每周形成一份督导工作简报,高效及时地反馈督导工作组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以及需求,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和重、难点,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第一手反馈资料。日常教学反馈之外,每学期期末还组织学生的评教工作,这是相较于师生座谈会更大范围的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在评教工作中设置大量的问答型题目,尽量挖掘学生的切身感受和需要。

反馈机制的建立任重而道远,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如何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何让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反馈机制必将提供越来越重要的参考依据。

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产业的教学工作也异军突起,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由于一方面独立院校成长的时间较短,而面临的特殊性又较为突出,另一方面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需要在整个独立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体系中进行,其本身的运作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的改革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值得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单胜江.基于需求分析的经贸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疯狂英语,2008(10).

[2]杨晓叶,赵晓红.独立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3]刘立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探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杨启亮.承认过程:一个重要的课程改革实践理念.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文化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