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农村金融发展与服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农村金融发展与服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目前农村市场的需求结构和层次特征,促进农村经济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农村需要金融支持和提供服务。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为“立足‘三农’,城乡联动”,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金融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已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农村金融应当选择为支持农村发展现代商业市场,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机制,为“三农”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服务;结构

1、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按用途主要分为五类:基本生存需求、一般生活性需求、小额生产费用需求、小规模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以及产业化经营中的较大规模资金需求。按需求主体可分为农户、农村企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可以分为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农村企业分为小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不同收人水平或户型的农户以及规模不同的企业,其金融需求和满足方式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

1.1 纯农户的金融需求:此类农户多属于中低、低收入户,无非农收入来源,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极强,其金融需求主要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生活性需求和小额生产费用需求,包括建房、子女上学和疾病治疗等。这类农户由于承贷能力有限,信贷风险较大,往往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信贷供给范围之外,只能以较为特殊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目前,政策性金融的优惠贷款资金、民间渠道的小额贷款以及政府财政性扶贫资金是这类农户满足资金需求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类型农户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地区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1.2 兼业户的金融需求:兼业户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主要包括: (1)承包土地进行大规模农场式耕作或者经济林、牧草种植;(2)规模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3)地域优势的蔬菜种植;(4)剩余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个体运输业、简单加工业等;(5)时令性农产品流通经营。这类农户的金融需求主要是农业生产费用需求以及小规模的经营周转资金需求。这些需求大多是农业产业化派生而来的,是公司加农户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在农户层面上的资金需求。由于缺乏商业贷款供给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品,这类农户很难从银行申请到贷款。但是,农村地区的亲缘、血缘关系以及熟人社会的制约,使农民很重视自己的声誉。村民们深谙没有信用的危害,对履行债务有较强的道义约束,非常适合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信贷。

1.3 小型农业企业、小型工商企业金融需求:这类企业一般是立足于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经营风险较高。这些企业存在着扩大生产和启动市场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小规模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由于缺乏健全的承贷机制和信用担保和抵押制度, 它们很难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基于扎根农村的优势,开展关系性融资,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和信贷风险,逐渐成为这类企业主要的贷款机构。然而,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普遍不足,其自身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难以充分满足这类企业的资金需求,使得一部分小型企业不得已转向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

1.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需求。此类企业主要从事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这类企业需要大量正常的流动资金和规模扩张中的长期投资需求以及汇兑、结算等中介金融服务。由于其资金实力较强、规模较大、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其经营范围较广,跨出了县域甚至省域的范围,所以需要金融机构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显然,地方性的小型金融机构无法有效地提供此类服务,这就为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市场空间。农村金融植根农村、辐射全国的独特优势,使之必然成为这类企业的信贷供给主体。

1.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交通、水利、能源、电信、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巨大的信贷融资需求空间。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主要依赖财政渠道解决,近年来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大部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更多的政策性贷款支持。同时,也应该看到,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电力、电信等有着巨大的赢利空间,这就为包括农村金融在内的大型金融结构提供了市场空间。

2、农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方向

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的状况以及农村金融自身的特性,农村金融应服务于小“三农”经济过渡和农村现代商业性市场,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主要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大量正常的流动资金和长期投资需求,并为这些企业提供结算、汇兑等金融中介服务。从目前和将来三农服务对象融资渠道进行分析。

2.1 融资次序与层次

按照借贷交易双方关系的远近(或交易层次) ,我国农户(或农村企业)的一般融资次序依次为:个人通过兼业实现自我融资―亲属间相互捐赠互助―熟人间的民间借贷―联保贷款―社区合作金融―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大商业银行贷款。

上述的融资次序按交易层次由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亲友间的自我融资(包括前三种形式) 、社区间互助合作(中间的第四和第五两种形式) 、市场化融资(最后两种形式) 。这一融资次序的特点是借贷交易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由传统封闭的小农经济向市场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过渡,这一融资次序也与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相一致。

农户的融资需求首先考虑的是自我和亲友之间的相互融资。从借贷意识来看,中国的农户具有强烈的“内源融资”偏好,当农业收入不足的时候,小农家庭就更愿意谋求非农收人,因此非农收入首先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提供了补充。如果非农收人不能弥补农业生产资金的不足,那么农户之间的相互融资就会发生。但农户之间的这种自我融资的局限非常大,当生产经营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超出亲友的资金借贷能力时,在社区社员之间进行互助合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随着农户收人水平的提高,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及生活消费的情况下,有许多“道义小农”也逐步走向“理性小农” 。而当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后需要融入整个外部市场经济时,小农的理性就得到充分体现,融资需求也必然转向市场化融资。

2.2 交易成本与农村金融交易的形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形式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不同机构产权组织形式的选择取决于为满足金融需求的交易成本高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包括四类:一是签约成本,即因农村基础设施或地理位置等引起的交易成本;二是信息成本,即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的交易成本;三是管理成本,即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成本;四是成本,即与产权形式相关的成本。总交易成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成本。

2.3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农村金融的市场定位

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有着各自的竞争优势,必然适应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户和兼业户的信贷需求属于较低层次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分散性、小额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民间借贷和合作性金融机构拥有在监督和执行上天然的信息优势,成为这类金融需求的供给主体。

3、农村金融的服务选择

根据以上理论,结合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性特征,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也应体现出层次性的特点。农村信用社主要对“三农”提供结算,小额贷款。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集中性、大额性和共性化的金融市场上,可以发挥在信息收集、管理和监督上的规模化优势,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

3.1 农业银行构建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密切的银企关系,完善间接融资服务体系。第一,应密切关注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积极主动向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融资辅导,提高这些企业的融资能力;第二,进一步优化信贷服务。从信贷业务品种的安排和选择、贷款期限结构的配置、利率工具的掌握和使用、贷款手续的简化、抵押担保方式的创新等方面为农户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第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授信,同时,赋予固定地提供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服务。

3.2 农发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农发行必须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介入农村信贷市场。为此,必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防范信贷风险。

3.3 农村商业银行 发展综合性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除了存贷款等基本的金融服务外,应适时发展农村其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工具结构。

3.4 农村信用社积极参与农村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城镇化为农村金融提供了巨大商机,其广阔的需求前景必将成为高成长的信贷市场。由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处在起步阶段,投融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金融及时进入这个领域,一方面可以形成并巩固在农村的经营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整合,搞活农村金融县(市)行经营,优化信贷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

4、结论

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运作机制、支持区域和支持领域三个方面。在运作机制方面,要大力加强银政合作,积极探索深化银政合作和机制创新工作。在支持区域方面,要按照农村金融总行有关贷款政策要求,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良好的县城及中心镇作为重点区域。在支持领域方面,要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