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文本细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文本细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本细读的概念由来已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细读,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文本细读之初体验

丁立梅的《手指上的温度》是一篇叙事散文,通过“我”在母亲小院里晒太阳,吃母亲精心为“我”准备的南瓜子,母亲为了采摘绿色青菜等事情写出父母给予“我”的全身心的关爱,又通过“我”随手送给母亲的糖,送给父亲的烟写出了为人子女的“我”对父母的关注不够,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安排课堂教学过程时,解读本文主旨,了解作者写作意图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来进行。

首先,让学生感悟父母与“我”之间互相给予的关注,这一部分是通过详读文章1~3节及8~10节来开展的。1~3节读至细处,如“母亲的小院是以前的模样,它坚守在这里”“冬天的太阳”,让学生进入到关键语句,揣摩关键字词的深层含义,就不难理解院落虽小,父母的爱很满;小院坚守在这儿,实际就是父母的爱从未改变;天气虽是冬天,但阳光很暖,父母给予的关爱让“我”温暖。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大而空,停留在一个空泛的“爱”字上。而是能够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这一部分完成之后,学生再去阅读“吃瓜子”部分,就变得简单了。学生能找到关键之处,母亲栽种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吃;南瓜开出艳艳的黄花,就如同母亲给“我”的爱那样美丽;瓜子儿是香味四溢的,母亲的爱亦如是;“洗净、晒干、炒熟”这一过程中可见母亲的辛劳,也能读出母亲为孩子做了一点事时的欢快心情……这些文本的细读,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爱的长久与壮观,为下文分析“我”对父母的关注作了铺垫与渲染。8~10的阅读承接1~3节顺势展开,让学生阅读去思考,学生能感受到父母的欣喜与兴奋,并且能学以致用,从文中去寻找到细节之处来证实父母的欣喜若狂,比如有学生寻找到父亲的表现“得意,到母亲跟前炫耀,晃着烟馋母亲”有人找到了母亲的表现,并能过朗读来表现了自己的理解。这时,我转身询问:父母的欣喜是因为“我”的关注,可“我”的关注是真正用心的吗?这样就让学生学会了比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依然是落在文本上,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当学生去读、比较、思考后,自然就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文本中的“记起回来时,曾在包里塞进一条烟”,学生就感受到“我”的漫不经心,“那包喜糖是我随手放在包里”中“随手”一词可见当时“我”的不用心。这些细节之处找出来后,学生已经有所感悟,原来,我们给予父母的太少了,而父母却给了我们所有的关心。

其次,当学生阅读文本之后,从细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后,就进入到主旨的理解。在前面的铺垫下,这部分的探究还是注重文本,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体悟本文的主旨。这儿我抓住了这一句话“半路上,手触到一个纸盒,掏出来,竟是那盒巧克力”,让学生细细品读,探究“竟”字在这儿是什么用意。这样文本的细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又从文本中走出来。

最后,是在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拓展,“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这里看似脱离了文本本身的内容,但是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却欣喜地发现经过之前的分析学生开始学着根据文本进行回答,他们读懂了“我”没有为母亲准备礼物,只是随手送了喜糖,所以回答“我要精心准备礼物”;他们读懂了“我为父亲准备的礼物也未真正用心,所以回答“我会根据父母的需要为他们准备礼物”;他们感悟到了父母渴求的只是一点点关注,所以他们回答“我会将父母放在心上,经常去看望他们”、“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所以回答“给父母带去欢乐,给父母关注与爱”。这些回答都是学生结合原文进行的思索,避免了以往学生感悟主旨时容易大而空的毛病。

我将文本细读作为重点,课前设计时就将文本进行了仔细解读,课堂实施过程中也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字,探求文字背后的深义,实践过后,我感觉文本细读是日常备课,课堂实践的一种必备方法,真正实施后将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文本细读在渐入佳境

文本细读已经成为我上课之前的思考重心。我感觉文本细读要渐入佳境,而不能一蹴而就。

《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一篇小说,写的是圣诞节下午一位赤着脚孤独贫穷的老妇人行走至车站坐车,有的行人未曾注意到她,有的行人见到了却视而不见,也有的人退避三舍,一位衣着时髦的青年却脱下自己的新鞋给老妇人穿上,众人称其为天使、圣人,最后,一个孩子却说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笔者参加一次听课活动,四位老师都上了《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不约而同地从了解文章的情节入手,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这一步之后,又都选择了“老妇人处于怎样的境遇”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但是第三步四位老师就有了不同的选择,其中一位老师选择了从文章后半部分入手,以“这个青年如何对待老妇人”引起了下面的文本分析。探讨了青年人的穿着打扮,揣摩了青年的动作、语言,然后让学生来分析为什么众人称他为天使、圣人,接着回到前面,再来看其余人的表现,与青年形成了对比,最后以“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句话怎么理解这一问题结束全课。

这种文本细读,如果从内容来看,概括了全文的所有内容,文章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他们之间的区别,以及最后主旨的把握都涉及到了。但是文本细读是不是仅仅做细就行了呢?

我认为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还不能称为真正成功的文本细读,在我看来,文本细读除了要读细读透之外,还要关注解读时的顺序,是不是水到渠成,是不是可以渐入佳境。

这篇《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位教师的教法就使得整个课堂缺少了渐入佳境的感觉,没有其余人对老妇人的躲避,没有其余人的漠不关心,怎么让学生感受到青年脱鞋的震撼呢?没有这种震撼,如何能激起学生的深思?如何能唤醒学生向善的心呢?只有在冷漠中发觉到了温暖,才会让人觉得这份温暖的可贵,才会让人由己及人,产生“我也要给予别人温暖”的想法。其余人与青年的举动对比越强烈,才能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普通人是不是普通,青年人究竟是天使还是普通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关键。

因此,文本细读不能直接就去关注文本核心处,而是要从入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再渐入核心。

三、文本细读之感情变化最重要

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是由文章内容组成的,但真正支撑文章的,并非内容,而是内容背后的感情脉络。我们在阅读、分析文本时了解文本内容只是第一步,走完这一步之后,去寻找那根隐藏的线才是最重要的一步,这根线就是文章的感情脉络。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你就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的精神渴求。

比如《春晓》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春天来到时的美景,后两句写的是夜晚风雨中花儿被打落的情景。如果我们去探寻内容背后的感情,就会发现这首诗的感情是有转折的,前两句是见到春日美景时的欢乐之情,到后两句,感情一变,写的是风雨中花儿飘零时诗人内心对花儿的怜惜之情,了解到这一转变,我们就能知晓诗人的写作意图,春日如此美妙,令人欣喜,但春日又如此短暂,一场风雨就让花儿凋零,于是怜惜之情油然而生,至些,恍然,原来诗人要表达的是惜春!让我们珍惜春日短暂却美妙的时光。如果不去了解感情脉络,只读诗歌表面的内容,那本诗的主旨是无法领悟的。

《孤独之旅》也是如此,教师可以立足于内容,理清情节后分析人物形象,这时的人物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情感支撑的人物不易被人记住的人物形象。假如教师不仅仅抓情节,在梳理情节后去寻找人物情感的变化,文中小主人公从无人交谈时内心的倦怠,到一日复一日度日时内心的孤独,到经历苦痛,最终战胜倦怠、孤独后的内心的充实,当我们能把握住这根感情线,理解小主人公情感变化后,再去探求人物的性格,不就顺理成章了吗?小主人公杜小康性格的成长就容易把握了。

这类文章是很多的,人物的感情变化在文章中处于核心地位,把握这一点,就将文本的关键抓住了。比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背影》中“我”的感情变化;《窗》中不靠窗病人的心理变化等,都可以从感情脉络入手来细读文章。

孙绍振说过,人的心灵是文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启发,在我看来,就是要细读文本,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去感受,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