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5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5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进行手术治疗的8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85例患者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过前、后路手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4年,按照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优44例(51.8%),良20例(23.5%),可18例(21.2%),差3例(3.5%),优良率75.3%,有效率96.5%。结论:手术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根据脊髓压迫的来源、节段以及压迫程度选择适当的入路及术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083-02

在颈椎病中,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所有颈椎病的10-15%[1],其发病机制为颈椎间盘退变影响脊髓血供并压迫脊髓组织,进而造成神经功能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自下而上的运动神经元性瘫痪[2]。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压力大、工作繁重,再加上诊断水平及人们就诊意识的提高,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原则上该病一经诊断应首选外科治疗,尽快解除脊髓压迫症状,以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我院近年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5例,并对他们实施了前、后路手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5例,男性55例,女性30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57.8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CT及MRI检查确诊为单纯性脊髓型颈椎病,并伴有不同程度四肢不全瘫痪症状。拟行前路手术患者术前常规进行气管推移训练4d,每天2h;拟行后路手术患者进行俯卧位训练。1-2周内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42例患者行前入路手术,其中36例患者采取环锯法摘除突出间盘、椎体后缘潜行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6例患者切除椎间盘块状植骨;38例患者行后入路手术,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6例,门2例;另有5例患者行前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及经后路版椎板减压椎管扩大术。术后3d内常规静点甘露醇及激素,应用营养神经类药物2-4周,并采用颈托固定4个月。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7d。

2 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症状,5d后自行恢复;4例患者术后一周之内麻木症状加重,通过静点甘露醇与激素后逐渐好转。2例患者术后肌力较术前减弱,经甘露醇、激素、营养神经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后恢复。1例患者植骨愈合不良,再植骨并钛板固定后痊愈。2例患者术后擅自摘下颈托,出现鹅颈畸形愈合。所有患者未出现脑脊液漏及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康复后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4年,按照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优44例(51.8%),良20例(23.5%),可18例(21.2%),差3例(3.5%),优良率75.3%,有效率96.5%。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若不经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轻者可导致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导致患者四肢瘫痪只能长期卧床,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因此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其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所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于以下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经影像学检查后诊断明确且临床症状明显②患者病程较长,症状渐进性加重而且能够确诊者③患者脊髓压迫症状虽然不甚明显,但是对患者生活工作已经造成影响且经非手术保守疗法又不能改善患者病情[3]。

以往我们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诊断率较低,常延误患者诊断及治疗。近些年来,随着MRI的普及,不少研究证明MRI可较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性质、受累程度及邻近关系,并能够灵敏反应脊髓水肿情况及是否有出血。随访结果显示术前MRI检查示脊髓无变性者预后要好于脊髓变性者,而显示颈髓明显受压萎缩变性者术后效果较差。鉴于脊髓型颈椎病为一慢性渐进性发展的疾病,最终能造成四肢瘫痪的严重后果,普通的颈椎制动及抗炎止痛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起到放慢病变发展速度的作用,笔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可首选MRI检查,一经发现脊髓受压变性者,若无手术禁忌症,则尽早手术。

目前经前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术或加以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优点是术野清晰,操作简便,出血较少,可彻底摘除突出的椎间盘以及骨赘,同时能进行椎体间融合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疗效较好,主要用于单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本组42例患者行前入路椎板手术,优良率85.7%(36例)。而后入路手术目前认为适用于病变累及2个以上节段的患者[4],这是因为后入路可充分扩大椎管以减轻脊髓受压程度,从而减轻患者痛苦,也为再次经前路手术提供保障。本组38例患者行后入路手术,优良率84.2%(32例),效果较满意。且手术时可将残留棘突固定于门轴侧的小关节囊上,小关节囊收缩时可加大开门的角度,减少“再关门”的可能。而且无论从患者预后还是术后颈椎后柱的稳定性来看都要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

总之,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手术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根据脊髓压迫的来源、节段以及压迫程度选择适当的入路及术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而且由于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且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需充分准备,术后要精心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雄生,贾连顺,袁文等.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规律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301

[2] ParkeW W.Correlative anatomy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Spine,1998,13:831-837

[3] 赵定麟.脊柱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204

[4] 贾连顺,史建刚.重视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与严格手术指征[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