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电影《秘密花园》之礼貌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礼貌理论不仅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还经常被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礼貌原则规范着人们的社交活动,人际距离、相对权势、绝对级别等因素都对礼貌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礼貌理论出发,以《秘密花园》中的人物对话为切入点,证明了礼貌理论有助于解读儿童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玛丽性格的塑造。同时,礼貌理论对彰显该部儿童作品中“儿童教育”这一主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电影;礼貌;儿童教育;人物性格
礼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交际中的社会现象,通常被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是语言形式和语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1]从礼貌语用角度分析人类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话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人物对话。虽然这些对话是模拟交际语言,但是也可以反映出虚构人物之间的交际与相互关系。本文试图从礼貌理论出发,以《秘密花园》中的人物对话为切入点,分析礼貌理论在儿童电影中的运用及其在儿童人物性格刻画中的作用。
一、 礼貌与文学语篇
礼貌研究一直备受关注,Lakoff,Leech,Brown & Levinson等学者都对礼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Lacoff阐述了言语交际中的三条规则。英国学者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并与合作原则相结合共同规范人们的社交活动。其礼貌原则包括如下六条礼貌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 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2]此外,Brown & Levinson还提出礼貌具有普遍性;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会在一定程度上合作以维护彼此之间的面子;为消除、缓和面子威胁行为,人们会根据影响面子受威胁的三个主要因素——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和绝对级别估算面子威胁行为的大小,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礼貌策略。[3]
随着“文学文体学”这一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意识到语用理论也可用于文学语篇的分析。礼貌作为一种语用现象,也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比如,Abdesslem H 在其论文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discourse of drama:A case study中深入分析了作品《慈善家》中的礼貌策略。[4]高剑妩、申丹在“礼貌策略、人物塑造理论与戏剧文体学——综合性实例分析及模式修正”一文中结合语用理论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并较好地阐释了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5]这些相关研究都为文学作品的礼貌分析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二、《秘密花园》中人物对话的礼貌语用分析
《秘密花园》作为一部公认的无年龄界限的文学精品,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电影原著作者班内特以其独到的视角讲述了孩子们在大自然和他人的影响下改变自我、乐观生活的故事。作品语言简洁,思想丰富,情节生动。透过礼貌理论,我们对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乃至剧中整体儿童形象的塑造展开分析,以期获得对作品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礼貌理论下人物性格的刻画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玛丽性格的转变可谓是故事中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部分。故事开头,玛丽是一个蛮横,冷漠的小女孩。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她最终变成了一个快乐、善良的孩子。她的转变在礼貌理论下得到了非常清晰的阐释。下面,我们不妨分析几个相关实例。在故事开头部分,玛丽在一场灾难中成为孤儿并被送到了姨夫家寄养。一天早晨,刚起床的她与女管家有这样一段对话:
Mary:Who is going to dress me?
Mrs.Medlock:Cant you dress yourself?
Mary:Of course not.My ayah dressed me.
Mrs.Medlock:Nonsense.
……
Mrs.Medlock:What do they do with children in India?Carry you around in a basket?
Mary:How dare you talk to me with such disrespect!
从礼貌理论看,当这个寄人篱下的小姑娘刚来到这个陌生环境时,她与女管家之间的社会距离比较大。虽然女管家和主人之间是明显的正权势关系,然而玛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因而,对于女管家而言,她并不觉得玛丽地位在其之上,甚至反而觉得自己的权势高于玛丽(从对话中女管家所用的反问句式和嘲笑的语气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一点)。较大的社会距离和较高的相对权势使得玛丽在与女管家交流的过程中本应比较拘束、腼腆,语言的礼貌程度也应该比较高。但是,玛丽在上述对话中对女管家却没有用任何称呼语,面对女管家的嘲笑言语,她甚至会试图抬高自己的权势,以How dare you 这样礼貌程度较低的句式向女管家发起挑战。显然,玛丽所采用的交际方式有悖于面子维护的策略。那么她的这种选择说明什么呢?结合故事的背景,我们会发现,玛丽的行为与她的个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由于玛丽在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对她非常淡漠,她的周围就只有佣人。因此,她的性格变得非常孤独,任性和敏感。当她来到她姨夫家时,这种任性和敏感因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加明显。她与人交流极为傲慢,对人对事十分敏感。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言语特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作用。
关于玛丽性格的描写,我们在电影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再比如,玛丽和女佣玛莎之间的一段对话:
Mary:Are you my servant?
Martha:Im Mrs.Medlocks servant.Shes Lord Cravens.
……
Mary:Stop it! Whatre you doing?
Martha:I thought all girls liked to be tickled.What would you like to wear?Black…black or black?
Mary:Are you blind?Theyre all black.And I wont be laughed at,servant.
……
Martha:What do they wear in India?When I heard you were coming,I thought you'd be a native.
Mary:What?ou thought I was a what?You…You…You daughter of a pig!
Martha:You neednt be like that.Ive nothing against natives.
对话中,玛丽直呼玛莎为“servant”,非常直接地将两者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呈现出来。当玛莎和她开玩笑时,玛丽也总是十分抵触,采用的是去人称,诸如“Stop it.”这样的祈使句,“Are you blind?”这样的反问句。这些直接性的礼貌策略比较适用于Lacoff的规则3,即社会距离较为亲近的双方。倘若在双方存在地位差异,话题较为敏感的语境下使用,这样的交流方式就不再礼貌,反而表现出了她性格中的傲慢与敏感。当最后玛莎不小心因为“native” 这个词触怒她时,她更表现出暴躁霸气的个性。
当然,电影中的这个女主人公在大自然和朋友们的影响下,性格最终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仍然可以从礼貌角度加以解读。
譬如,在故事的开头,当玛丽希望知更鸟能为她带路去寻找秘密花园时,她对它发号施令:“If you know the way,show me.” 但是后来,当她再次看到知更鸟时,她却说:“Show me the way,please.”显然,改变后的她说话时更愿意用“please”这一礼貌标记以表达出她的感激之意。同样,当玛莎的真心与友好打动玛丽之后,她也渐渐愿意接纳玛莎。当玛莎送给她跳绳时,她也会说“Thank you”。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她甚至还有了自己很好的同伴。玛丽变得不那么敏感、暴躁、不友好,她的性格向积极面有了不小的转变,甚至开始关爱同伴。比如,在故事最后,她鼓励科林勇敢地站起来,对他说:“You could do it.”
当然,她性格中原有的刚毅,率直的一面始终留存于她这幼小的身体之中。当她面对她懦弱、自私、悲观的表兄科林时,她那刚烈的个性就爆发了:“I hate you.Everybody hates you.You are so selfish.” 虽然她的言语违背了得体准则、赞誉准则,甚至同情准则,但是她这是试图用裸的反面言语去唤醒科林。这种对于礼貌原则的违背对刻画玛丽的刚烈性格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该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而且作者在塑造整体儿童形象方面也颇具心思。对于一部成功的儿童电影,儿童形象的成功刻画至关重要。结合礼貌理论,该作品所呈现的生动的儿童形象同样可以得到清晰的阐释。我们不妨也选取一个侧面加以了解。
根据礼貌理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是估算面子受威胁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交际双方关系越远,交际时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高。因此,陌生人之间第一次见面,双方语言交际的礼貌程度应该比较高。然而,迪肯与玛丽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却与这个准则不太一致。对话中,玛丽和迪肯没有太多的寒暄,他们通过一只小鸟就很自然地相识了。迪肯直呼呼玛丽为“Mary”,玛丽在推断出迪肯的身份后,也直截了当地说“I know you too.You are Marthas brother,Dickon.”两人显得毫不生疏。甚至,玛丽很快就决定告诉迪肯她的秘密——秘密花园。一般来说,成年人在交往中从逐渐接近到更加亲密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阶段。比如,在交往初期,人与人之间谈话会停留在相对肤浅的表面,自我保护意识强,相当注意维护彼此之间的面子。然而,儿童就大相径庭了。因为儿童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仍处于较低阶段,儿童性格中单纯,透明的特点十分明显。儿童之间从认识到熟悉的过程相对较快,他们更容易展开随意交流,与对方心理层面的距离也会较小。因此,这种与准则的不一致其实恰巧折射出了儿童交际时的心理特征。
再比如,有一天,当玛丽和科林因为琐事而发生争吵时,女管家却突然出现了。面对女管家对玛丽的恶劣态度,科林挺身而出,保护玛丽。他说:“I want to be alone with my cousin.I order you to leave this room.”从面子理论看,玛丽和科林因争吵已经破坏了彼此的面子。对于成年人而言,面子的维护和修补可能会因双方距离的加大而需要更多的策略去缓和面子威胁行为。而对儿童来讲,性格中单纯透明的特点决定了面子威胁行为对他们的影响会相对较小。因此,玛丽和科林在女管家面前能够迅速和解的行为自然而富有童趣。
从礼貌角度看,儿童在交际过程中受面子威胁行为的影响相对较低,彼此熟悉的速度较快,对维护彼此面子的意识较弱。显然,儿童的心理共性在本作品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儿童性格中单纯、善良、透明、爱憎分明等性格共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礼貌理论下作品折射出的儿童教育
礼貌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过程中一般都会尽量遵守礼貌原则,通过合适的礼貌策略采取措施以消除,缓和面子威胁行为。这些都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于儿童教育也是极为有益。
作品中,在女主人公玛丽从蛮横冷漠变得善良可爱的整个过程中,一位名叫玛莎的女仆起到了重要作用。电影开头,玛丽和玛莎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Mary:Are you my servant?
Martha:Im Mrs.Medlocks servant.Shes Lord Cravens.
……
Mary:Stop it! Whatre you doing?
Martha:I thought all girls liked to be tickled.What would you like to wear?Black…black or black?
Mary:Are you blind?Theyre all black.And I wont be laughed at,servant.
……
Martha:What do they wear in India?When I heard you were coming,I thought youd be a native.
Mary:What?You thought I was a what?You…You…You daughter of a pig!
Martha:You neednt be like that.Ive nothing against natives.
对话中,面对蛮横的玛丽,玛莎的语气与女管家梅德洛克的语气完全不一样,她会试图与玛丽亲近以拉近彼此的人际距离。比如她会去挠玛丽的痒痒,去开玩笑。在玛丽生气时,她以诚恳的语气解释道歉,采用负面礼貌策略以弥补对对方面子的损害。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建立双方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感化影响玛丽提供了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身体力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教育。儿童健全道德人格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6]因此,玛莎对于礼貌的见解与实践对改变玛丽傲慢,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可谓功劳颇大。
玛莎还一直鼓励玛丽出去玩耍,她认为这很有必要。有一次在玛丽出去之前,玛莎帮助玛丽穿着衣服,并介绍着自己的弟弟迪肯。玛莎没有帮她把衣服上的帽子整理好而使得玛丽又大发脾气。
Mary:Put it down.
Martha:Id no idea about how curious he is about you.
Mary: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 doing?
Martha:Oh,there you are.Miss Mary.I wont know where you were gone.
Mary:What do you mean?You knew percent where I was.
Martha:Your scarf,miss.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玛丽的骄横,玛莎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比如采用答非所问的办法,减少正面冲突的可能,从而给双方都保全了面子。玛莎这么做是在以宽容之心帮助别人,以撤退的行为方式去冷处理问题,并以很好地情绪控制力来安抚玛丽。这些方法对于儿童教育来讲也是十分值得尝试的。
玛莎充分使用了得体准则、慷慨准则、同情准则等礼貌原则,努力维护双方的面子以改善与玛丽的关系。而玛丽显然也被玛莎所感染,慢慢接受了她。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对好恶有着敏锐的感受,并会以他们的善良本性去爱那些爱他们的人。从礼貌角度看,这不仅证明了遵守礼貌原则,采取合理的礼貌策略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意义,也烘托出了电影中玛莎这个儿童教育的正面形象。因此,礼貌理论对彰显该儿童作品的教育主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分析玛丽、科林、玛莎、梅德洛克等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礼貌理论同样有助于文学文本的分析。该作品中人物对话在礼貌理论的解读下,儿童性格中单纯、善良、透明等性格共性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玛丽性格的鲜明转变使得女主人公形象被成功塑造。还值得一提的是,透过礼貌理论,该儿童作品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承载。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Geoffrey N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Abdesslem Habib.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discourse of drama:A case study[J].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2001(02).
[5] 高剑妩,申丹.礼貌策略、人物塑造理论与戏剧文体学——综合性实例分析及模式修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6).
[6] 高飞.陈鹤琴儿童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09).
[作者简介] 金小玲(1979—),女,江苏南通人,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