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市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原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原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3年,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最高,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停滞趋势。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同工业一样面临着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乡镇企业大部分倒闭,乡镇企业解决就业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其中大部分人只好又回到农村,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增加,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大大减少,大量富余劳动力只好滞留农村。
二、原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第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原平市农村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占30%,文盲半文盲占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6%,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仅占农业劳动力的1%。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长远看,随着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第二,乡镇企业发展受阻,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几乎停滞。8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的生产管理粗放,产品技术档次低,分散化布局没有聚合效应等问题在短期内也很难解决。使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较80年代相比明显缩小,关闭“五小”企业使得很大一部分乡镇企业下马,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而且这些问题在短期内也很难解决。这样,原平市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连年递减,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难以为继。
第三,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原平市城市职工下岗人数增加,城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又为农村剩劳动力转移带来困难。
第四,加入“WTO”同样给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新挑战。入世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真正的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三农”问题也不例外,整个国内的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已经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原平市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三、原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第一,原平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原平市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规模的不断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加,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可能。同时,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又为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两者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了农村的不断变革和社会进步。
第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是我市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城市的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其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现代城市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要素聚集的一种物化体现。资源要素的集聚,是城市化内在的推动力。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外就业和企业等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双向选择的机制决定了一个劳动力要从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过程中的工作和学习,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了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进而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我市农民从温饱到实现小康并走向富裕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捷径。可以说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就没有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也就没有农村的小康和富裕。
四、原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劳动者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要改革农村教育机制,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不仅有益于提高农民的素质,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做好合格的劳动力储备,而且也推迟了新增适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待业大军的速度,减少就业压力,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条件。
第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民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要使我市的乡镇企业成功实现二次创业,首先,要在保持现有政策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乡镇企业优惠政策,逐步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效益和水平。其次,鼓励城镇一些私营企业到农村进行开发性投资,扩大农村就业。
第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同时,加大向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快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开发出因地制宜适合农民自身特点的品种,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业,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市场,加速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同时把交通、通讯、信息服务作为重点,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第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成为原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小集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