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明远断病手迹(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明远断病手迹(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的80年代,我们和四季青公社联系较多。他们生产检查时,有时会通知我们参加,帮助他们及时地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问题。1980年3月18日,我们又在公社生产组老翟的陪同下,从彰化村开始进行生产检查。

那时四季青公社新从日本引进了一座现代化大温室,听说温室内的温湿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并自行控制。这样的温室当时还很少,很早就想进去看看。由于它就建在彰化大队的旁边,检查完彰化,在霍同志的带领下,我们走了一趟。

刚一走进温室,管理这座温室的老闻就迎了上来。没有等我们开口便说:快给我们看看吧!挺好的黄瓜,不知怎么,就一个劲儿的烂,打了些农药,也不管事儿。

这座温室实际上是由2个连跨式大温室组成,中间由一个通道相连。我们走进的是东面的一座。温室中间有一个过道,北面种植的是番茄,南面种植的是黄瓜。

我们先看的是黄瓜。果然病得很严重。不仅瓜条腐烂,叶子、卷须、茎秆也都腐烂。腐烂后病部都长出浓密的灰霉。只要轻轻地一动,病菌的孢子便像灰尘一样,扑面而来。再仔细看,灰霉病瓜条多是由开败的花上开始,先是花腐烂,进而向瓜条侵入,并迅速向上发展。幼瓜被害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淡灰色的霉层。较大的瓜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再生白霉,然后霉层转变成灰色(图1)。实际上有一些雌花,还没有授粉,就被为害。被害瓜轻者生长停止,端部腐烂(图2),重者整条瓜腐烂。叶片被害一般是由掉落的花附着在叶面引起(图3),形成大型的枯斑(直径20cm~25cm),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有时有轮纹,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图4)。烂果和烂花附着在茎上或茎部有伤口时能引起茎部腐烂。严重时,使下部数节腐烂、折断,引起植株上部死亡。当时粗略地统计了一下,黄瓜被害瓜率可达46.05%,死秧率达244%。

这种病我似乎见到过,是在此几年前,一个蔬菜冷库的工作人员送到我们实验室的病蒜薹。蒜薹除了腐烂,也长出灰霉。经过鉴定,确定为灰霉病(Botrytissp.),属于一种储藏病害。但是,究竟是属于哪个种,没有能做下去。于是,我对老闻说您这里发生的是一种灰霉病,以前我们还没有在田间见到过,需要回去做一些观察。

至于防治,我们建议他们,先将温室中的病叶、病果和病瓜清除一下,清除的病残放到锅炉房烧掉。然后用百菌清防治一次。老闻告诉我们,他们有一种和大温室配套来日本农药,不知是否可用。他拿了一袋,药名叫Euparen(抑菌灵),从说明上看,防治对象中有白粉病和灰霉病。我认为可以用这个农药试试。

我们从田间采集了一些病样,回到实验室进行了鉴定。这种病菌的子实体较大,用肉眼即可见到病部的表面毛茸茸的。挑下来在显微镜下观察,在粗大的孢子梗中间散落着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直立,密生在基物上,淡褐色,有多个隔膜,顶端有1次~2次分支,分枝的基部一般略缢缩,梗顶端一般略膨大,上生小突起,突起上着生孢子。孢子梗的长度变化较大,与着生的部位有关,大小为(811.8~3207.8)μm×(9.3~24.8)μm(图5)。分生孢子包围在梗顶,易散,球形、椭圆形、卵形,淡色,单胞,大小为(5.5~13.8)μm×(5~12.5)μm(图6)。经过与文献核对最后确认为:BotrytiscinereaPets.。鉴于这个名字是根据其无性世代确定的,而在发现了有性世代后,应当使用其有性世代的学名。所以后来有人使用Sclelotiniafuckliana(deBary)Fuckel(富克尔核盘菌)作为该菌的学名。

根据文献的记载,我们了解到,该病容易在高湿弱光照的条件下发生。虽然主要通过菌核越季,但是在干燥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可以成活138天,也就是说没有菌核,病害也可以传播。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这种病害严重发生是和当时的天气有关。当年从3月3日~19日半个月来基本上是阴天,正符合灰霉病发生的条件。据此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

改善温室的温湿度管理:白天适当地放风,夜间提高室温,降低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减少植株表面的结露,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地膜覆盖和滴灌技术。发病时及时打去植株下部的老叶,以利通风,降低相对湿度。

及时清除病果、病叶及侧枝卷须,烧毁或深埋,切勿乱扔病果,人为地扩大病区,严禁病区人员到无病区串行,以免将病菌带入。

发病初期使用药剂防治: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1:160倍的波尔多液如果因清除病残造成了一些伤口,可以使用50倍的托布津涂在伤口上进行保护[目前,市场有比上述防效更好的药剂,如甲霉灵(硫菌,霉威)、嘧霉胺等]。

这年4月16日我们又去了一次这个大温室。看到黄瓜灰霉病已明显地减轻。一些社员正在采收。他们见到我们高兴地说:这茬黄瓜完全可以坚持到6月份。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他们防治的经验。其一是改变温室的温、湿度。据报道,灰霉病菌最佳的发育温度是21℃。为了避开这个温度,起初采用白天由25℃降至15℃,夜间由10℃降至8℃,或白天升至28℃,夜间15℃,都不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展。而采用只提高夜间室内温度(夜间由10℃提到15℃),降低相对湿度(日平均相对湿度由92%降低到85%)的方法则明显地控制了病害的发展。另一个办法是将距地30cm范围内的叶子全部打掉,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他们还认为:药剂防治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如果田间的湿度大,即使用在伤口涂药的方法,防治效果也不会好。

看完黄瓜,老闻说后来这个温室北面的番茄也有发病。我们又来到位于温室北部的番茄种植区。开始我们觉得这块番茄灰霉病发生的不很严重,但是仔细调查发现,灰霉病害也不轻。据老闻说这块番茄发生灰霉病大约较黄瓜要晚10天左右,截至我们看时已烂了150kg~200kg。

灰霉菌对番茄的危害,多数情况是病菌先侵染青果上残留的花瓣、花托或柱头,然后向果面发展。被害青果果皮变为灰白色,质软易破。后期在果、花托和果柄上出现大量淡灰褐色的霉层(图7、图8)。被害果不脱落,失水后僵化,皱缩。有时整穗果实都会被害,当新发病的果实开始腐烂的时候,先前发病的果实已干缩。我们粗略的统计发现被害果可达24%。实际上有的还没有坐果的花也会发病,引起大量的落花。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和叶缘开始,病斑较大。叶尖发病后形成的病斑多为菱形,表面有明显的斑纹和稀疏的灰霉(图9),叶柄和茎部受害往往是通过叶片发展过去的,也可以通过整枝打杈形成的伤口侵入。病部初为水浸状腐烂,后干枯,表面生灰色霉层。如果是茎基发病,可引起整株枯死(图10)。

该大温室番茄上发生的灰霉菌分生孢子梗大小为(1429.2~3207)μm×(12.4~24.8)μm,分生孢子(6.25~13.75)μm×(6.25~10.0)μm。似乎比黄瓜的要大一些。但是后来知道这并不是很重要,实际上他们是一个种,有时黄瓜灰霉病的孢子梗的尺寸会大于番茄的。

据老闻说,这个病害的传播性很大。这座现代化玻璃大温室分东西两栋,中间有一过道相连,当东栋灰霉病发生严重时,西栋尚未发病。立即采取减少两栋间来往的措施,经过一个月,东栋基本上没有发病。但是发现设有温湿度观察仪的通道的几行有灰霉发生。有可能是因观察人员往返两个温室的过程中,将病菌携带到东面的温室里。该现象发现说明人为的传播在病害的扩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番茄灰霉病,他们采取的防治方法除了施药以外,还将第一穗果下面的叶片都打掉,第二穗果以下叶片,打掉一半,用增加田间的通透性方法。使病情得到缓解。

由于黄瓜灰霉病首先在现代化大温室发现,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个病是否是从日本在引进设备时携带进来的。但是,进一步的调查否定了这样的疑虑。这年4月1日,我们到四季青彰化大队调查番茄病害,该大队的干部说:这个病的发生至少有3年了,已比较普遍。由于四季青现代化大温室就在彰化大队的旁边,黄瓜上的灰霉病很可能就是由彰化大队的番茄上传过去的。另外,4月2日我们在丰台区南苑公社樊家村大队发现了莴笋灰霉病:4月9日在朝阳区太阳宫公社队一小队也采到番茄灰霉病的病果。都得到与以上相反的证据。

我们发现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关于蔬菜灰霉病的报道。我们便将相关情况整理成文,发表在《植物保护》杂志上(1980,北京郊区春季蔬菜灰霉病调查,《植物保护》5期)。

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灰霉病已经成为设施园艺方面的一大病害。不光蔬菜发生此病,很多园林植物,都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就有超过50种以上的栽培植物会遭到灰霉病的危害,甚至保存在冰箱里的蔬菜也会被灰霉病搞得面貌全非。我们也开展过蔬菜灰霉病的研究,但是要战胜这个病害难度很大,我们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