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杀 1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杀 1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年高考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兴高采烈的喜悦,也有黯然神伤的落寞;有扬眉吐气的轻松,也有不尽人意的哀叹;有让人仰慕的成功,也有生离死别的惨烈:高考能考出这么丰富的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确实是年复一年积累出来的另类成果。

今年6月9日,辽宁营口考生李新在网吧查完高考成绩后离家出走,几天后家长接到警方通知,李新在鞍山投河自尽;6月12日,大连男生洋洋在高考成绩公布前从15楼跳下自杀;6月22日,四川崇州女生杨媛得知自己的成绩离三本还差6分时,割腕并服农药自杀;6月23日,四川内江三中男生强强得知自己成绩离本科线还差4分,20分钟后从教学楼跳下身亡……

沉舟侧畔千帆过。我们仿佛看到非洲大地上角马们惊心动魄的迁徙场面,虽然一些角马成为了鳄鱼们的口中之餐,但对于庞大的角马群而言,似乎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它们年复一年地重复这样的情景,已经变成了一种生命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

虽然应试已经让教育完全异化,但“要升学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年年发生的”现实我们还是无法接受,尽管实事就是如此。

在今年高考之前,网友们评选出的最励志口号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它杀气腾腾地高悬在某所学校高三班的教室里。还有诸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吃苦受累,视死如归”之类,可谓悲壮惨烈,触目惊心。而上述自杀的学子们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着这样的“誓言”。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伦理的丧失,也是教育完全功利化后人性缺失的突出例证。

说我们的教育正在丧失应有的伦理和人性是有依据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学校的教室里写着这样的八个字:“升学无门,脚下有路”;没有多少老师和家长会给学生讲,能考上一所心仪的学校当然是好事情,如果考不上也没有关系,不管进入什么样的学校,成才关键还在于个人以后的努力与奋斗;没有多少老师和家长能清晰地认识到,生命和健康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分数和它们比起来根本不值得一提;没有多少老师和家长会让孩子们懂得,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还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放弃生命是极端自私与不负责任的行为……

他们讲得最多的,可能是某些人的成功案例,是考不上大学可能面临的可怕后果,是上不了好的学校就不可能有好的前途,是如果考不好就对不起家长,对不起老师,就是人生最大的失败。我们天天都在强调以人为本,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最需要给他们指明人生之路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者们又给他们教授和灌输了什么?

有人对癌症病人的死因作过分析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有近一半以上的人是被吓死的。而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自杀学生就如同癌症患者一样,对前途充满了恐惧与绝望,而这种恐惧与绝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畸形的升学教育,来自于对考试失利后前途命运的极度担忧,它让生命中的无数可能性变成了华山一条道,让升学变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后,不少人往往会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抗压能力太弱,但只要看看我们的社会环境,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看看孩子们所承受的难以想象的压力,就会发现,如果不发生这样的自杀事件,反倒是一个奇迹。

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常常捷报频传:某某学校的学生获得状元,某某学校前百名中比例上升了多少,某某市县今年的一本上线率提高了多少,而那些花季生命的殒落,很快就会被高考的主流信息所淹没,没有多少人会去关心落榜者的失意与落寞,也没有什么部门会组织一次高考自杀问题研讨会,对年复一年的自杀事件的原因作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对我们的教育作深刻的反省与反思。理由很简单,与庞大的高考群体相比,自杀者只是其中的“极少数”,没有必要为此而大惊小怪,给已经取得的“成绩”抹黑。

在足球比赛和网购中有一个热词叫“秒杀”,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击败对手或竞购到低价商品。现在可以借此而创造一个新词,叫“分杀”,用以形容学生因没有考出理想的分数而自杀。多年来,一直流传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既然分数和命划上了等号,还能不出事吗?仅仅几分之差,就让那些少男少女们走上了不归之路,除了“分杀”这个词,实在想不出还有比它更贴切的。

前段时间看到电视中有专家讨论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的问题,觉得多少有点滑稽和幽默,就像我们困惑于骑着自行车为什么不能飞翔一样。在日益严峻的教育问题面前,如果能让我们的学子们平安健康地完成学业,心理正常地走上社会,已属最大的成功,除此而外,我们还能奢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