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衣冠之国”话“衣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藏蓝色呢子大衣、淡蓝色丝巾、黑色手提包、珍珠耳环”,“双排扣风衣、同色系长及小腿的大衣、芥末黄色的围巾”,“卡其色及膝裙套装、中式元宝领上衣、民族风与洋装混搭”,“明亮的印花套装、创新的织锦纹样”,“简洁休闲装配白色围巾”,“白色套装搭配蓝色围巾”,“棕色中式对襟盘扣长袍搭配紫色围巾”,“白裙黑色西装外套搭配红色围巾”……近来,“第一夫人”的首秀及其着装所引起的“蝴蝶效应”是最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从俄罗斯到非洲,“第一夫人”出席所有正式场合的服装配饰、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牵动国人的神经,吸引世界的眼球。
与这些服装相对应的,是从国内的时政、时尚、财经、军事等媒体到美国的《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英国《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印度《德干先驱报》等国外重要媒体对“第一夫人”首秀的印象与评价:端庄、优雅、大方、大气、真实、自信、沉稳、含蓄、美丽、雍容、精致、低调、善良、睿智、贤淑、迷人、有魅力、有气质、有亲和力、正能量……等等,总之,无一例外地不吝赞美之词。“第一夫人style”、“style”成为公认的“中国范儿”,也成为新的“外交偶像”和“时尚偶像”,以及中国气质和中国风度的代表,甚至成为了国家形象代表的一部分,展现了中国“柔性外交的软实力”。
这一切,既来自于自身的个人形象、艺术气质、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当然也取决于她对服装的风格定位、款式组合、面料选择、颜色搭配、乃至纹样和配饰等细节的成功把握,以及根据身份对不同场合着装礼仪的掌握和控制能力。这种服装和着装礼仪方面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笔者称之为“衣商”(Dress Quotient,简称DQ)。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强调“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和“情商”(Emotion Quotient,简称EQ)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增多、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出席各种场合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个新的亮点逐渐凸显,其重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那就是——“衣商”。此“衣商”非彼“衣裳”,而是智商、情商、经商的“商”。“衣商”的水平和修养往往会成为人生和事业发展的催化剂和软实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国素有“衣冠之国”、“衣冠上国”的美誉,自古特别重视“衣商”的修养,注重着装和形象。衣冠楚楚既是一个人身份、地位、修养、品位的象征,也是自尊自重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人们更是通过外在的形象尤其是着装来获得第一印象。所谓“生看衣裳熟看人”,就是指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往往以观察对方的穿着来辨别其身份、地位、性格、品位、修养、喜好、行为方式、经济实力等等;相识以后,则要通过为人处事来“日久见人心”。
一个人的着装甚至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透露他的家庭信息,所谓“不看家中妻,但看身上衣”,就是说从一个人身上所穿的衣服就可以基本判断出他妻子是否能干、会不会理家、有没有品味。可见,一个人的着装可以说是他随身携带的无声简历或个人信息库,这也难怪很多人“只重衣裳不重人”。
古人认为,“衣商”是君子之德、君子之才的重要内容,是古代君子的必备修养,因此“衣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中就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就是说,帽子一顶要戴正,衣服带子一定要系好;鞋子和袜子一定要合脚,不能松松垮垮,这样人才精神焕发,才有正气。
孔子就非常看重着装的问题,提出了很多“衣商”的准则。
“正衣冠”实际是正身、正心
孔子曾叮嘱他的儿子孔鲤说:“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饬。不饬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无以立。”(《大戴礼·劝学篇》)意思是说,孔鲤啊,君子不可以不好好学习,见人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形象,不可以不修饰容貌,要捯饬一下。不捯饬的话,外貌不好,形象不佳,没有体面,就是不尊敬别人,别人也不会尊敬你,而礼主敬,如果彼此之间没有敬意的话,那么也就无礼了,没有礼的话,就无法立身、立业,还怎么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一定要注意个人形象,这是关乎敬、礼、立的人生大事,绝对不能忽视。孔子把“见人不可以不饬”和“君子不可以不学”相提并论,可见他对着装礼仪和形象塑造的重视程度,这和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所谓“饬”的重要内容就是“正衣冠”。孔子非常重视“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坐的时候,“席不正,不坐”,要先正席才能坐;吃肉的时候,肉“割不正,不食”;那么穿衣戴帽的时候,一定要“正衣冠”,就是要穿着合身、得体、合礼、合乎身份和场合的服装,而且要衣冠整洁、端正。
其实表面上是在“正衣冠”,实际上是在正身、正心,是调整思想,端正态度。衣冠斜,着装不得体、不整洁、不合乎身份,则心邪、意不正。“饬身”的意思就是“正身、正己”。这对于一个君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上》)就是说,自己衣冠正了,表明身正了,心正了,即使不下教令也能唱和动随,以诚德之治匡正天下;如果自己衣冠不正、身心不正,即使有教令法令,也无人跟随顺从。所谓“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就是要求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从哪儿做起?从穿衣服做起。
大禹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下》)大禹带领百姓治水的时候,衣着一点也不讲究,脏了破了也不在乎,但大禹在祭祀天地鬼神的时候,就非常讲究,穿着华美的祭服,一点也不马虎,所以孔子称赞说:大禹这个人啊,真是没得说,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大禹身处时代,服装还不发达,服饰制度当然也不如后世完善,但大禹的“衣商”却很高,连孔圣人都挑不出毛病来。
尽管每个时代有其当时特定环境下的衣裳,每个时代都有关于服装的穿着礼仪、规范和讲究着衣规范和准则,但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变,服装的社会属性没有变,变化的是“衣裳”,不变的是“衣商”。
“重貌”为君子“四重”之一
孔子提出君子为政应该“尊五美,摒四恶”,其中,孔子把“正衣冠”列为君子所应尊崇的“五美”之一“威而不猛”的一个具体要求:“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就是要求君子对穿衣戴帽之事不可懒惰懈怠,因为衣冠得体端正是其内心端正的外在表现,人们一眼望去,就不由得会心生敬意,自然就威仪四生了,树立起威望了,可以说不怒自威,这难道不就是“威而不猛”吗?
唐太宗可以说是“威而不猛”的典范,其威仪天下之尊正来自于对“正衣冠”这件事的深刻体会,所以才有了那段有名的话:“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不仅在于其“智商”、“情商”、能力、魄力,他的“衣商”也是很高的。
杨雄的《法言·修身篇》将“重貌”列为君子所应取的“四重”之一,因为“貌重则有威”,“貌轻则招辱”。重视形象外貌是自尊自重自信的表现,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相应地,也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否则,忽略、轻视自己的形象,衣冠不正,衣着随便,不注重着装的身份、场合和礼仪,外表轻浮,就难以树立威信,就会人轻言微,自取其辱。
作为领导者或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更应该注意着装风范,这不仅会对自己的形象和威信产生影响,也会对下面的员工或大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行下效,所以古代有“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之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得不好、不对,要及时纠正。
《韩非子》里记载了一个“齐桓公好服紫”的故事。齐桓公有段时间很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社会影响和名人效应可想而知。一时之间,齐国上下都争相以穿紫色的服装为时尚,结果搞得物价飞涨,紫色布帛的价格是素色布帛价格的五倍还多,《战国策》里记载是十倍还多,可以说是“豆”你玩、“蒜”你狠的先驱。齐桓公为此很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想到全国的老百姓都跟着穿,结果搞得紫色丝帛价格这么高,但还是屡禁不止,这太奢侈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怎么办啊?管仲答:您如果真心想禁,为何不试试自己不穿紫色的衣服呢?然后对大臣说,我讨厌紫色衣服的味道,就OK了。第二天,齐桓公上朝的时候就没有穿紫色的衣服,大臣当中有穿紫色衣服的刚一靠近他,齐桓公就说:“离我远点!我讨厌紫色衣服的味道!”如此一来,当天,宫中就没有人穿紫色衣裳了;第二天,整个都城都没有人穿了;第三天,全国都没有人穿紫色衣裳了。真的是立竿见影。
“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
孔子还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重视自己着装形象的话,外表上就给人感觉这个人很浮躁,就不可能有深沉的内心,怎么可能树立威信。“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这种不重视着装、外表浮躁的人,即使有所学,也不能坚固所学的义理,也就很难有所成就。所以,孔子认为,从一个人的外表着装方面就可以初步判断他将来是否有发展前途。
孔子认为,衣着讲究得体、有较高的“衣商”,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和远大的志向。他说,你看那些穿着讲究得体的人,彬彬有礼,进退自如,他们虽然吃好的,喝好的,但不一定是为了物质享受。有较高衣商、穿着得体的人一定是有志向的人,这种人虽然也不一定都会成为贤人,但这种人为非作歹确实很少见,且成功的几率也是很高的。(《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
既然要注重着装和形象,那标准是什么呢?捯饬轻了,达不到效果;捯饬重了,过犹不及,有华而不实之嫌。儒家认为,这个标准就是“华实相副”。就是人的衣着装扮要和他的身份、地位、才能、品德、品质相符合。“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如果内在的精神本质没有外在的形象来表现的话,就会显得粗鲁野蛮;如果外表华美但没有内在修养支撑的话,徒有其表,就会言过其实,自卖自夸。所以要内外兼修,做到“华实相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如果说“衣裳”与“衣商”是君子之德、才、仪、礼的重要表现,是个人最直接、最形象的名片的话,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衣裳”(服装产业)和“衣商”(着装礼仪和修养)则是其经济实力、文化修养、精神风貌、思想状态的重要表现,是一个以国家硬实力为基础的软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形象最好的代表与体现。“衣冠之国”是对中国古代综合实力最好的概括。
尽管每个时代有其当时特定环境下的衣裳,每个时代都有关于服装的穿着礼仪、规范和讲究着衣规范和准则,但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变,服装的社会属性没有变,变化的是“衣裳”,不变的是“衣商”。
第一夫人出访的着装,皆选用民族品牌,既显示了其深厚的艺术气质、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衣商”水准,也显示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实力、能力,彰显了中国服饰文化的魅力。
随着“第一夫人”的惊艳亮相,国内股市服装板块强势上扬,国内服装品牌受到大众的热议与追捧,国内的服装产业也受到了很大鼓舞。但“高烧”退却之后,如何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大众的着装意识和“衣商”修养,建设当代的“衣冠之国”,则是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