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做“被喂饱的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做“被喂饱的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由于过分疼爱,便什么事都不让他做,于是儿子长大以后连最起码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儿子饿死,便在临行前烙了一张中间带眼儿的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饿了的时候就咬一口。可是,儿子只知道吃眼前的饼,而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等这对夫妇回家时,大饼只吃了不到一半,儿子竟活活饿死了。

这个故事虽有夸张的成分,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唯一的孩子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珍宝,日常生活都被长辈一手包办,以至于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过度依赖”是指在行为、情感、活动方面独立性不足,过分依赖父母或养育者的行为。约20%的儿童会表现出过度依赖,女孩和独生子女多见,1岁至3岁高发,学龄前至青春期均可发生,甚至可以持续到成年期。

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跨进青春之门,中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父母的依赖仍常常困扰着自己。随着身心的发展,中学生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从而无法跨越依赖父母的心理障碍。

一、过度依赖父母的表现及原因

对父母过度依赖的具体表现有:

1.害羞。由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问题。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等,使得孩子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

2.缠人。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妥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孩子很快安静下来。这种情况正是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

3.不合群。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他们总是陪伴孩子玩,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会使孩子的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容易变得胆小、孤僻、不合群。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现在有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除了会读书以外一无所能,既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乞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不能自己决定。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或者被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就完全不知所措,变得茫然而无助。

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从小被溺爱所致。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有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的一切全部由父母包揽,很少为自己的事情考虑,全部听从父母的安排,养成了做事依靠父母的心理,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度依赖父母的危害

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刚看到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问同车的伙伴,伙伴说,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就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说“被喂饱的熊是死熊”。

1.“过度保护”限制青少年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家长的“过度保护”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窒息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例如,父母的认真和细心,反而限制了孩子自己的感觉功能和组织能力,孩子一切都依赖父母,自己则丢三落四;父母用“勤劳”包办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父母的敏感、紧张,对孩子身体和学习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孩子变得神经质;父母的唠叨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己的价值观⋯⋯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附性强,很难具有努力探索以解决问题、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

2.“一手包办”忽视青少年各种需要

在教育内容上,父母们不顾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内容,确定生活目标和行为选择;在教育方式上,习惯于对孩子进行单向的、教条的说教;在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上,“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循规蹈矩被奉为楷模。一些父母往往是被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按照成年人认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打造”孩子,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未成年人自身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需要。

3.家长专制造成孩子自卑

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与人交往时也总觉得“别人对,自己错”。久而久之,会使青少年形成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觉地就让自己处于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受他人的支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利远大于弊,从对青少年自立情况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青少年整体的依赖心理相当严重,且情况不容乐观,青少年要努力克服依赖心理,否则很难真正自立起来。

三、怎样克服对父母的过度依赖

独立行走,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所以,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独立的。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青少年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通力合作。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正确地评价自己。而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在孩子的择友、穿衣打扮、生活方式、课余生活、爱好兴趣、零用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方面都要充分放手(当然,以不允许孩子学坏为前提)。父母切忌不要将孩子的衣食住行事事包办,要给他自己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要灌输他自己承担学习、生活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比如家里的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做决定,让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响,自己做决定的重要性和良好的自主感觉。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 不要什么都推给父母。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

4.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同伴、好朋友是可以培养青少年自主独立性格的重要资源。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向他们学习。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跟朋友交往,鼓励或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适度离开父母。通过扩大同伴的积极的影响来削弱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孩子在独立生活的过程中发展自主性,发展自我意识,形成健康、积极、独立、有责任心的性格。

同时,除了正面教育以外,父母还有必要适度适时地施加一些负面刺激。所谓负面刺激,是指那些令人产生不愉快或不舒服的刺激。比如:

1.该碰的钉子就要碰。青少年单纯幼稚,假如家长处处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真正的了解,将来就很可能会碰大钉子。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不知所措。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困难,鼓励青少年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2.该受的苦累就要受。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否则,他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导致身在福中不知福。平时适当地给孩子实施点劳累刺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适当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劳动中增长智慧、体验他人工作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3.该动的脑子就要动。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应该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二来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4.该受的批评就要受。许多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骄横傲慢,偶尔受到批评,便会大使性子或者丧失信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及时适当地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缺点与不足,并予以适当的约束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些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里是难受的,但这种心理磨难正是克服骄、娇两气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