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中的非语文现象辨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中的非语文现象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性,富有诗意,更有创新与拓展。可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热闹课堂”中,却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语文教学逐渐地空泛和虚化。“非语文现象”脱离了语文学习的语言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基本特点。其中,有这样几种非语文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

有些文章教学时虽然有品德教育的目标,但却不是重点。如果把品德教育的目标当成重点,那就成了品德课。例如,长春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妈妈的爱》是一篇感恩教育的课文。我们有个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读文、品词、析句,而是进行了深刻的感恩教育。她是这样做的: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妈妈很爱孩子。”教师接着问:“妈妈怎样爱孩子的呢?”学生回答:“孩子睡觉,妈妈给扇扇子。”“下雨天妈妈给孩子送伞。”“孩子生病妈妈照顾孩子”……当学生把课文的信息全都搜索出来后,就不再举手了。教师把书打开,我以为要让学生继续读文,关注生字、生词呢,没想到这位老师笑着启发:“大家想想,生活中妈妈还为我们做了什么?”几分钟之后,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很多妈妈为孩子做的事。我以为教师要联系生活理解那几个感叹的句子呢,没想到老师却忽然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呀?”并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们纷纷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每小组找一人汇报小组成员说出的孩子应该为妈妈做的事。接着,师生评价这一小组成员想到的做法。最后在《感恩的心》的歌声中,教师深情地说了一段关于感恩的话。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就这样,学生在知理——明理——导行中度过了这堂课,引起我们质疑的是:这不正是品德课的路子吗?他们收获的是语文知识,还是明白了“要学会感恩”的道理呢?这不就是变了味的语文课吗?

二、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

像《太阳》、《只有一个地球》、《宇宙自然之谜》等。文章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把自然界的某种事物或者现象介绍得非常清楚、明白。这类文章大多是说明文,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而不是重点介绍这些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否则,就会变成科学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教学本课的第二课时,应该确立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反复朗诵诗歌,训练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二是在理解词句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在大自然中如何辨别方向。三是在学文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下面我们看看一位教师的教学流程:

l. 上课伊始,教师点名让学生背诵这首小诗。

2. 接着,教师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指南针”。包括什么是指南针;指南针的构造;指南针的作用;指南针如何使用;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

3. 然后,教师出示图片向学生介绍朝阳与夕阳,向学生介绍阳光下的大树,阳光下的积雪。并阅读资料“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太阳的直射和斜射”,“太阳与植物的关系”。

回顾这一节课,目标达成了吗?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读课文,不理解词句,不分析内容,而是介绍一些课文提到的事物和现象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是比较深的科学知识。这还是在上语文课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回归到语文的本体,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们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而不是把课文内容相关的额外知识过多、详细地介绍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三、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

现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有一些优秀的歌词也编入了教材。像长春版教材就已经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七子之歌》等引入。这是课程资源的拓展,更是把学科整合的理念融入到了课程中。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因为课文是歌词,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你们想听吗?

生:(学生异口同声。)想听——

师:请大家认真欣赏歌曲,体会一下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播放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师生欣赏。师相机板书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体会到这首歌表达了一份怎样的感情?

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生: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师边听汇报,边板书:感激、敬佩、热爱)

师:你们的体会不错,这首歌除了这几种感情之外还有两种感情呢。我们再听一遍好吗?这次,大家边听边看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师生边听歌,边看课文。

师:同学们,谁发现这首歌里还包含了哪些其他的感情?

生:对老师的崇拜之情。

生:对老师的理解之情。

这时,时间已经过去了32分钟。这节课大部分时间在做什么呢?这首歌虽然很好听,但是歌词很深奥,教师不领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不去体会和想象每一个境界,而是领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学习歌曲,这还是在上语文课吗?这种偏失是不是严重违背了编者的意图呢?

盘点“非语文现象”,是为了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多种脱轨现象;质疑“非语文现象”,当下是为了反思教学中的盲目自鸣得意;明晰“非语文现象”,是为了打造大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抓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开展具有语文特性的学习活动,不失语文教学的传统和本真。